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方志所见清至民国贵州花生种植及影响地方志所见清至民国贵州花生种植及影响钟方玲(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收稿日期:2021-12-25作者简介:钟方玲(1998-),女,贵州毕节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20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史。摘要: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史和应用史。自明弘治年间传入中国继而由清康熙年间传入贵州。从清代后期的自给自足到民国的出口大宗,花生以其自身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和食用的可口性传播迅速,产量急剧上涨,成为贵州省第二大油料经济作物,并对贵州经济发展、饮食结构和农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关
2、键词:清代;民国;贵州;地方志;花生中图分类号:K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96-0239(2022)06-0133-092022年第6期第40卷(总第221期)NO.6,2022Vol.40General No.22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花生作为美洲引进的高产油料经济作物,从引进至今一直深受学界学者的关注。早在20世纪中后期学界就对花生起源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以1963年张勛燎发表的 关于我国落花生的起源問题1、1985年佟屏亚的 花生的起源与传播2为代表。21世纪以后,学界对于花
3、生的研究显著增多,主要集中在花生的传入、传播、影响等方面,主要成果有陈明、王思明 中国花生史的回顾研究与前瞻3,王宝卿、王思明 花生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4。从地域上来看,山东作为我国花生出口大省,其花生种植问题也深受学者关注,其中以毛兴文 山东花生栽培历史及大花生传入考5、关于大花生传入山东之数说6为代表。可见学界目前对花生传入种植研究成果丰富,但目前对于贵州地区花生种植史的研究较少。为此,从贵州地区角度出发,以贵州各地方志材料及相关史料为依托,对清至民国时期花生在贵州的传播及影响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贵州花生的名称及植物特征花生拥有众多别称,仅以 中国地方志集成 贵州府县志辑 记载统计
4、就不计其数。详细了解花生的名称,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在史料中发现有关花生的记载。此外,花生还具有耐旱、耐瘠的植物特征,以其优越的植物特征得以在贵州广泛传播。(一)花生的名称花生,原名落花生,也有地豆、千岁子、长生果、及地果、番豆之称。属蔷薇目,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生拥有众多别名,这与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区域地点都息息相关,主要是由于不同时期及地点造成的语言、民俗的差异性。首先落花生名字的由来,与其生长特征有着很大的关系。地上种花,入地结果是花生不同于其他植物的一大特点。“蔓生园中,花谢时起中心有丝垂入地结实故名。”7因其生长的独特性故名落花生。此外,花生在各地方志中还有众多别名,民
5、国 麻江县志 中提到:“落花生一曰番豆,又曰及地果。”8民国 黄平县志 载:“落花生:壳类植物,一名曰香芽,俗称长生果。”9香芽及长生果都是花生比较罕见的名称,民间也鲜有称呼。对于贵州花生名称提及最多最为全面的是民国 1332息烽县志 载:“落花生,一名番豆,一名地豆,一名土豆,一名香芋,二名落花松,一名落花参,一名落地生,一名长生果,今贵州通俗简称花生。”10该县志将贵州对于花生的通俗称法都进行了详细记载,其余方志也大多以以上列举的名称为主。清至民国贵州大多地方志都以落花生为名,称花生的则占少数。根据以上史料分析,落花生在贵州有许多名称,通俗称法是番豆、地豆,长生果则是别称。可见大多名称都是
6、以花生的形状、生长方式和植物特点来命名,还有少部分则是通过花生的功效进行命名。如民国 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 物产志中将其记载为长生果,“长生果”顾名思义即是有助于延年益寿的果类,得此美名主要是由于花生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丰富。花生还具有补脾润肺、补中益气等医用价值,由此花生也被称为千岁子、万寿果等。(二)花生的植物特征花生在贵州广泛种植并传播主要得益于特殊的植物特征:耐旱、耐瘠。这两点造就了花生对环境的适应性,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开花结果,在农业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年代背景下,花生俨然成为民众的最优选择。花生对于土壤的需求并不是太高,除了盐碱地以外,其他的土壤几乎都可以生长。据
7、民国 独山县志 记载:“落花生,宜沙地甲良产者胜,近来别种愈见珍尚,世人耆好抑果得其真乎。”11民国 岑巩县志 载:“冲击层之沙土最宜。”12459民国 桐梓县志 载:“落花生,宜于沙土。”13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花生对于土壤的要求并不高,沙地皆可种植。而贵州省内本就因大部分地处熔岩地区,地形崎岖,平地极少,土质肥沃的耕地更是少见,贫瘠耕地占比较大,可耕种的土地面积不多,导致其他作物很难耕作或是产量较少。这一地理条件使得许多农作物种植效果并不显著,但花生受土壤的影响较小,由此花生成为民众种植的首选。“侗人认为新开垦的坡地其土地较不肥沃。石头多、地力贫瘠,前几年仅适合种植花生。”14贵州黔东南地
8、区侗族人民在开垦荒地后的前几年会选择种植花生,主要原因是因为新开垦的荒地石块多,并不肥沃,而对土地要求不高的花生正好符合这几年的种植规划。花生传入后,省内较为贫瘠,不太适合传统粮食作物种植的土壤种上花生后,在增加花生产量的同时又开垦了荒地、废地,同时还改善了土壤的自然生态结构,大大提高了有限土地的利用率。此外,受贵州地区特有的山区环境影响,水路灌溉并不方便,种植者还需要通过人工挑水灌溉,而花生独特的耐旱性特征在种植时能够省下这些环节,减少了种植成本。花生虽原产于热带,但是对于气候的适应性却极强,既可旱作,也可以水田耕作,几乎对于种植环境没有什么要求。“花生叶子相对的四片小叶,白天进行光合作用,
9、每到日落或者阴天就会闭合,叶柄下垂,这种昼开夜闭的现象被称为感夜运动或睡眠运动,这种生理功能可以大大保存植物体内的水分。”15花生正是这样保存自身体内的水分,这一生物特征决定了花生的耐旱性,即使在干旱地区也能生存。贵州虽身处低纬度,气候较温和,但因其所处高原,受地势影响,地面起伏大,所以气候也有明显的差异,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省内常有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条件仍比较艰苦,许多农作物种植产量不高。花生的耐旱性为贵州种植农作物提供了更多可能。二、清至民国贵州花生的种植与传播花生原产于南美及非洲,现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探究花生在贵州的种植史,首先要厘清的问题是,它是何时引入中国的?中国花生的传
10、入及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明弘治十六年(1503)的 常熟县志,其中提到:“落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长。”16这是花生在中国最早的记载。花生传入以后,主要在福建及沿海一带广泛种植,贵州地处西南内陆地区,因其地形崎岖,交通闭塞,几百年以后,才有了花生的明确记载。黔南丛书 黔游记 载:“康熙初年,僧应元往扶桑觅种寄回。”17此后,花生便在贵州逐步推广种植,成为省内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从贵州现存地方志来看,花生最早种植记载于清后期嘉庆年间黔北地区,道光年间在黔中及黔东地区有了详细记载,至光绪年间,花生已在黔西、黔东、黔南地区种植。直至民国时期,地方志中对于花生的记载更为丰富和详尽,从地域上来看,花
11、生种植更加普 134遍,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可以推测,花生在民国时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种植,这与花生的经济价值被发现紧密相连。(一)清代贵州花生的种植与传播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现存的贵州地方志中,清代全省几个方位均有对于花生的记载,虽仅是零星几县,但分布较为均匀,也有利于花生后期在全省的传播。从时间上来看,记载从嘉庆年间开始,至道光、咸丰,光绪时期最为丰富。表1 清代贵州地方志关于花生的记载时间时间嘉庆道光道光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光绪光绪光绪光绪光绪资料来源资料来源正安州志思南府续志永宁州志贵阳府志兴义府志毕节县志稿黎平府志湄潭县志毕节县志续修天柱县志平越直隶州志桐梓县志名称名称落花生落花生落花生落
12、花生落花生落花生落花生落花生落花生落花生落花生落花生所属种类所属种类果属果属果属果属果属果属果属果属果属果属果属果属位置位置黔北黔东黔中黔中黔南黔西黔东黔北黔西黔东黔南黔北最早明确记载落花生的是嘉庆 正安州志,该地方志对于落花生只是简单的罗列在物产(果属)一列,并没有其他描述,可以推测当时该地区花生的种植范围可能还不是特别广泛,花生的用途还未被发现,民众对此并不重视,所以记载也仅是一笔带过,且之后的几十年里贵州地方志中几乎没有对于花生的记录,可见花生在嘉庆年间种植仅局限于几家几户,并不是从开始传入贵州就被大面积地种植。直至道光时期,思南、贵阳、永宁等地才开始逐渐种植,道光 思南府续志:“实生土
13、中,炒食香脆。”18可见道光年间,民众对于花生已经有足够的应用,除了生吃以外,还掌握了油炸、炒食等饮食方法,花生食用的可口性开始被发现。道光 贵阳府志 又载:“落花生,实生土中,甘平无毒,种之美者。”19可见民众对于花生已经逐步开始了解。道光 永宁州志 中也出现了对于落花生的记载,相比嘉庆年间种植范围有所增加,记载也明显增多。光绪年间对于花生的记载最为丰富和详尽,从表1可见光绪年间黔南、黔北、黔东、黔西等地地方志均有对于花生的记载,可以看出光绪年间花生已在贵州开始初步传播种植。且光绪 黎平府志:“落花生徒覆生子,落花生宜沙地,藤牵地内,每节开花,后以土覆之即生子,壳长而皱内,肉二三枚,白色,味
14、极香美,产古州。”20其中对落花生的生长环境、形状、味道、结构、生长特点都做了记载,当时民众对花生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在光绪 桐梓县志 中除了记载以上内容之外,还提出:“压实榨油亦多。”21不难推测在光绪年间民众已经掌握了榨花生油的技能,但估计因为当时的花生的产量还不够多,仅能维持自用不能作为商品出售,所以花生暂时还没有成为地区出口之大宗。清代贵州地方志中对于落花生的记载并不多。花生虽在康熙初年就已传入贵州,但作为外来农作物,贵州民众对其种植条件和种植产量并不了解,为避免“颗粒无收”,种植者甚少。在清代前期的方志中我们并未见到与其相关的记载。从嘉庆开始,已是清朝后期,内容也比较简单,大多仅
15、是简单罗列在 135物产一栏,仅说明本地区有这一果类物产,到光绪年间才有稍微详细一点的记载。因此清后期落花生应该只是初步的推广,并未得到大面积的种植和传播,也没有形成稍微大型一点的种植区域。民众对于花生的功效掌握还不够全面,只有零星的种植,也达不到可以买卖的产量,仅是维持自家食用和些许榨油,花生的商品经济功能还未能体现。(二)民国贵州花生的种植与传播民国时期,花生开始大面积在省内种植和传播,其主要体现就是贵州地方志民国时期对于花生的记载更为详尽和全面,内容更加丰富,记载次数也明显增多。清后期花生种植面积本就均匀分布全省,民国时期面积再次以点线面的传播方式分布各地区,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对外贸易的
16、便利地区逐步形成了集中种植区域。在这一时期,花生不仅局限于日常的自给自足,还作为大宗商品出售,作为油料经济作物,为普通家庭增添了日常收入,提高了全省经济活力。民国时期,花生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其中增速最快的就是黔东、黔南地区。黔东主要以思南、黄平、石阡、沿河等县为主,黔南则以独山、瓮安、册亨、荔波等县为主,另外黔中部地区也开始种植花生,主要是在莱阳、息烽、安顺等地。黔西、黔北就相对薄弱,黔西主要集中在郎岱、威宁等县,黔北主要是在余庆县。可见花生已经在全省广泛种植。从记载上看,民国时期地方志对花生的记载也更为丰富,它们对花生的名称、形状、味道、颜色、结构、收种时间、生长特点、生存环境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描写。如民国 续安顺府志 中记载:“落花生,简称花生,夏秋之交开花,色黄,形如蝶,花落后子房入地一,二寸结实成荚,故名落花生。秋末收取,可食,亦可榨油。”22文中不仅提到落花生的简称、生长过程、颜色、形状,还介绍了花生的收种时间,可见民众已能熟练的播种和收种花生。民国 八寨县志稿 载:“落花生蔓生叶为偶数羽状复叶,夏秋开花,花后子房入于地中遂结实,有荚如豆子,一荚二三粒,供茶点榨油芳香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