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曾国藩家书的“写作启示”.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239326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国藩家书的“写作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曾国藩家书的“写作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曾国藩家书的“写作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曾国藩家书的“写作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曾国藩家书的“写作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曾国藩家书的“写作启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曾国藩家书的“写作启示”曾国藩家书的“写作启示”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严于修身、勤于治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受到梁启超、毛泽东的高度赞誉,他的治军思想一度成为军校教材,曾国藩家书挺经冰鉴成为很多家庭的案头书,不仅教人如何做人做事,还指导人如何写作。比如,蒋介石就曾告诫儿子:“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 那么,问题来了,对公文写作者来说,在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中,到底可以获得哪些启发?哪些东西值得咱们镜鉴?下面,笔者谈点个人感受

2、。 第一,学习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精神,不搞投机取巧,在坚守中日拱一卒,脚踏实地对待每一个文字,写好每一篇文章。 曾国藩曾在奏折中写道:“臣不善骑马,未能身临前敌,亲自督阵。又行军过于迟钝,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以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所谓“结硬寨、打呆仗”,简单说就是不玩投机取巧、出奇制胜,因为他崇尚“守拙”,他认为:“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拙者自知不如他人,自便会更虚心。”在这样的人生哲学指导下,他显现出了强大的战略定力,善于从长远来思考问题,坚持打持久战、消耗战。历史证明:这种打法看起来慢,看起来笨,实际上效果很好。 公文写作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赛跑,打的

3、是一场持久战,没有十年八年的修炼,很难成为行家里手。怎样打赢这场持久战?我想就得有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精神,这条路没有“便捷路”可走,没有“速成班”可上,只能下笨功夫,在实践中一锤锤敲、一砖砖挖、一篇篇啃、一天天熬,只要能日拱一卒,就能积小胜为大胜,正如胡适先生所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切不可投机取巧、急功近利。 第二,学习曾国藩“屡败屡战”的挺劲,敢于从每一次失败中站起来,勇敢面对每次艰苦的写作挑战。 曾国藩是军事家,一辈子打过很多仗,很多都是败仗,尤其在战争初期,军队刚组建,没有实战经验,因而被太平君连连击败。比如,1854年,湘军在岳州、宁乡、靖港战败,尤其靖港

4、一战败得最惨,成为他平生“四大惭”之一。第二年,湘军再次失败,100多艘战船被烧,甚至连座船都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对曾国藩来说,打击是很大的,他曾写道:“甲寅年岳州、靖港败后,栖于高峰寺,为通省官绅所鄙夷”。然而,令人敬佩的是,在一次次失败面前,曾国藩都“挺”住了,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从失败中站起来,继续战斗,直到最后胜利。 在公文写作中,经常有一些同志因一两个稿子写不好就挺不住,甚至打起退堂鼓来。这不是一个文字工作者该有的坚强,特别需要学习曾国藩的挺经,学习那种挺劲。要知道:胜负乃兵家常事。公文写作本来就有不确定性,谁都做不了“常胜将军”,都是屡战屡败下咬牙坚持战斗。在曾国藩的世界里,挺已

5、经成为一种哲学,“打脱牙和血吞”就是挺的精神实质,挺经里有句话:“贼以坚忍死拒,我亦当以坚忍胜之。惟有休养士气,观衅而动,不必过求速效,徒伤精锐,迨瓜熟蒂落,自可应手奏功也。”人在失败后,尤其需要挺,只有能挺才能酝酿反弹力。写作中,不要因一两个稿子没写好就垂头丧气,也不要因被领导批评两句就打退堂鼓,必须耐住性子、扛住压力,使劲儿地挺住。 第三,学习曾国藩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策略,在写作中学习写作,把实战当成提升写作能力的学校。 曾国藩42岁之前都是文官,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机缘巧合才办起团练,跨界到军事领域。是什么让一个军事“小白”转型为军事“大咖”?诀窍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他在一次次战

6、役中学习摸索战争规律、法则,形成自己的战略思想,他的思想被编为曾胡治兵语录,一度成为黄埔军校教材。在实战中,他升级了对战争的认知,他总结出“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练兵如八股家之揣摩,只要有百篇烂熟之文,则布局立意,常有熟径可寻,而腔调亦左右逢源。”“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近年驭将失之宽厚,又与诸将相距过远,危险之际,弊端百出,然后知古人所云作事威克厥爱,虽少必济,反是乃败道耳”这些都不是“已有”的经验,而是在战争中摸索出来的。正是把战争当成了学校,曾国藩才顺利“毕业”的。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读书

7、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然而公文写作中,一些同志却不太懂得这个道理,经常抱怨自己不是文科生、没有写作经验,不会写材料。建议这些同志多读读曾国藩,读了就会明白,很多事情都不是“会了才去做”,而是“做了才会”,会与不会之间就差个“练”字。实战是学习写作的最好学校,只有把每次写作当成学习的机会,在写作中学习写作,才能变“不会”为“会”。 第四,学习曾国藩笔耕不辍的恒心,把写作当成一种修炼来对待,尽一切可能的形式训练写作。 曾国藩的成长规律并没什么特别,也是从“没有恒心”到“有恒心”这个转变中成长起来的。在一次写给兄弟的信里,他谈到缺乏恒心的问题,

8、“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认识到了没有恒心的危害,并刻意练习加以改进。他说:“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他是如何专注于一事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课十二则”,也就是每天给自己规定十二个“规定动作”。比如每天坚持看历史不下10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另外,他还持之以恒写家书,据研究,仅1861年一年,他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相当于周一到周五

9、每天一封。为保持恒心,他总结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这种精神很值得咱们学习。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吃惊的成绩来。”在笔者看来,写作是文字工作者的本分,所用的技巧就像古代剑客的剑术,如果平时不练习,正式上场时就会束手无策,在决斗中败下在对手剑下。以前老人们跟我们讲过一句话:不怕无能,就怕无恒。在中国文化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文化认知,比如“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等等,强调的都是恒心。文字工作者最需要狠心,因为所从事的就是一场

10、持久战,考验的就是恒心。没有什么好办法,唯有写、写、写,练、练、练,有任务时要写,没有任务创造任务也要写,哪怕像曾国藩一样,坚持每天日记也好,如能写理论文章,就再好不过了。 第五,学习曾国藩勤于总结的习惯,经常反思自己的写作得失,在总结中迭代升级。 反思和总结是人类两种进步的逻辑,几千年来,人类正是在不断反思和总结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在学业、事业、道德上取得巨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勤于总结。“日课十二则”有两则关于总结,一则是“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就是每天读书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另外一则是“月无亡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

11、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每月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做诗文数首,用来检验所学理论的多少。正是有了这种善于总结的习惯,才有冰鉴挺经这样的著作传世。他总结了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总结了持家八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总结了做人做事的八个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些经典的总结无疑是曾国藩认知的升华,就像电脑的“碎片整理程序”,能对自己思维方式、观念系统作出优化。 德国诗人海涅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

12、改正的机会。”笔者看来,反思是一个人对自己过去的复盘,是对人生的“审计”,它能让一个人的“智慧账本”更符合规律性,展现出该有的存在状态。文字工作者要学习曾国藩总结反思的习惯,笔者在以前的稿子里曾建议大家多看“花脸稿”,从这个意义上讲,也算是对写作的总结反思。所以,稿子写完之后,你最好回过头来看看“过程稿”,尤其是修改过的地方最值得看,你会从中悟出为什么会这样改?前后差别在哪里?另外,笔者还建议有条件的同志不妨找受众聊聊,听听受众怎么说,因为这样可以获得及时反馈,有了反馈,就倒逼反思,进而实现提升。 第六,学习曾国藩在学习上的那份执着,像吃饭喝水一朝夕不停地学习,每一天都能汲取写作营养。 笔者看

13、来,所谓学识,有学才有识。现实中,凡有学识之人,必然在学习上下功夫。读书学习就像一个人获得能量,“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想充满力量,就得每天吃饭喝水。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因此,把读书当成了每日的功课,“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读史: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给兄弟的信里,他写道:“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馀偶谈一则,此三事未

14、尝一日间断。”可见,至少在那段时间,曾国藩坚持学习,从未间断过。他还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在普通人看来如此普通的读书,曾国藩也能谈出这么多道道来,可见,他把读书摆到了多么重要的位置啊! 写公文是“生产”内容的过程,任何一次写作都是从学习之源流出的河水,如果没有持续的学习,任何人的写作都会像源头已然枯竭河流,迟早会干涸、断流。按照这个逻辑,写作是输出内容的过程,在输出前一定需要持续输入营养的过程,否则写作就难以进行下去。希望公文写作

15、者像曾国藩学习,像吃饭喝水一样学习,在读书中获得理论,在文件中洞见门道,在文件中洞见门道,在记录中沉淀语言,在请教中获得灵感,每一天都能汲取到写作的营养。 第七,学习曾国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思维,善于在大尺度的时空格局下思考问题。 曾国藩有句名言:“谋大事者首重格局”,他希望做事应该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什么是格局?在笔者看来,格局是一种境界、一种品性,一种姿态。一个人的格局怎么样,全凭着眼的高低大小。打个比方,当一个人站在三楼观看地面的情景,入眼的东西,绝大部分是些细小且杂乱的物体,甚至还有灰尘,乃至垃圾。而当站到二十楼的高度观察时,情况就不同了,入眼的东西就是高楼大厦、满城的风景。这个比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谋大事的人要有大格局,看待问题要有高度、广度,也就是曾国藩所谓“从大处着眼”。 公文写作是注定是一种“想大事”、“谋公事”的行政活动,干好这项工作天生就需要从大处着眼,只有格局足够大了,才能在分析问题时站得高、看得远、顾得全、想得深、跟得上,做到心居高位讲政治,胸怀宽广顾大局,与时俱进立潮头。作为文字工作者,若想练就“大手笔”,写出“大稿子”,就得学习曾国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培养大历史眼光、长周期思维,既能提出技术性的解决方案,还能在大的时空格局下思考谋划,这样才能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发挥“以文辅政”的作用。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写作指导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