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考遴选每日考题10道(2022年5月28日)公考遴选每日考题10道(2022年5月28日) 1.2022年5月12日,中宣部就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的质量和社会的共享水平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全方位跃升。概括来说,可以概括为一个历史性、三个全方位。一个历史性是绝对贫困人口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三个全方位不包括()。 A.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 B.公共服务全方位普及普惠 C.社会保障网全方位织密织牢 D.全面小康取得全方位胜利 答案:D 解析: “三个全方位”指的是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公共服务全方位普及普惠、社会保障网全方位
2、织密织牢。 2.2022年5月10日,我国首艘大型水上应急救援工程船“中国应急()号”经过2个月的舾装,进行下水试航,回航后,将停靠码头进行后续扫尾工作直至船舶交付入列。 A.九江 B.湘江 C.乌江 D.汉江 答案:A 解析: 5月10日,我国首艘大型水上应急救援工程船“中国应急九江号”经过2个月的舾装,进行下水试航,回航后,将停靠码头进行后续扫尾工作直至船舶交付入列。 3.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A.农村 B.乡镇 C.基层 D.社区 答案:C 解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区治
3、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4.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A.改革体制机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B.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C.促进民主法治、构建和谐社会 D.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 答案:B 解析: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5.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关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首次出现的表述是()。 A.合理调节过高收入 B.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C.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D.改革财
4、产分配格局 答案:C 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 B.共同富裕 C.建设小康社会 D.实现民族复兴 答案:A 解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7.如果想在某网
5、站的页面上快速定位查找“便民服务”一词,可使用的快捷键是()。 A.Ctrl+C B.Ctrl+R C.Ctrl+S D.Ctrl+F 答案:D 解析: A项错误,在网站中Ctrl+C是复制的快捷键。 B项错误,在网站中Ctrl+R是刷新的快捷键。 C项错误,在网站中Ctrl+S是保存的快捷键。 D项正确,计算机中查找的快捷键是Ctrl+F。查找“便民服务”就应该用查找快捷键。 8.(多选)橘生淮南则为桔,橘生淮北则为枳,这说明()。 A.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相关,因而办事情,想问题,必须顾及这些条件,从实际出发 B.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着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
6、化的根本原因 C.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但外因也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AC 解析: “淮南”、“淮北”是橘生长的地理环境,说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与条件相关。而由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顾及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题中的“橘”为内因,“生于淮南”和“生于淮北”则是外因,而在外因的作用下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桔”和“枳”强调的是外因的作用。 9.(多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
7、现在()。 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社会意识是对科学文化的反映 D.社会意识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答案:ABD 解析: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具体表现为: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的反映。其次,在阶级社会中,反映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必然具有阶级性。再次,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归根到底要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中去寻找。 10.(多选)姓名与名称是自然人、法人用以确定、表明自己身份,彼此间相互区别的符号,是使自然人或法人特定化的标志,也是社会个体体现个性、人格独立的标志。以下属于侵犯他人姓名、名称权的情况有()。 A.与他人同名 B.干涉他人姓名的使用 C.盗用他人姓名 D.假冒他人姓名 答案:BCD 解析: 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