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代码学号很,大博 士 学 位 论 文明代文学书信研究院系专业姓名指 导 教 师完 成 日 期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金桂台章培恒教授年月日明代文学书信研究 之导女仁了补,习五,口 匕 论文指导小组章培恒 教授陈广宏 教授谈蓓芳 教授郑利华 教授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匕 士士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文学书信与书信文学,第二节 当代明代书信文学研究,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与论述策略,第二章中国书信文学发展史概述第一节中国书信文学发展总论,第二节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文学书信择要分析第三章 明代思潮与文学书信第一节 科举制度下的载道文学第二节 阳明学影响下的博雅之风,第三节 明代中期文学的复古与创新引第
2、四章道心之献酬,第一节 道心与文学书信,第二节 明代初期儒者之文学书信第三节 明代中期儒者之文学书信第五章 阳明学与性灵书信第一节 阳明学的文学精神第二节“童心说”第三节 明代士人性灵观的形成第四节 李卓吾的性灵书信有明文学书信的分水岭第六章性灵之献酬第一节 明代士人对魏晋风度的景慕第二节 文学书信的尺犊化第三节 性灵尺犊两先锋徐渭、袁宏道,一第四节 性灵书信诸相第五节 明代文学书信中的六朝文第七章官场内外的私语飞第一节 张居正等人的文学书信第二节 熊廷弼、史可法、张煌言的文学书信第八章 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学书信第一节 血性之献酬 第二节 从文学书信到论学书简飞第三节 廖燕有明文学书信的殿军飞第
3、九章 明人尺犊与清代文学书信第一节 清人对明代尺犊的整理第二节 清代文学书信管窥第十章 明代文学书信与民国时期的晚明小品风,第一节 文学革命与重拾“性灵”第二节 周作人对晚明文学书信的表彰与实践,第三节 林语堂、施蛰存与晚明小品风参考文献,飞后记,飞论文独创性声明 “”中文摘要关于明代文学书信的研究,以往的研究者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晚明,并且较多地关注文人的文学书信,而笔者将研究视角扩展到了整个明代文学书信。因此,本文特别重视明代中早期的文学书信和文人以外的文学书信,希望能救偏补缺,进而刻画出整个明代文学书信的面貌。本文以历史发展为经,以文学精神为纬,通过研究文学书信的历史状态和文学面貌,来解读其
4、文学精神。具体说来,前三章主要对文学书信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界定,描述明代以前文学书信的历史,综述当代明代文学书信研究概况以及明代文学书信与明代思潮的关系。四一八章是论文的主体,主要考察明代文学书信的历史状态与文学面貌,并解读其文学精神。希望通过这几部分的论述,能较为完整地展现明代书信文学的轮廓,并在这一轮廓中清晰地刻画出数组文学精灵的神态。明代文学书信对后世影响深远,前人对此多有论述。但是因为论者的视野多局限于晚明及其文人书信,他们的观点便不足以说明代文学书信对后世的全部影响,所以论文的最后两章专门论述 明代书信文学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影响,以便对明代书信文学的接受和流传衍变做一番疏通,使读者既知
5、其源,复明其流,从整体上了解明代文学书信的全貌。明代离现在己有几百年了,并非整个朝代的文学篇章都能流传到今天。何况现在很多学者多以晚明代全明,明代中前期的华丽篇章很多都被后人的偏颇和狭隘所掩盖了。因此,现在名声很大的人,他的文章未必有名气而今天有名气的文章,也未必是这个作者写得最好的。至于文章和人都没传下来的,就更不可胜数了。既然这样,要想描绘明代书信文学的全貌,就应该把那些现在人们津津乐道却了无生趣的篇章忽略,把那些湮没无闻的华美篇章重新挖掘出来,让其重见天 日,重放异彩。本文撰写的旨趣正在于此。关键词明代、文学书信、道心、性灵中图分类号广A b stra ctT here are m a
6、n y P rev i o us researe h es re lating to th e li t eratu re le tter in M in g d y n a sty,加,龙,印,一血仆允,川,W hi le those in ea r ly or m iddle M ing w ere rarely lef t,一让,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文学书信与书信文学要想研究明代的文学书信,就必须先知道什么是文学书信,所以本文就从“文学书信”这个概念的辨析开始。在提出文学书信这个概念之前,有必要先探讨文学这个概念。什么是文学,历来众说纷纭。近年来,很多西方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文学理论来颠覆传
7、统的文学观念,中国学者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对这些理论多有介绍。同时,中国文学研究者也在根据对于中国文学的充分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文学观念。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思想领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因此,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更加重视文学的自身特点更加重视文学的审美功能更加重视文学的普遍性原理也更加重视文学与人的发展的密切关系。在许多有关中国文学的新旧理论中,笔者特别提出章培恒师与骆玉明教授共同主编的 中国文学史新著 中有关文学的观念。笔者认为,该书提出的对于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的主要观点,是研究中国文学的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和非常重要的方法。在这里引用一段该书
8、关于文学的观点总之,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将美感带给读者,为读者提供美的享受这也正是广大读者对文学的要求。至于那些兼具启发意义的杰出作品例如鲁迅的小说,则不但不违背这一基本功能,而且在这方面显示了高度的成就因为读者在阅读时所获得的丰富观念是“情感所引起”的倘若离开这一基本功能而去追求文学的教育作用或别的目标,那也就剥夺了文学的生命力,见于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 中国文学史新著 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年。户那么,在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关系中,存在着什么情感的共同基础呢那就是人性。由此可知,“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 了变化的人的本性”中,其适应于特定时代的历史条件的部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
9、变化的,文学作品中与此相应的感情也就只能为该时代的读者所接受 但另一部分是与“人的一般本性”相一致的,它可以长久地体现在不同时代的人们身上,尽管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换言之,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之得以打动读者,从而引起美感,首先是由于在作家和读者之间存在着以人性为基础的共同,点。在这种共同点或其中的一部分继续存在时,作品就能继续存在或在某种程度上打动读者当这种共同点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性的变化而消失时,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就不再能引起读者的“同情”,从而也就引不起美感了。按照上述观点,我们就能够总结出文学的基本概念。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的基本功能在于作者与读者间的情感传递。在情感传递过程中,人
10、的本性一包括人的一般本性和随历史时代发生变化的人的本性一是文学审美的基础,也是作者和读者间发生互动的情感基础。作者需要通过 自己创作时所表现的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手段,也就是文学创作形式,把美感传递给读者。读者在接受美感的同时,也把 自己的独特的情感投射到作品之中,从而完成文学创作的完整过程。在取得这样的文学观念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文学书信的概念了。我作为一名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一直对中国的文学书信颇感兴趣,并且有过苏轼文学书信的研究经验。所 以本文首先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基础,谈谈我对“文学书信”这一概念的理解,进而力求对明代的文学书信做出较深入的探讨。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学书信呢简而言之,
11、只要具备文学意义的书信就是文学书信。具体说来,笔者认为书信就是人与人之间以文字为载体进行精神沟通的手段。它的作用是为了传情达意。其所传之情、所达之意首先是真实的,同时也是能够打动人的。不仅如此,文学书信还需要具备审美的形式。总之,文学书信应当具有文学的基本功能,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见于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中国文学史新著 导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年。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 以对文学书信提出以下几个标准抒发真实的情感,内容言之有物,能够打动读者文辞能够传情达意,尽委婉曲折之妙,给读者以审美享受体式适应情感心意的行止,文气流畅灵动本文就是根据这几个标准对明代书信进行考察。文学书信的
12、文学意义是以书信为载体呈现出来的,其文学性在书信体式的约束下具有了本身的特色。因此,从文学类型学的角度加以界定,就可把书信所承载的文学称为书信文学。本文所要研究的正是有明一代这类文学的文学面貌。要论明代书信文学的面貌,就应该对此前文学书信的面貌有所了解,因此,在这里先简略论述明代以前文学书信的情形。南北朝以前文学书信的情形,刘艇在 文心雕龙 中有系统的论述。文心雕龙 书记第二十五 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绕朝赠士会以策,子家与赵宣以书,巫臣之遗子反,子产之谏范宣,详观四书,辞若对面。又子叔敬叔进 吊书于滕君,固知行人拿辞,多被翰墨矣。笔者按 从三代到春秋,书信逐渐繁盛,其文
13、学性也不断增强,故而才有“辞若对面”的“四书”,但这类书信的本质仍然是实用文书,只是文辞可以称道。既然不是私人信件,也没有畅人心志的神采,所以不宜纳入文学书信加以讨论。又说及七国献书,诡丽辐揍。笔者按这个时期献书很多,如 战国策 中所载的苏代 自齐献书燕王 、乐毅 献书报燕王 燕策二,鲁仲连 遗燕将书 齐策六,张仪 献书韩王 韩策一 等。这类书信虽然辞采绮丽,但本质是上属于言事的公文,没有必要因为其“诡丽辐揍”而阑入文学书信。又说汉来笔札,辞气纷纭观史迁之报任安,东方之渴公孙,杨悍之酬会宗,子云之答刘欲,志气架桓,各含殊采并抒轴乎尺素,抑扬乎寸心。逮后汉书 己,则崔玻尤善。笔者按汉代书信之所以
14、“辞气纷纭”,在于私人书信的增多扩展了书信的表达空间,空间扩展,手法也随之翻新,自然会有纷纭之态,这种状态中出现。报任安书 、文学书信也就是在 答刘散 正是此中翘楚,“志气架桓,评注昭 明文选 各含殊采”渴公孙 、酬会宗 、即其共同文学特征。引孙执升语说“史迁一腔抑郁,发之记 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 史记 。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史记 ,作 史盖一生心事,尽泄笔者按私信而成“绝代大文章”,史迁之 报任安书 诚为干古独步。林纤 春觉斋论文 流别论 十二说“至于汉世,则辞气纷纭纵态,观史迁之报任安,足以见矣。迁之为史,语至深严独此书悲慨淋漓,荡然不复防检,极力为李陵
15、号冤,漫无讳忌。”悲慨淋漓,漫无讳忌,乃是 报任安书 的特色。酬会宗 与此相仿佛,二者同为悲慨类文学书信导夫先路,后世摹学者代不乏人,但身世既不与相类,摹作也不过徒增其楞响而己。春觉斋论文 流别论 十二又说“扬子云之报刘散,则侈述作之事,措词简贵高厉,颇脱 法言 艰深之习,亦以刘散绩学,雄之报书不敢草草,故凌纸怪发,字字生棱。”笔者按措词简贵高厉,正是学者本色,论学书信因之而“凌纸怪发,字字生棱”,遂成一文学篇章。这种书信可视为后世论学文学书信的先河。扬子云写这封信时,文学并未分途,学者本身即是作家,论学书信即为文学书信后世文学分家,文学书信避谈学问,论学书简不计文采,遂使文学书信越来越空疏,
16、论学书简也就渐渐失去了生气。前人谈论汉代的文学书信,没有人注意到董仲舒,其实 董子文集 收录的 诣巫相公孙宏记室书 ,很值得玩味。此信收录在文集中的“书”类作品下,说明选者是把它当作书信看待的。但它不是普通的书信,董氏是借此来言事论政,其实质类似于“策”、“疏”,但又不像后者那样正式,私下规劝之意非常浓重。这种书信表明,汉代论政在正式萧统编,于光华钾益评注昭明文选 ,台湾学海出版社,年。的“策”、“疏”之外,还有私信这一用途。如果这封信只是一般论政的私书,没有文学意味,那么在这里提出来就是多余的 然而这封信情感真挚,辞采朴茂,有志气梁桓之致,无漫无讳忌之状,千载之下犹能动人,实在就是文学书信。然而这封文学书信说的不是一己的私事,也不是无病呻吟,故作无谓的抒情。它论政一本儒家精神,用仁心论仁政,既论时政也宣儒道,是典型的载道之文。因此,笔者以为这封载道文学书信不应该因为刘解的忽视就废弃不论,须知后世载道文学书信正是滥筋于董仲舒这封信所代表的汉代载道书信“。文心雕龙 书记第二十五 云魏之元瑜,号称翩翩文举属章,半简必录休琏好事,留意词翰,抑其次也祛康 绝交,实志高而文伟矣赵至叙离,乃少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