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简单背诵唐诗早发白帝城李白(唐代)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赏析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留讨安禄山,不久,李亨既位,史唐肃宗。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疑心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李磷兵败被杀。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重庆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假设飞的情况
2、。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衬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朝辞白帝彩云间“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那么无法表达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
3、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辞别白帝城。“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比照。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
4、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衬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
5、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画王维(唐代)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赏析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前两句写其山色清楚,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清楚,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
6、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急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急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
7、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
8、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相思王维(唐代)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赏析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外表似乎嘱人相思,反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红豆,生于南国,其果鲜红浑圆,外表晶莹剔透,因为常被南方人作为服饰装饰物。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那么是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古
9、代一位女子,因为丈夫战死边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树下,此后化为了红豆,在春天的时候生长发芽。从此以后,红豆被人们称为了相思子,也在文学中引用为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
10、,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热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那么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那么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
11、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红豆是最能表达相思之物。中国人常说,睹物思人。这“物可能是他吃过的、穿过的,也可能是他看过的、听过的;可能是他喜欢的,也可能是他厌恶的。只要是与他有关系的,哪怕只有一丝关联,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经。诗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见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红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从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叮咛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这种方式表露情怀,语意高妙,深挚动人。渡汉江宋之问(唐代)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2、。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冲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
13、句平平叙起,沉着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土,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符合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
14、忧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忧同时的到来,形成急迫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开展:原先的担忧、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那么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开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表达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迫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开展到极端
15、,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存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
16、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到达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