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导师组培养模式在妇产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中的应用_朱行行.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9164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师组培养模式在妇产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中的应用_朱行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导师组培养模式在妇产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中的应用_朱行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导师组培养模式在妇产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中的应用_朱行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 期农垦医学第 45 卷妇产科硕士研究生目前分为两类:专业型和学术型,专业型妇产科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除应取得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外,还应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及规培合格证书,即目前常说的“四证合一”模式1。该类研究生除完成常规学位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外,还需在医院科室完成 33 个月的规培轮转并参加相应的规培考核2。按照国家妇产科学专硕研究生规培轮转要求,妇产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基本在妇科、产科、生殖科三大科室的病房及其相应门诊进行轮转,相比其他科室研究生轮转模式,妇产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轮转科室相对固定3。研究生的培养不能简单追求数量,质量也必须严格把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诸多因素相关,可以肯定的

2、是与培养模式必然密切相关,探索并找到一个适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导师组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成为近几年来的热点培养方式,但这一培养模式目前还存在某些弊端,还需进一步的优化升级。我校为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自 2011 年起实施导师组制度,本文就导师组培养模式在妇产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索。1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与导师组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1.1 单一导师培养模式的简介及弊端单一导师制是指一名研究生具有一名单独导师,导师对学生整个三年研究生生涯的学习、生活及科研进行指导。这是一种起源于德国的导师组制度,也是我国目前采用的主要研究生

3、培养模式。我国目前对妇产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创新型妇产科学人才,单一的导师制度限制了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达到目前培养要求;单一导师制代表着每个研究生只能参加自己导师的课题组,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与导师的课题水平、实验室水平、科研水平等密切相关,故易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两级分化严重,部分课题组的资源未能得到最优化利用4;近年频频有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未能及时发现而导致惨剧发生的报道。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三年须获得四证,学业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单一导师制由于只有一个固定导师,学生所对应的导师工作科室相对导师组培养模式在妇产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中的应用朱行行吕锡芳(

4、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新疆石河子,832008)【摘要】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我国卫生事业领域“高精尖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自 2015 年的临床医学人才改革之后,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以“四证合一”为培养目标。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升级,现存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大致分两种:单一导师模式与导师组模式。通过对两种模式优缺点的简单对比分析,结合石河子大学 2011 年发布的导师组培养制度实施工作办法,对跨学科导师组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妇产科专业型研究生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导师组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办法,总结得出导师组模式的实施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该

5、模式的实施对培养优秀的综合型医学人才及促进我国医疗技术的提高有着非凡意义。【关键词】导师组模式;妇产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四证合一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通讯作者:吕锡芳,女,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妇科肿瘤研究。90 2023 年 2 月第 45 卷第 1 期农垦医学Journal of Nongken MedicineFeb.2023Vol.45No.1固定,学生轮转导师科室的时间相对较少,由于学生与教师均在临床进行繁重的临床工作,工作之余相互沟通机会较少,单一导师组制度下在轮转其他科室时易与导师沟通不够,不利于导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易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或抑郁等心

6、理问题5;单一导师组制度减少了导师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也减少了课题组之间资源及信息共享的机会,不利于导师之间的相互成长及医院整体医疗技术的进一步提升;由于近几年研究生扩招数量远远大于导师人数,导师资源较前更加紧张,若一名学生只能由一位导师进行指导,同时由于兼职导师不能全程指导学生,故聘任社会上优秀人才为兼职导师的工作将极难实施,极大地浪费了教师资源。1.2 导师组培养模式的简介及其优点导师组培养模式是指一个研究生有多位指导导师,包括第一责任导师和辅助导师,第一责任导师职责包括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明确导师组成员,对学生安全进行监督,发现并及时解决学生心理、生活等问题;辅助导师协同第一责任导师

7、完成学生的学业指导及其他相关工作。导师组培养模式下,一名学生可接受多个导师的指导,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复合型人才,也可减少因第一责任导师现有的科研水平、课题水平不足等问题所造成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成为导师的复制品等现象6。医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大多为临床工作者,由于我国医学专业的细分化,大多数导师仅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了钻研,其他领域关注相对较少。导师组培养模式下,一个导师也可参加多个导师组,通过参加导师组组会,可互相学习导师组成员间的专业知识,弥补导师在某些领域知识欠缺,加速了导师能力的多方面提升7;由于年轻研究生导师科研水平、临床能

8、力均有待进一步提高,提前加入研究生指导组,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指导流程和快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打下坚实的基础8。部分导师是第一次进行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对整个过程缺乏经验,自身的课题组水平或科研水平也欠佳,在导师组模式下,各导师组成员之间进行指导经验、科研经验交流等也是导师快速成长的一个渠道。导师组培养模式下,学生接受多名教师的指导,各导师组成员间对指导工作进行相互监督,可避免学生成为某一名教师的变相“私人劳动力”。2跨学科导师组在我校妇产科专业型研究生中的探索2.1 跨学科导师组模式的组成自 2011 年开始,我校开始实施研究生导师组指导制度,我院妇产科在此制度上

9、进行了初步探索。导师组成员的选定遵循个体化原则和标准化原则。个体化原则指根据每个研究生第一责任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决定导师组成员;标准化原则是指基于我科研究生轮转的特殊性,导师组成员须包括产科、妇科、生殖医学科医师,基于导师组模式的要求,必须具有一名教授及以上的导师成员,基于我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医学统计学知识比较薄弱,故需具有一名医学统计学专业导师,导师组成员总人数不超过五名。例如,第一责任导师的研究方向为宫颈恶性肿瘤,导师组成员由第一责任导师、1 名产科导师、1 名生殖医学科导师、1 名病理科导师和 1名医学统计学导师组成;若第一责任导师的研究方向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导师组成员则由第一责任导

10、师、1 名妇科导师、1 名生殖医学科导师、1 名心内科导师和 1 名医学统计学导师组成,做到总原则不变,一人一方案9。根据大学文件要求,研究生导师组成员由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生导师,或具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或相关行业研究领域中有一定代表性的资深专家组成,其中不具备研究生导师资格的人员一般不超过 2 人,新申请研究生导师者,参加导师组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经历将作为一个重要的导师遴选参考条件。所以即使学生的第一责任导师相同,导师组成员也可以不同,参与到导师组的工作是一次提升能力的机会,在总体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导师组成员可以不同,也可以是聘用的兼职导师,从而极大地利用教师资源10。2.2 导

11、师组培养模式在我校妇产科专业应用的优点跨学科导师组在我校妇产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中的实施将体现很多优势:(1)导师组成员包含了妇科、产科、生殖医学科三大轮转科室,可使学生在整个轮转过程中都能得到导师的临床指导,规培带教教师也相对固定,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2)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基于培养计划中学位课程的 91 第 1 期农垦医学第 45 卷学习时间仅有两个月,对医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掌握不够牢靠,后期论文发表十分困难,统计学等课程自学难度大,导师组成员中的医学统计学导师可指导学生相关课程学习,协助第一责任导师指导完成学生的开题、中期检查、学硕论文的发表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3)学

12、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方面发展,对学生的就业、升学奠定了良好基础。(4)促进了导师组成员各学科间的学术交流和探讨,提升了导师组成员自身综合学术水平11。3导师组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3.1 统筹发展,明确职责导师组成员间因各自研究领域的不同,可能会因观点的不一致、培养方法的个人差异等产生矛盾。为避免此类矛盾,第一责任导师需做好导师组成员之间的协调,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12。为避免出现导师组的建立形同虚设、各成员间相互推卸责任,故需明确每一位导师的具体职责,第一责任导师除了完成学生在本科室的规培带教外,还应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学生的选题、开题、中期答辩、毕业论文撰写等方面做出全

13、面指导和全程监督,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负起一定责任、对学生的生活及心理动向主动并及时进行了解,定期组织导师组成员进行研究生组会,以利于导师组成员对研究生的学业、科研进程进行全方位了解并进行综合指导,组会的定期召开也有利于导师组成员间相互交流互相进步。辅助导师除应在学生轮转到本科室时肩负起临床带教指导工作外,也应协助第一责任导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科研进行综合的指导及其监督13。3.2 完善制度,奖罚分明导师组模式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工作优秀的导师组成员予以一定奖励(如晋升职称加分、先进评选优先、设立专门奖项颁发相应荣誉证书等),参与导师组的指导工作也应作为申请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条件之一。

14、对于指导工作敷衍或违背导师准则的导师组成员,可予以暂停带教资格并进行思想教育等处罚。对于导师组成员的工作评价由学生本人和导师组成员之间互评作为主要依据,避免导师成为学生单方面的主宰者。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或大学研究生院应对导师组成员的工作进行不定期的监督、调查,保障导师组制度实施过程的质量过关,防止制度的形式化14。4总结导师组培养模式在妇产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中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培养综合型创新性医学人才,也有利于临床带教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我国医疗教育的发展。虽然导师组制度的实施目前还有一些困难,但诸多实践证明,这将是未来研究生教育模式的主流15。导师培养模式对医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5、,在借鉴国外培养模式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学校及科室的自身相关情况,进行一个制度的完善及进一步探索,以期促进我国医疗教育在国际的影响力,也将为我国培养出更加杰出的医疗人才,进一步保障了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16。参考文献:1徐婷婷,陈登毅,陈志锋.“四证合一”临床医学专硕科研能力培养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44-472陈登毅,章李薇,徐婷婷.“四证合一”临床医学专硕培养实践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1):33-363姚立彬,潘海星,吴晓娟.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科技视界,2020,(09):41-434

16、贺亚玲,肖守德,孙松,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J.农垦医学,2020,42(03):254-2575董亚莉,赵婷,顾晓芬.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焦虑和抑郁水平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08):586-5896李振华,吴志坚.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21,19(02):72-747徐向真,段曼曼,乐菲菲.会计专业硕士校外导师制度探究J.新会计,2019(07):21-238吴嘉雯,曾文慧,徐宸桢,等.现行临床医学硕士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04):7-99赵桂秋,蒋佳倩,李翠,等.跨学科联合培养对眼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03):267-27010王琰玲,马俊青,刘来奎,等.全日制口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医学,2020,44(01):89-9111王智亮,熊正爱,曾飚,等.多学科交叉协同式培养妇产科科学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0):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