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标准化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以标准化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 *省*市聚焦乡村治理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推行标准化改革,用标准引领、依标准治理、靠标准检验、拿标准衡量,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目前,已形成涵盖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法治建设等*大领域、*个大类、*个项目的治理标准。 一、实事求是建标准 *市根据各领域、各行业的不同特点,以标准化为抓手,推进全市乡村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一是紧扣实际提炼标准。标准化包括标准和规范,标准对事,规范对人。*市按照“标到事,事到岗,岗到人,人有责,责有行,行有范”的原则,坚持标准要具体到事、
2、具体到岗、具体到人,人必须有责任、有行动、有规范,形成基层干部群众普遍遵循的“易记住、可操作、能推广、可考核”的工作标准。如针对部分基层干部“三个半天”(上班之后懵半天,不知道干什么,懵完之后又做半天,做半天之后回到家里又想半天,有时候想到什么事情没有做,半夜都睡不着)的工作状态,出台“一会三比对,做到任务清晰;三看三上门,做到民情清楚;三办三反馈,做到问题清零”工作规范,明确每天上班开一次短会,把上级要求、昨天情况、今天工作进行通报并安排落实,再走访重点场所、重点人员、重点项目,对群众反映的易事即办、实事快办、难事联办,帮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低效的、高强度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用20%的精力守住
3、基本底线,用80%的精力投入事关发展的大事。 二是分步实施推行标准。治理标准化按照试点入轨、集中攻坚、深化推广、总结完善“四步走”方式推进。第一步,全面梳理治理标准体系,在各县市区分别选取*个乡镇(街道)作为试点,发挥其示范、突破、带动作用。第二步,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标准体系,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基础较好的集中攻坚、全面合标,基础较差的统筹推进、逐步合标。第三步,以治理标准化的先行先试,带动其他领域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全面铺开,不断增强全市标准意识。第四步,继续完善全市标准化指标体系,认真总结治理标准化经验,凸显标准化治理效能。 三是督查评估检验标准。充分发挥考核
4、评价指挥棒作用,对治理标准化重点任务实行“周调度、月暗访、季考核、年评价”,对季度考核中连续排名末位的实行约谈制,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市标准化办开展常态化暗访督查,督查发现问题紧盯不放、追根溯源,及时进行交办反馈,并在下一次督查中进行回头看;市财政对年度考核获评优秀等次的县市区给予专项奖补,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动力。 四是齐抓共管创新标准。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原则,将群众“宜居、宜业、宜学、宜游”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一体纳入治理标准化内容。建立责任单位“拟标”、专家研讨“议标”、领导小组“定标”的标准化建设机制。定期对各地各部门推行标准的情况开展分析研判,对已推
5、行标准进行“回头看测评”,对拟推行标准进行“可行性测评”,对基层创新标准进行“推广测评”,做到试点一批、成熟一批、检验一批、推广一批。遵循“上下贯通、左右衔接、规范统一”原则,充分融合吸纳各领域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对工作评价既定量又定性,对行为规范既作引导又划红线,对技术标准既明确工作要求又描述问题表现。“生产生活分区、道路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洁美”的村容村貌建设标准,“应改尽改、黑灰分离、无害处理、综合利用”的农村改厕工作标准等等,成为基层干部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遵循。 二、目标导向强治理 *市将标准化理念用于乡村治理,努力破解乡村治理关键瓶颈制约,有力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注
6、重管理赋能,提高治理广度。坚持“增效能不增负担、比管理不比投入”推进标准化建设。将党建引领落实作为标准化建设首要内容,明确党支部建设、村服务中心建设、乡镇“五小”设施、农村“屋场党建+五个到户”等*项标准。选优配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从机关企事业单位择优选派各类干部人才*余名向乡村一线下沉。全面推进区域性党组织建网格、机关事业单位干部驻网格、“*群众”志愿者进网格、群团和社会组织联网格的“标准化引领+网格化推进”治理模式,促进治理要素全面整合、系统集成。 二是注重力量协同,夯实治理深度。设立城乡治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委直接领导下,负责全市治理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对于标
7、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健全沟通协调、定期调度、会商研判、专项攻坚等工作机制,实行月度重点工作“清单交办”制。由市标准化办向牵头责任部门和属地党委政府同时交办任务清单,缩短“条”“块”衔接周期;能由部门或属地自行解决的,及时就地解决;需要跨部门解决的复杂问题,由工作专班启动“吹哨报到”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力量共同研究解决;需要深入研究、争取上级支持的疑难问题,及时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实现了面上工作整体推动、重点问题快速解决、共性问题集中攻坚。各级各部门都成立领导机构、专项小组或工作专班,建立党政主导、专班主推、部门主责、属地主体、群众主角的领导体系和工作
8、体系,推动乡村治理走深走实。 三是注重群众参与,拓展治理效能。坚持群众的事让群众参与群众办。全面推广“屋场恳谈会”群众工作模式,按照“宣传宣讲、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凝心聚力”的原则,推动政策在群众家门口宣讲、民意在群众家门口听取、矛盾在群众家门口化解、难题在群众家门口解决、发展在群众家门口谋划。探索“*村明白人”机制,把退休教师、党员干部、致富能手、热心公益的普通群众等组织起来,引导其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乡村振兴助推员、乡风文明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创新推行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四落实”机制,综治、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和基层组织密切配合,落实摸底排查、多元化解、引导分流、定
9、期回访等工作要求。创新“红黑榜”“厚德同心积分银行”机制,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动力。 四是注重动态更新,提升治理精度。把“计划、执行、评价、推广”的闭环管理机制运用到建标、用标、达标等各环节,让标准在实践中更科学、更完善。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推行了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千村美丽、万村整治”标准治理工程,全市共建成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余个。高度关注群众需求,把群众的身边小事作为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推进民生实事暖心、安心、顺心,建立“小事不出村,服务不缺位”标准,将低保申领、宅基地审批、老年优待证办理、生育服务证办理等业务办理权限,下沉至村为民服务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优化办事流程,确保群众“一站式”办结。充分考虑基层实际,市级指导意见主要是对当前最紧要、最紧迫的工作进行最基本的规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从“有一标一”的被动响应向举一反三的主动治理转变,丰富标准内容、完善标准体系、实现标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