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的4个误区读书的4个误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学习、不读书,则个人难有作为,国家难有前景。特别是在知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适应社会、创造价值,知识是基础、读书是途径,道理自不必说。读书当然是要讲究方法的。方法正确,才会效率高、效果好、加快进步;反之,则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耗费时间。除了专门的学校教育,就社会层面来说,在读书学习中还有一些误区,理当引起注意。一是舍本求末,不读原文原著。优秀的文章、著作,相应地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引发热议,相关的评论、看法、争议也会很多。只有仔细读过才能把握要义,吸收营养,才能参与讨论,评论长短。在阅读原文原著时,还应当防止先入为主,
2、心态平和地独立感受和思考。既不预带光环,也不刻意挑剔。要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客观理性地思考和梳理其优劣,反复阅读,读懂读透,真正看清庐山真面目。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真正获得教益。而一些人却是没有仔细阅读原作,或是仓促翻了几页,就妄下结论,轻易肯定和否定,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读书方法。对于历史已经证明确实是优秀的书籍,也要通过反复阅读真正学懂弄通,不要囫囵吞枣、盲目崇拜。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毛主席劝许世友读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读书要泛读、博览,更要精读。即便是从专业学术的角度讲,任何行业、系统都有自己的典籍著述,对此不下功夫认真研读,决然不会成为真正的内行,也难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
3、新。不想在源头上用功夫,只是看辅导材料,听别人评说,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定然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二是碎片读取,知识零乱。看似经常翻书、看报,浏览电子书籍,阅读的时间也不算少,实则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把大量时间消耗在“吃零食”“喝鸡汤”上面,跟着别人的观点嚼馍头,踩着别人的脚步跟风头。这样做,必然是获取的知识零散、杂乱,形不成体系,找不到关联,莫衷一是,也难以牢固记忆,转身即忘。读书学习的碎片化,弱化了对相关知识系统地学习理解,没有了学习的紧迫感,强化记忆的必需过程被省略,自然难以在头脑中储存下来,转化为分析判断能力,应当注意克服和纠正。读书应当大致有个计划,读什么、读多久、需要把握哪些重点,都
4、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信马由缰、鱼龙混杂、捡到篮里都是菜。读书时间上也要努力做到持之以恒,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把路途、班后、工余等时间利用起来,连珠成线,将碎片连成“整片”。比如早就提倡的“每天读书一小时”,开展全民阅读等方法,就很值得借鉴,能够积跬步成千里。三是重电子,轻纸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使电子阅读浏览进入了全新的时代。鸿篇巨制、文献典籍、诗词歌赋、天文地理,可以说包罗万象。只要你能想到,都可在电子阅览中查询,省时省力。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达到极端时就成了双刃剑。电子阅读的方便,极大地压缩了对知识的探究空间,减省了多角度思考的过程。轻易到手的答案,会导致对知识探究的松懈
5、和懒惰。过去讲“买书不如借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映的是获取知识的紧迫感和苦累付出。因为正视而用心,因为不易而强化了理解和记忆。有了电子查询,便不想再下那么多功夫,这确实是对读书学习的危害。付出少了,收获当然就少。电子阅读肯定不能代替纸质阅读。阅读过程中的圈点批注、勾画连线、对比辨别,电子书软件开发再精细,也难与纸质书相媲美,更有网络、电源、资费等方面的制约。应当把二者结合起来,用其长处,达到提高效率、增强效果的目的。四是懒得动笔,读写脱节。通过读书学习知识,掌握技艺,提高能力,读的方法也不只是看看、翻翻,还应当写写、画画。俗语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考、疑问、惊叹
6、等随时标注于书页,写成心得体会,或撰写成研究成果,这是把书本知识更好地吸收消化必不可少的途径,是知识上升为观点、转化为能力的必然要求。书山有路勤为径,“勤”的内涵就包括读、写、思、用等方面。真正的名人、学者是靠成果来体现的,而成果离不开归纳总结的文字,离不开论文、论著来表现。通过写的需求,又激发读的迫切,加深读的力度和强度。读与写融为一体,难以分割,学习思考,提炼加工,创造成果,才能达到读书的目的。读书必须动笔,读写结合,才能层层深入。要读进去,还要写出来。书开两扇门,个中有乾坤。没有人能够否认读书的作用。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关键是要真正热爱读书,真正用功读书,避免走入误区,尽量少走弯路,方可达到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