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 书 书 目录目 录第一部分论 美 与 信 仰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何为“美”和“信”?第二节为何讨论“美”与“信”?第三节“美”与“信”的生理学基础 第二章信仰的源与流 第一节信仰的产生 第二节实践与学习的作用 第三节生活中的美与信 第三章信仰是理性追求和实践求证的自驱力 第一节义务、信仰与满足 意识三论第二节信仰、满足等现象的神经学基础 第三节意识沉溺与精神失常 第四节“善”的观念的成因 第四章基于美学原则的信仰不再是迷信 第一节信仰与美学原则 第二节教义、主义与真理 第三节爱国主义与世界和平 第四节美感与人生 第五章结语 第二部分论理与理性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随想 第二节对不同理论的正确态度
2、 第二章理的产生与运行 第一节理的产生 第二节理的试误 第三章理的特性 第一节佛理的因果关系 第二节理的科学性 目录第三节理的功利性 第四节理性与非理性之活动 第四章理性活动的规律 第一节模仿与创新 第二节渐悟、顿悟及联想律 第三节次序、回馈和循环 第四节理性的符号 第五节理性的意识 第五章结语 第三部分论法与道德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天法到人法 第一节天法 第二节人与人的相互容忍 第三节人法中的几个矛盾 第四节智商与教化 第三章人法到规约 第一节人法与规约 第二节人法的更易 第三节守法基于知法 意识三论第四章人生观和道德修养 第一节人生观概述 第二节各种类型的人生 第三节无神论与道德修养 第四节
3、伦理道德与物质文明 第五章新道德论 第一节德行 第二节德行与人类社会 第三节德行与国家 第六章结语 书 书 书第一部分论 美 与 信 仰 第一章导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何为“美”和“信”?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题是关于“美”()与“信”()概念的讨论。读者们可能对此抱有疑问,因为这两个属于不同领域的问题,怎么可以放到一起来论述呢?有这样的看法不无道理,因为前者主要代表一种感受,后者则是代表一种理念。但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美与信两者都与西方世界的经典哲学问题()相关,因此,我尝试将两者放在一起,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一点浅见。限于知识,我无法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论述,只能对这两个问题作简要
4、的论述,并阐述我为什么会将这两者相提并论。我们知道,无论是科学家的自然科学论文,还是哲学家的观点,或者是辩论家的辩论文稿、演说家的演讲文稿,甚至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语言和文字的运用。由于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差别,人们使 意识三论用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字。例如,我们中国人使用的是“汉语、中文”,而英国使用的是“”。世界上的文字以拼音文字居多,象形文字不多。然而,语言、文字的运用,一方面便利了我们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这种负面作用的根源是文字意义、表达的多样性,而这样的现象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就已经存在。例如,我们常自称为“中国人”,称我们的国家为“中国”,那么,“中国”一词在早期是
5、什么意思呢?中庸第三十一章中说“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南蛮北貊”,这是古人对边远之地的少数民族的称呼。在这里,“中国”与“蛮貊”对举,可见指的是中原地区,与“中华”、“中土”、“中州”含义相同。说明了居于黄河流域一带先民们认为其国处于天下之中,东方的海滨以及其他遥不可及的三个方向都被认为是天的边际所在,而其正居其中,由此形成了“中”的。至于“国”,可以从其繁体形式中推测其意义。“國”,里面的“口”代表人口,“戈”代表武器,外面的“囗”则代表城郭。诗经大雅民劳有“惠此中国”之语,其中所谓“中国”之“国”,指的就是城郭,代表“京城”的意思,当时
6、并非指今天的国家。古代的一个“邦”可以包含了好几个“国”,这里的“国”其实指的是城郭。以上事例表明了,对于同一事物,在语言的表达上却有多样性。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阿尔弗雷 第一章导论德塔斯基曾发表论文对语义()和意义()等进行了概述。他指出,语言、文字在精确表义方面存在困难。塔斯基与同期的思想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伯特兰罗素(,)、怀特海(,)、詹姆斯(,)等人的论述涉及面很广,包含了认识论、心灵学(精神心理学)、数理逻辑以及语文学等。他们所说的都是解释人类思维方式的基本性问题,相比较他们,我要谈的问题就要简单得多了,只阐释“美学”、“信仰”的内涵、它们的外延以及两者的交点就
7、可以了。我们知道,美()是美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美学的概念却要广阔得多。美学除了研究“美”以外,还要研究与其相关的其他问题。作为一门学问,美学在传统上属于哲学的范畴。然而,从 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学的研究开始进入了自然科学研究者的视野,因为对于美的感知是以人的感官和脑神经为基础的,这其中包含复杂的传导、反应的过程,涉及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因此,美学自然成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学以真、善、美为研究对象,这就涉及认识论()中认识()的本质属性问题了。阿尔弗雷德塔斯基(?,?,波兰裔美籍逻辑学家、数学家。意识三论美,首先来自感知,然后表现于人们的“语言”之中。尚未学语的婴儿
8、,在一周左右的时候就会分辨中药的“苦”与清水的“不苦”的差别,会感知母乳、牛乳、米汤和豆浆等的味道。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察知他们的真实想法,婴儿摇头、不肯张口、吐出不喜欢的食物,说明他们不喜欢中药的苦味;当婴儿们吃得嗒嗒有声、顺口而咽,就表明了他们对食物本能的接受和喜爱。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的很多思想已经不仅是通过行为,而且可直接以语言、文字来表达。例如,当我们询问一个成年人对一幅画的主观感受时,以下的三种反应都是在情理之中的:“哇!好美呀!”或“咄!丑死了”,又或“唔,我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只是一幅普通的画罢了”。不论是婴儿的行为表现还是成年人的语言表达,都是“自我”在正常条件下,脑对
9、所感知、接收到的信息的一种认知、回馈的功能表现。在这里,“美”和“信”就产生了一些复杂的联系,此处的“信”主要指的是信息。在古代也有将“美”与“信”连用的情况,屈原在离骚中就有“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之说;王粲在登楼赋中也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语。尽管两首诗歌中都有这里的意思是,对不同孩子来说,此时间因个体在感知能力上的差异性而有所不同。孔子所说的“观其行”就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来考察其真实想法;动物学家及心理学家们则要更进一步,他们观察的对象从人扩展到了动物以及其他生物,虽然我们可能不懂它们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及意义,但是通过观察它们的行为我们却可以推测它们行为的动机
10、。第一章导论信与美,但诗中的“信”意为确实,“美”指美丽,与我想要论述的主题不同。谈过“美”以后,接下来我就说说“信”。所谓“信”,在辞海(年版)中有 个义项,与本书主题相关的有:诚实,不欺;信用;相信;信奉;使者;信息。我认为,“信”之形是“信息”;“信”之体是“诚实、不欺”;而“信”之用是“相信”和“信奉”;“信”之实是“使者”和“信用”。这些方面共同作用,构成了“信”的多种内涵,也贯穿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翻阅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著作,就会发现“信”这个词汇经常出现。论语颜渊第十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
1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如果把这段文字看作孔子的政治学教义,那么他想告诉人们的是,在外有强敌环伺,且有受到侵略、攻伐之危险的情况下,不能“去兵”;但是如果处于睦邻友好,并无外敌的情况下,“兵”更多地起到了一种维持国内社会秩序的作用,如果再加民信已立,则“兵”并非不可去之物,因为民众会自觉地去维护社会秩序,并且遵守已经确立的社会规范。因此,后人将以上的这段话总结为:“民以食为天,国无信不立。”“信”是人言,在后面的论述中,我们将会进一步阐述以上这些义项与本书主题的联系。意识三论例如与他人定下了约会,如果到期不赴约就是失信。一个人如果没有信,那么他就无法在这
12、个世上生存。因此,论语为政第二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在论语公冶长第五还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以及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指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子理想中的人际关系,也是孔子自己所说的“志”。大学第十章中有这样两句话:“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这些话都强调了“信”的重要性,只不过这里的“信”多指诚信,尚未上升到“信奉”和“信仰”之层次。“信仰”一词本为佛教用语,就现今所能看到的文本,最早大概出现在唐译华严经中。大方广佛华严经贤首品第十二之一说:“一切仙人殊胜行,人天等类同信仰。”差不多同时代出现的释道世所撰的法苑珠林九四
13、绮语引习报颂曰:“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佛教用因果报应的理论来解释人世的流转、不可知,世人则因信奉这种理论而不敢作恶,佛教就因这种社会功用而成为一种宗教。祖堂集卷六云:“灭度后委付迦叶,展转相承一人者,此亦盖论当代为宗教主,如土无二王,非得度者唯尔数也。”在释迦牟尼涅槃前,迦叶因信释氏的言论、教义而得真传,这个时候信徒崇仰佛祖,并信其所言所教。自迦叶而后,信徒忠于佛家迦叶(?),亦名摩诃迦叶、迦叶波等,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西天第一祖。第一章导论的教义,就具有了宗教信仰的意义,可以被称为“宗教”。续传灯录卷第七黄龙慧南禅师(禅宗黄龙派初祖)条说:“老宿号神立者,察公倦行役,谓曰:吾住山久无
14、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子。”“宗教”一词由此沿用至今。但是,我认为,信仰和宗教是不能硬生生地拉在一起的,尽管两者的结合都有赖于人们大脑认识的作用。第二节为何讨论“美”与“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见“信”这种现象。例如,外交使节在上任时,需要向其任职的国家政府递交“国书”。这就是讯息传递的一种方式,即“信”之形。这个讯息既有语言的形式,也由文字所组成,其他诸如正式签署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公文也属于此类范畴。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上任后提名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为国务卿。而希拉里一上任即对多国进行国事访问,此举意在向世界各国传递一种讯息,即用灵活的外交策略向各国传达美国的外交政策,同时收集和观察各
15、国的反应。当然,希拉里也会在与白宫的其他成员进行磨合,对象包括总统及其阁员。磨合的范围则在于白宫对华尔街金融危机、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达二十几年来最高点的失业率以及两次中东战争等问题的处理方法。在这期间,奥巴马总统也在观察他的国务卿,包括她所采用的灵活的外交策略以及对其他事项的处理能力。意识三论此外,他还任命了两位副国务卿,让他们对国务卿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一位外交家,不论处于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代,总是习惯于用模棱两可或者华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听众做出种种猜测,但是他自己却并不对这种猜测的真实性负责。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华美的语言如同美丽的衣服那样惹人喜爱。至于语言背后的真相如何,
16、听众却只能自己去猜测了。信也罢、不信也罢,反正没有办法去找演说者对质。一位高明的外交家的表态,通常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是一种口吻,在与他国元首就重大事务进行对话时又是一种口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丘吉尔(,)当年如果不信任美国总统罗斯福(,),那他就不会签署大西洋宪章。如果没有信赖,戈尔巴乔夫与里根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的三个小时面谈也无法就美苏裁军达成初步意向。同样,如果没有信赖,尼克松(,)和周恩来()也无法签署和发表上海公报。在这一层面上,“信”的问题甚至可以影响世界的走向。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口型经济的发展使国家获得了大量的外汇,尤其是与国务卿的任命需要参议院通过不同,副国务卿可以由总统直接任命。第一章导论美元。但是,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却使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的中国也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困境。同样,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包括先进的工业国、发展中国家以及比较落后的国家,也都多多少少地受到了牵连。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切呢?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答案,不过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论题,进入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了。在这里,我只讨论与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