收藏 分享(赏)

寻根话语_民族叙事与现代性.pdf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236185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269 大小:2.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根话语_民族叙事与现代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9页
寻根话语_民族叙事与现代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9页
寻根话语_民族叙事与现代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9页
寻根话语_民族叙事与现代性.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69页
寻根话语_民族叙事与现代性.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69页
寻根话语_民族叙事与现代性.pdf_第6页
第6页 / 共269页
亲,该文档总共2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书书图书在版编目(犆 犐 犘)数据寻根话语:民族叙事与现代性林秀琴著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海峡文丛方彦富主编)寻 林 中国文学文学研究 中国版本图书馆 数据核字()第 号寻根话语:民族叙事与现代性丛书策划芮月英丛书主编方彦富著者林秀琴责任编辑顾正彤吴小娟出版发行江苏大学出版社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梦溪园巷 号(邮编:)电话 (传真)网址 :排版镇江文苑制版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丹阳市兴华印刷厂经销江苏省新华书店开本 印张 字数 千字版次 年 月第版 年 月第次印刷书号 定价 元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营销部联系(电话:)书书书海峡文丛目录绪论 第一章寻根话语的发生 一、暗流 二、缘起 三、语境 第

2、二章观念 一、根、文化与民族性 二、文化的“边缘”三、文化的“结构”四、“断裂”与“重铸”五、文化的歧义或辨析 海峡文丛第三章论争 第四章“民族国家文学”话语 一、主体 二、民族、国家和“民族寓言”第五章民族文化认同的世界语境 一、“世界”的到来 二、全球化、文化霸权和认同危机 三、影响的焦虑 第六章民族主体性的建构 一、根:被暗喻的民族 二、失落的民族主体性及其重构 第七章叙事与修辞 一、“无父”之虑 二、“乡土”意象 三、“历史”叙事 四、“语言”之维 第八章反思的现代性 一、反思的现代性及其可能 二、现代性话语的维度 寻根话语:民族叙事与现代性海峡文丛三、寻根话语:作为反思的现代性 第九

3、章“城市 乡土”叙事 一、乡土:伦理与美学 二、回归的乡土 三、尴尬的乡土 第十章历史和伦理 一、历史的进步及代价 二、历史与伦理的制衡 第十一章启蒙和审美 一、启蒙的乡土 二、启蒙的寓言 三、审美的乡土 四、反启蒙的寓言 第十二章可选择的现代性 一、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 二、可选择的现代性 第十三章结语或问题 一、民族叙事与本质主义的陷阱 二、乡土与失落的现代性 目录海峡文丛三、寻根话语终结了吗 附录民族、本土、传统与文化重建 台湾乡土文学话语和寻根话语比较一、比较对象和可比性 二、文学传统:对现代派文学的反拨 三、社会语境:现代化的经验书写 四、世界格局:民族本位文化的诉求 五、本土化:民

4、族文化认同与分离主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寻根话语:民族叙事与现代性海峡文丛?一 年前后,有一批被命名为“寻根”的作家及其作品聚集了文学和文化界众多关注的目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批为数并不多的作家却在当代文坛上占据了相当显要的地位,贾平凹、王安忆、韩少功、阿城、莫言、张炜,等等,此后,文学史将这批作家的作品称之为“寻根文学”。但严格来说,这些作家和作品并未形成一种思潮体系,更不是一个具有鲜明的创作主张和创作方法的流派。比较而言,把“寻根”文学看做一场文学运动而非文学派别来得更恰当些。这批作家和作品在短时间内的同步亮相,像是一次松散的文学聚会。但是,这样一个看似松散的文学群体,却分享着一些相同或

5、相类的文学主张和创作立场,他们风格各异的文学实践中贯穿着某种一致的社会思考和人文关怀,以致被冠以“寻根”这样一个共同的名号。这一批作家和作品在当时饱受非议,但它在当代文学史中的价值与位置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直至今天,“寻根”文学在与历史、时代的互动中所建构的话语场域及所提供的历史经验,仍然值得我们更深入的研究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有意地避开“寻根”文学这一通用的概念而称之为“寻根话语”。寻根话语是 世纪 年代中晚期引起激烈争论、调动起文学界和文化思想界众多力量参与和论争的重要文学现象之一。本书选择寻根话语作为观照对象,出发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寻根话语诞生于一个社会转变的关节点上,

6、世纪 年代以经济为主导 绪论海峡文丛的社会变革所触发的层面远远超越了经济范畴所能辐射的疆域。现今看来,世纪 年代的经济改革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当代社会,在开放的世界视野中,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对时代和社会的观念、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都进入了一个重塑和再造的崭新时期。作为一种文学话语,寻根话语恰恰是凭借着文学对时代的敏感性和对历史、文化的省思精神,积极介入了这种重塑和再造的历史行为。另一方面,世纪 年代的寻根话语所聚焦的议题已经超越了单纯文学审美的范畴(虽然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它的思考对象已经覆盖到民族、现代性、世界、全球化这些广泛而重要的问题。不可否认,这些问题正是构成我们当今

7、社会现实思考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们观察当今现实的重要视角之一。在当今的思想考察中,民族、现代性和全球化这些文化议题正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书旨在从“话语”的角度,考察围绕在“寻根”这一概念下的一系列文学现象,包括历史语境和相关论争、主要立场和文本实践等方面。笔者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个综合的考察,以描述寻根话语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的种种互动关系,即相互“构成”的关系,阐发寻根话语对这些语境的理解和作用。从对文本形式的考察来看,构成寻根话语阵容的作家基本上各自为阵,作品风格和艺术气质各一,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问题线索,也能发现一些较具代表性的相互联系的形式特征,但是若要提炼出某种独特的

8、文学派别特征,则可能导致过分牵强。这也是很难把寻根话语归入某个创作流派的原因。但笔者以为,这正是寻根话语的可取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许多文学流派最终丧失创造活力就是囿于门户之争与派别界限。在这个问题上,寻根话语更多地秉持了文学独创性的自我意识。我们很难将韩少功、贾平凹、阿城、王安忆、莫言、张炜、郑万隆、乌热尔图等人的文章归为一种审美类型。我们不能肯定,韩少功 爸爸爸 对“鸡头寨”的现实主义描摹中是不是也混杂了某些魔幻或神性的味道;我们也不能断言,莫言 红高粱 中汪洋恣肆的色彩与情感的自由喷发是主要承传自中国民间文学还是西方现代派;阿城 棋王 也许沿袭了古典小说“白话”简约凝练的传统,王安忆

9、小鲍 寻根话语:民族叙事与现代性海峡文丛庄 细腻殷实的笔触是否与此相逆?显然,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资源也好,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形式实验也罢,寻根话语在形式审美上的开放性,难以用某种创作风格进行化约。笔者把这些作家及其作品归入这本书的讨论范畴,并非源于这些作家声明自己是寻根派,也并非由于这些作家对寻根问题发表了哪些意向性的看法和论述。把这些作家和作品放在一起讨论,在于这些作家和作品的视角与视野呈现出某些相似的气质 这是把它们归拢在一起进行讨论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因。事实上,富于创造力的作家既不满足于将自己的创作停滞于某种状态,更不愿意被归类为某种风格或者流派。本书中所论述的对象涉及众多富有个性的作家,更

10、铺展至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创作文本,这本就不是容易和可以归类概括的事,简单的归类是不负责任,而负责任的归类显然又吃力不讨好。这些赘言旨在表明,这部书的写作,既不是作家论,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论,更大意义上是基于笔者对一段文学史的描述与理解,并试图尽力从自己的视角,对这一段文学史所提交的问题给予理解及定位。二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二、三章是本书的“问题史”部分,旨在发现寻根话语发生、发展的线索,还原寻根话语发生的社会历史语境,展开寻根话语的主要观点和相关的论争,为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论述提供一个基本的“问题”语境。从历史脉络来看,寻根话语可以看做 世纪 年代文化反思的深入。自新时期思想启蒙

11、启动以来,对“文革”的反思和总结逐步扩展到对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命运和民族历史的反思,文学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寻根话语延续了这一使命,并把民族反思凝聚在民族文化的层面,民族文化成为寻根话语观照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视角。从文本实验和形式探索的角度来看,寻根话语将文学审美的独立性置于重要地位。寻根话语对文学审美独立性的强调,一 绪论海峡文丛定程度上受益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一方面,现代派文学使寻根话语开始关注“文本”,而不仅仅是“现实”,准确地说,寻根话语在传统的现实反映论、再现论之外,发现了形式层面大有可为的空间;另一方面,现代派文学在中国 世纪 年代

12、的盛大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我们是否正在使中国当代文学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中国版本?正是对民族文化审美个性的强调,人们开始反省并希望能够建设一种建立于本土语境之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对现代派文学影响的反省是寻根话语产生的重要动力之一。寻根话语的重要贡献在于,强调民族文化审美的个性却没有拘泥于中国文学审美的既有传统,而是在一种更开放的文学审美格局中,将文化反思的开拓与审美形式的实验探索加以结合。回到寻根话语所处的现实历史语境,世纪 年代以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则是孕育寻根话语的重要土壤。现代化运动创造了一个崭新而复杂的话语空间,它引发了生产方式、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人文精神、

13、思维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变更。经济改革固然势如破竹,但历史沿袭的惯性将不可避免地形成多重的阻力。更何况,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新型社会的建设,对于久经动荡的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跌倒、重复,然后又顽强前行,其中又有多少的纠葛、矛盾与对峙呢?对于敏感的作家来说,现代化运动提交的一批问题已经十分迫切地需要探讨和寻找答案。他们意识到,这一场社会变革并不仅仅停留于经济体制的更迭,事实上,它已经使得城市与乡土、现代与传统、历史与伦理、启蒙与审美等价值范畴发生了一些重要的裂变,这种裂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和虚无感,但也暗示了一个价值重建的广阔空间。这显然是一片蕴藏着勃勃生

14、机的废墟,它的重生有赖于调动整个社会的诸多力量,而文学固然也不愿放弃这片土地。在这个部分,笔者试图从上述几个方面还原那些促使寻根话语发端的文学、文化与历史等多维的动力和机制,在此基础上,笔者阐述了寻根话语的文化理论架构及其主要观点,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论争,以期在历史的追溯中回到文学的现场。年前后韩少功、阿城、李 寻根话语:民族叙事与现代性海峡文丛杭育、郑万隆等发表了一系列相互响应的文化随笔,这些文章提出了寻“根”的总体意向,比较集中地展现了寻根话语的文学兴趣及创作立场,表达了寻根话语对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等问题的思考,我们大致可以从这些文章中勾勒出寻根话语的理论框架和创作路线。关于寻根话语的

15、论争,本文选取了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稍作阐述。笔者意在通过这些粗笔勾勒,表达作为“文学现象”的寻根话语的基本线索,它们将是本书所重点讨论的“问题”的重要背景。第四至七章是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阐述寻根话语的“民族”叙事和“民族主体性”的建构。这一部分梳理了寻根话语从“文化制约着人类”的体认、“文化断裂”的焦虑、“对民族的重新认识”的呼吁,到“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到“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的深厚精神和文化物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再到“建树一种东方的新人格、新心态、新精神、新思维和审美的体系”的理论线索

16、。在笔者看来,寻根话语表达了重新建构传统文化“同一性”和民族“主体性”的文化愿望,以及立足于这种崭新的民族文化基础之上、培育和树立独特丰富的中国当代文学审美质素的文学诉求。在这个意义上,寻根话语既不是一种保守的僵硬的民族认同话语,也不是现代性冲动下的民族虚无主义,而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的开放与省思 寻根话语力图重新发现和重新建构“民族”之于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建设的意义与空间。另一方面,在一个敞开的“世界”语境中,寻根话语对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某种程度上也被转译成了民族文化认同的需要。在这一部分,笔者将侧重揭示寻根话语对“世界”语境 全球化语境 中文化权力关系的省察,以及寻根话语对“走向世界”冲动下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的警戒。寻根话语力图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再认识、再创造,获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观照,并力图通过地域、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维度的确立,重建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和民族集体主体性的自我体认,以回应于 绪论海峡文丛“世界”文化格局的话语权力,从而寻求民族文化和民族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独立地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体认和民族主体性的建构,使寻根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