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近代中国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pdf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236502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267 大小:25.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国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7页
近代中国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7页
近代中国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7页
近代中国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67页
近代中国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67页
近代中国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pdf_第6页
第6页 / 共267页
亲,该文档总共2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省社科联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出版近代中国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邵志择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近代中国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 邵志择著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ISBN 近 邵 报刊 思想评论 中国近代 G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第 号近代中国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邵志择 著责任编辑 徐 婵(xuchan zju edu cn)文字编辑 徐 霞封面设计 卢 涛出版发行 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市天目山路 号 邮政编码)(网址:http:www zjupress com)排 版 杭州中大图文设计有限公司印 刷 杭州杭新印务有限公司开 本 mm mm 印 张 字 数 千版

2、 印 次 年 月第 版 年 月第 次印刷书 号 ISBN 定 价 畅 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部邮购电话 ()目 录引 言第一章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报刊思想的接引作用一 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出版中文书刊的理由二 传教士的早期出版事业对中国人的影响三 两次鸦片战争之间际传教士的新闻出版业及其影响四 同治中兴至维新变法时期传教士办报取向的改变五 小 结第二章 同光之际沪、港报人群及其办报理念一 香港报人群:近代报人中国报人的第一次聚集二 同光之际的枟申报枠报人群三 小 结第三章 办报:上书建言的另一种方式 从王韬开始的近代报刊文人论政取向一 墨海书馆时期王韬对新闻纸的认

3、识二 年以后王韬对新闻纸的看法三 上书论政办报论政四 上书情结与报刊论政五 小 结第四章 从译报到官报:官绅互动中的权力与报刊一 晚清官方的译报惯例及其影响二 官方对报刊的控制与利用三 小 结第五章 维新报人群与文人论政办报模式的形成一 维新报人群形成的政治背景二 以枟时务报枠为核心的维新报人群三 维新报刊合力的形成四 维新报人群的特点五 文人论政办报模式的成型六 小 结第六章 宪政框架下的报刊思想 以梁启超立宪时期报刊思想的转折为例一 戊戌时期二 枟清议报枠及枟新民丛报枠前期三 政党报刊的尝试:从枟时报枠到枟政论枠四 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中流社会的报刊功能五 权力的对立面:宪政框架内的报刊地

4、位六 小 结第七章 结 语一 近代知识分子与权力二 权力的变迁与近代报刊及报刊思想的发展三 报刊现代化的目标:权力结构中的独立力量后 记参考文献2 近代中国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 引 言一般认为中国人本着文人论政精神创办自己的报刊就是中国近代报刊思想起源之时,枟循环日报枠被认为是第一份这样的报纸,所以近代报刊思想的源头自然就追溯到这份报纸以及它的主要负责人王韬。戊戌维新时期被广泛地认为是近代中国报业的第一个高峰,标志着政治家开始登上报坛,因此,维新政论报刊的勃兴被认为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这两种观点自然有充分的理由,不过我以为这样的认识或许还有补充的需要。首先是如何看待西方的因素。众所周知,具有现

5、代意义的报刊是西方人带入中国境内的,早于中国人自己办报至少半个世纪之久。在这些报刊上也能看到外人呼吁中国人重视举办这类西方式报刊的声音,但是这些西方报刊形式以及吁请中国人办报的声音在同治中兴以前没有得到中国人积极的回应。西方人在中国办报的主体是传教士和商人,外文报刊因文字隔阂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中文报刊则因其针对中国读者,并且在内容上广泛涉及中国事务,对中国近代报业产生诸多影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这种影响还处于萌芽期,一旦时机成熟,西人报刊及其办报观念的示范作用便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这是同光之际中国人自办报刊意识觉醒的前因。问题是,当我们探讨中国近代报刊思想起源问题时,因“中国”这个概念,如何

6、看待西方因素的影响就稍费思量了。西方因素可以纳入我们所说的“中国”吗?在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西方列强被视为侵略者,从事出版事业的外国人自然就是文化侵略者,说他们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很难让中国人接受。但是蒋廷黻先生曾指出,中国近百年的根本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蒋先生是以西方文明为近代化标准的,他认为如果能够赶上西洋人,能利用科学和机械,能组织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话,中华民族的前提就是光明的,否则就没有前途。郭廷以先生也说,如果撇开西方文化,中国近代化的内容也就所余无几了。他们都认为中国近代化离不开西方的因素。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的近代发展历程也确实离不开西方因素,如果承

7、认这一点,也就很难认为报刊思想可以例外。但是我们知道中国的新闻思想史所找寻到的“中国”报刊思想的源头基本上没有外人的地位,外人充其量只是提供了现代报刊这种出版形式。我以为,即使外人(主要是传教士)没有深入到中国人的思想内层,他们在思想的表层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具体到报刊思想,外人至少起了接引西方报刊思想的作用,只是碍于民族、文化、政治等因素,这种接引作用很少得到正面的承认。于是,把中国人自己办报第一人的王韬作为近代报刊思想的源头也就顺理成章了。马克 布洛赫问道:“起源仅仅意味着开始吗?”他又问:“另一方面,起源是否指原因呢?”我以为开始与原因都是应该考虑的,开始是一个时间点,而原因则是这个时间

8、点背后的因素。王韬以及枟循环日报枠是近代中国报刊思想源头的一个点,这没有什么疑问,但是简单地说这个点就是源头并不符合实际,因为包括王韬在内的第一代中国报人经过了传教士报刊以及外人商业报刊的熏陶,枟循环日报枠也是在香港多份商业性中文报纸的基础上才出现的。如果说王韬等人及枟循环日报枠的办报思想源自西方人在中国的报刊实践但是经过中国因素的转换,这是比较能够令人接受的。其次,所谓起源也应是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即使从王韬开始,近代中国报刊思想的起源过程至少到维新时期才算基本完成。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如下认识:从中国人自己开始办报的同光时代到甲午以后的维新时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办报思想大抵受制于两个因素

9、,一是朴素的民族主义情绪,一是儒家知识分子向上建言的心理定势。一方面,我们从王韬、陈蔼廷等人的办报动机中可以看到民族意识的冲动,而甲午以后维新报刊的勃兴受到败于日本而引发的民族、国家乃至文化耻辱感也是十分明显的。进而言之,这两个前后相继的时期所存在的民族主义情绪主要以抵御外侮为特点,中国士人的底气就是2 近代中国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 蒋廷黻:枟中国近代史枠,岳麓书社 年版,第 页。郭廷以:枟近代中国的变局枠,台湾经联出版社 年版,第 页。史家一般都认可中国近代史以 年为起始点,这一论断本身就已经肯定了西方的因素。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个源头可能要追溯到林则徐,但是林则徐对报刊的认知仅限于译报,把西人

10、报刊看做是获取情报的工具。从办报观念来说,林则徐没有提供任何资源。法马克 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枟为历史学辩护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这位年鉴学派的史学大师似乎对历史起源的追溯不以为然,但是他在此提出的开始和原因这两个起源因素仍具有启发意义。真正的民族主义是庚子以后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才逐渐形成的,前此的民族意识大多只是一种民族主义的初级形态,姑且称之为朴素的民族情绪。具体见本书第二章“香港报人群:近代中国报人的第一次聚集”一节。不让与外人,这在维新时期更为激烈,我把这种情感称为外倾型的民族主义情绪。比较而言,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民族意识则是内倾型的,它以建设现代民族国家为首

11、要目标,排外的情绪有所抑制。新文化运动以后民族主义高涨,民族主义话语逐渐占据各个知识领域,这对后人书写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同光时代和维新时代报刊中那种民族的因素很容易得到高度的认可。另一方面,儒家知识分子以言报国的心理定势也一直影响到民国时代,即使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也没有在根本上减低它的效用,王韬,尤其是维新报人恰恰在文人论政这一点上开创了先河。因此,本书把王韬等人自办中文报刊至维新报业勃兴这一较长时段看做是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过程。中国近代报刊思想是近代许多中国人(包括官员在内)对报刊的各种理解的综合,因此也不能忽视从林则徐开始的官方译报传统以及它对知识分子办报思想的

12、影响。此外,除了从事报业的知识分子群体之外,一般的知识分子对报刊与新闻的功能也有许多论述。总之,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应该是综合性的,并不是单点、单线的发展。至于近代报刊思想的转折,首先的问题是:何谓转折?有没有转折?我所理解的报刊思想的转折,是指对原有报刊思想的根本性转变,或者说是方向性的改变。如果说王韬和维新报人在报刊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报刊思想,那么这种思想是什么,它有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在何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戊戌变法时期的政论报刊勃兴固然是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有许多新动向产生,比如高级知识分子加入报界、言论的功效巨大、与政治的关系密切等。但是仔细考察当时的办报情况,就会

13、发现维新报人的办报取向与王韬等人并无本质的不同,都属于向上建言性质,是在既有的权力框架之内谋求报馆之有益于“国事”,而从同治中兴至维新变法时期所谓的“国”还只是朝廷,并不是民族国家。维新派虽有初步的民权思想,但是尚未从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本处体认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出路,康有为等人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延续了清末以来“自改革”的思路,只是手段较为激烈而已,而且康式政治手段与王安石变法路径基本相同。政治思想和政治手段没有根本的变化,报刊思想也就谈不上根本的变化。3 引 言 这当然与义和团极端排外所带来的后果有关,事实上,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基本上反对义和团和清廷的做法。至于宣统年间的路权争夺固然含有较强的民族

14、意识,但是路权斗争的锋芒却大半指向朝廷及地方官府。从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路来看,他并没有跳出传统改革的基本进路,因此当清末民初宪政思想主导政治改革(革命)时,康有为就明显地落伍了。维新时期当然也有少数超越时代的人,比如严复和谭嗣同,但是戊戌维新毕竟是康、梁等人主导的变革。“自改革”这一概念我沿用的是朱维铮教授的解释,可参见其所著枟音调未定的传统枠、枟走出中世纪枠、枟求索真文明枠、枟走出中世纪二集枠等书中的有关文章。所以,我认为维新时期的报刊思想只是强化了既存的言论报国也即向上建言的办报取向,尚无根本性的思想转折。与维新时期相比,清末立宪时期的社会与政治思想出现了一些全新的特质。第一,知识分子心目

15、中的国家不再是朝廷而是民族国家,国家主义思想开始兴起,这一思想上的转折所确定的方向至今依然。第二,宪政的尝试使得政治结构发生根本的转变,西方民主思想较为系统地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观念之中并付诸实际政治,而且立宪的动力越来越大,既有的权力框架再也无法容纳。这才是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此前的戊戌维新只是利用了部分民权学说而已,而且在 年的百日维新中并没有付诸实际。第三,立宪时期出现了较大的社会空间,社会力量的壮大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协,虽然最后清政府仍然坚持其专制权力的至上性,但是也因此而致其速败。对于一个数千年专制统治体制彻底瓦解的时代,我们不能不认为期间的政治、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基于

16、这一认识,我认为近代中国报刊思想在立宪时期也产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本书的基本思路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源自来华新教传教士所办的报刊,这些传教士对西方国家的报刊情况以及报刊思想无疑有一定的认识。事实上,派遣他们来华传教的教会组织本身就十分重视利用出版书籍、小册子以辅助传教,马礼逊等人最早在中国出版小册和刊物也得到过英国数家专门资助海外印刷传教的宗教机构的支持。马礼逊等人受到西方现代报刊思想的影响也是没有疑问的。马礼逊之后的传教士也大多对报刊的地位与作用有相当的了解,这在伟烈亚力、林乐知、花之安、李提摩太等人的有关文字中都可以看到。也就是说,传教士不仅在报刊形式上对中国人自办报刊有启蒙之功,在报刊思想上也多少有些影响,尤其是花之安与李提摩太等人对报刊的论述可以在康有为、梁启超、陈炽等人的有关文章中看到些许痕迹。但是传教士报刊作为一种外来因素,又有宗教因素嵌入其中,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很难得到中国士大夫的认可,中国人所能接受的只是传教士刊物中有用的西学知识。传教士刊物在甲午前后积极参与讨4 近代中国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 年,马礼逊曾在枟广州志乘枠上写了一篇题为枟论印刷自由枠的文章,认为“上帝赋予人类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