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民国外语教学研究张美平著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ISBN 民 张 外语教学 教学研究 教育史 中国 G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第 号民国外语教学研究张美平 著责任编辑 宋旭华封面设计 项梦怡出版发行 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市天目山路 号 邮政编码)(网址:http:www zjupress com)排 版 杭州大漠照排印刷有限公司印 刷 浙江云广印业有限公司开 本 mm mm 印 张 字 数 千版 印 次 年 月第 版 年 月第 次印刷书 号 ISBN 定 价 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部邮购电话()目 录第一章 晚清时
2、期的外语教学回顾 第一节 教会学校的外语教学 第二节 官办洋务学堂的外语教学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导下的外语教学 第一节 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 上海外国语学社 第二节 大革命时期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 上海大学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 延安外国语学校第三章 教会中学的外语教学 第一节 教会中学外语教学概况 第二节 “高深学问之涵养”武昌文华中学 第三节 “四方学子负笈来”北京汇文中学第四章 中华民国的中学外语教学 第一节 中华民国的中学外语教学概况 第二节 荣光永久招展 上海南洋模范中学 第三节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天津南开中学第五章 教会大学的外语教学 第一节 教
3、会大学外语教学概览 第二节 人文荟萃、中外交孚、声誉满寰中 燕京大学2 民国外语教学研究 第三节 “东方的哈佛”圣约翰大学 第四节 规模宏大、修理整齐、教育良善 岭南大学第六章 中华民国的大学外语教学 第一节 中华民国的大学外语教学概况 第二节 外国语专门学校 第三节 自由独立,兼容并蓄 国立北京大学 第四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国立清华大学 第五节 学术重镇,人才摇篮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参考文献第一章晚清时期的外语教学回顾中国外语教学历史源远流长。许多典籍中便有一系列关于中国与周边国家或四方部族交流的记载。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枠云:“秦汉以来,设官主掌蛮夷之始。所谓大行令,即枟周礼枠行人之职,
4、译官即枟王制枠所谓寄、译之类也。考史,昭帝用苏武为典属国,亦掌夷狄之官。”被称为“通外国之言”的“象胥”一职早在周朝(前 世纪 前 年)就有了。但是,对于那时候人们的外语学习和以培养翻译官员为目标的外语教学活动,可惜没有可靠的史料记载。于史有征的外语教学活动,以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在元大都(今北京)设立的回回国子学为最早,这是培养波斯语和“亦斯替非文字”译员的学校。其后,则有明朝的“四夷馆”,主要从事培养专门翻译,教授边疆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语言文字。明末清初有四译馆、会同四译馆,专司翻译和除汉语外的各语种教学。再往后是俄罗斯文馆,这是培养俄语翻译以满足当时中俄之间交往需要的学校。我国英语教学
5、的开始时间相对较晚,可追溯到 世纪上半叶英美传教士在我国澳门、香港等地创办的教会学校。最早面向华人开始英文教学的是魏源在枟海国图志 夷情备采枠中提明林尧俞等纂修: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枠子部一九,台湾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亦斯替非文字”是一种古代伊朗人所发明的特殊的文字符号,用于政府之间财务税收、记账等实务。这种文字类似缩写符号或象形文字,需经过专业培训方能掌握。关于四夷馆的翻译教学,详见张美平:枟教习译写番字,事虽轻而干系重 明代四夷馆翻译教学述略枠,枟中国科技翻译枠,年第 期。魏源说:“中国人以欧罗巴为夷,皆由不通欧罗巴之语言文字,是以于麻六甲(按:今译马六甲)设书院教师,以教化中国之
6、人。”(魏源:枟海国图志枠,道光甲辰仲夏,古微堂聚珍版,第 页。)2 民国外语教学研究到的创办于嘉庆二十三年(),以中国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教会学校 马六甲英华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这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远东地区创办的最早的教会学校。除英华书院之外,还有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Bridgeman)等人于道光十年()在广州创办的一所男塾“贝满学校”(Bridgman School),以及由英美等国侨民出资在澳门创办的马礼逊学校(The Morrison School),等等。但是,这些教会学校不受中国政府管辖,游移于中国教育体制之外,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说,其
7、英语教学不能算作是中国外语教学的开端,至多只能算是中国外语教学开端的催化剂。然而,英华书院等学校的创办,开始了西方传教士在华人中进行外语教育活动的历史,培养了袁德辉等近代中国最早的译才。从 年开始,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遭遇来自西方先进文明的冲击,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帝国被无情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漩涡中,当时的情形正如马克思所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与“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的传统教育不得不顺应时势而进行变革,其显著标志是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式外语教育的开启。清政府在奕、曾国藩、李鸿章等实力派官僚的强力推动下,开始了以“师
8、夷长技”为中心的拯救清王朝的洋务运动,其核心内容是兴办学堂、培植人才。洋务派官僚自 年起,相继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福州、广州等沿江沿海城市创办了 余所“洋务学堂”,希望通过学习西方语言文字、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实用技术,走上民族复兴之路。从培养目标来看,洋务学堂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科技实业学堂。其中,洋务外国语学堂是这些学堂中成立最早、影响力相关情况可参见 Gael Graham:Gender Culture and Christianity American Protestant Mission Schools in China,Peter Lang Publi
9、shing,Inc,New York,p 林则徐的首席英文秘书。有关袁德辉的详细情况,参见季压西、陈伟明:枟语言障碍与晚清近代化进程(一)中国近代通事枠,学苑出版社 年版,第 页。马克思:枟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枠,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枠(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此语典出李鸿章。他曾到英法军舰上参观过,对方“火炮之精纯,子药之精巧,器械之精明,队伍之雄整”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年呈奏的枟筹议海防折枠中,他阐述了对时局变迁的见解:“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麕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構煽,实为数千年来
10、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吴汝纶编:枟李文忠公全书枠奏稿卷二四,光绪乙巳四月金陵付梓,戊申五月印行。)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外语教学回顾3 最大的学堂。创办于同治元年()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第一所官办的新式外国语学堂,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的启动,也是中国正规英语教育的肇始。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创办了约 所外国语学堂,即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新疆俄文馆()、台湾西学馆()、珲春俄文书院()、湖北自强学堂()。这些外国语学堂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人才,如外文翻译、外交官、国
11、务总理、教育工作者,等等。除了外国语学堂,还相继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 所左右的军事学堂和福州电报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等 所科技实业学堂。这些学堂大都重视外语教育,而且有些学堂的外语教育质量还非常高,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翻译家严复、伍光建等人都毕业于这些学堂。贯穿晚清外语教育的另一条主线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展的教会教育。如前所述,近代英语教育始于教会学校。教会教育是中国近、现代由外国传教士或教会设立的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与传统教育制度格格不入的异质教育体系。早期的教会学校,大半集中精力于传教士之培养,于语言(汉语、英语)、科学、医学方面,虽有贡献,却
12、很有限。这些学校中,以英华书院、马礼逊学校为最著名。世纪 年代中期开始,教会学校逐步从通商口岸向内地发展。这时逐渐出现了具有中学性质的教会中学,教会教育进入发展时期,由最早以小学程度为主,渐渐发展为中学和大学程度的教育。至 世纪末,一些发展较好的教会中学演变成为教会大学,如圣约翰大学等。年以前,教会学校与中国的教育系统双轨并行,互不干涉。直到 世纪初期,新学制建立,科举制度废除,并经历了 世纪 年代开始的非基督教和收回教育权运动后,教会学校才逐渐被正式纳入中国教育体制。第一节 教会学校的外语教学一、教会学校概览(一)西方传教士来华办学的开始虽然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但是,西方基督教
13、会在中本章主要根据拙著枟晚清外语教学研究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版)的相关内容补充修改而成。4 民国外语教学研究国创办学校是在 世纪上半叶。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是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他于嘉庆二十三年()创办的英华书院是按照英国模式首次在海外以华人为主要对象开办的一所向中国学生介绍西方文化、学习英语的新式学校。道光十四年(),马礼逊病逝于澳门。时人为了纪念马礼逊的去世,于道光十九年()在澳门创办了马礼逊学校,这是基督教新教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第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教会学校,标志着基督教在华教育事业的开端。(二)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道光二十二年(),中英签订枟南京条约枠
14、,英国政府获得五口通商、关税协定、领事裁判权及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并且规定“耶稣、天主教原系为善之道,自后有传教者来到中国,一体保护”。这给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敞开了大门。年起,枟中美望厦条约枠、枟中法黄埔条约枠、枟中英天津条约枠、枟中法天津条约枠相继签订。这些条约对在中国成功地从事传教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完全改变了先前禁教的状况,外国人在华传教合法化,并允许他们原先只在通商城市,后在中国任何地方随意建造教堂、医院、学校及房屋等。年,英华书院从马六甲迁到香港,次年在香港正式开学。年起,香港这个有许多外籍人士居住的西方化城市,十余年之中就已开办各种学校约 所,且拥有一定数量的女子学校,开一代风
15、气之先。从这一时期开始,西方教会相继在中国沿海地区开设教会学校。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促进会的爱尔德赛女士(Mrs Aldersay)于 年在宁波开设一所女子学塾,这是五口通商口岸最早成立的女子学校。年,美国长老会差会在宁波设立崇信义塾。该校于 年迁往杭州,改为育英书院,其后又发展为之江大学。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开设徐汇中学。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琼斯女士(Emma Jones)在上海虹口创办文纪女塾。它是著名的圣玛利亚女校的前身。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John M W Farnham)设立清心男塾,后发展为清心中学。传教士创办的学校,从马礼逊创办的英华书院起,截至 年之前,确切可考的,仅基督
16、教新教在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六地就开设各式学校有 多所,有转引自王嘉弘:枟从李春生对进化主义的反驳看其在近代思想史的定位枠,台湾东海中文学报,年第 期,第 页。Gael Graham:Gender Culture and Christianity:American Protestant Mission Schools inChina ,Peter Lang Publishing,Inc,New York,p 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外语教学回顾5 学生 ,余人。(三)早期教会学校的成因及特点来华传教士把教育当作传教的一种新方式,是有具体原因的。首先,宗教与教育有“自然而强烈的亲和力”。宗教和教育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具有培养人勉力向善、开发人们的智慧潜能的功用。其次,传教士兴办学校,开展识字教育,开设英语、算学等西学课程,希望能够培养一批他们所信任的教徒,从而提高基督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再次,促使传教士转向教育工作是由于使中国人信仰基督的工作出奇地缓慢。例如,福州的美国卫理会教徒花费十年时间才施洗一个教徒,到 年,全中国只有 名中国人受洗入教。传教士只好将目光转向孩子,对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