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说标题的口语化与古典美说说标题的口语化与古典美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闻标题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其中标题的口语化和古典美,是两个较为瞩目的形式。下面就这两种形式进行一番介绍和探究,与大家分享。 一、口语化标题 口语化标题,顾名思义就是用口语形式做成的标题。这类标题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广受读者的欢迎。 请看下面的实例 例1: 湖北巴东县 3万斤核桃一下子订光了 2018年12月7日人民日报第2版 例2: 高铁来了 城市近了 2018年12月7日人民日报第10版 例3: 河南周口淮阳区集中整治软弱涣散村 来了工作组 解了烦心事 2021年01月07日人民日报第11版 例4: 截至目前
2、,黑龙江省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2万公里 公路到门口 日子甜心头 2021年01月08日人民日报第10版 以上4个标题均为口语化标题。这些标题生动,活泼,郎朗上口,令人印象深刻。 时下这种口语化标题有方兴未艾之势,应当大力扶持。 也许有人觉得,口语化标题好做,随便拎句话就可做成。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应该明白,这里做的是新闻标题,只不过是采用的是口语化的形式而已。 也许还有人觉得,口语化就是大白话。口语化与大白话,有联系但还是有所区别。应该说,口语化是以大白话为基础的,但不是原话照搬,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整理而成的。 比如“高铁来了城市近了”这个标题,是依据稿子内容提炼出来的,且含有一定的逻辑
3、联系。 又如“来了工作组解了烦心事”这个题,标题中的“来了”、“解了”,揭示了事情发展的内在因果关系,给人以启发。 由此说,口语化标题看上去好像很容易做,其实真正将其做好,也是需要费一番心思的。 二、古典美标题 这里说的古典美标题,是指在标题上因引用古诗词而呈现出的一种古典美的标题。它与口语化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看下面的实例 例1: 莫愁前路无知己 记一位发明者和支持他的几位领导干部 1983年6月4日,人民日报 批注: “莫愁前路无知己”一句,出自唐代高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路,指未来的时日。 该报道介绍了几位领导干部对发明
4、者的大力支持,咏叹“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动,鲜明,有力。 例2: “乘风振奋出六合” 谈谈大学生创业问题 2000年11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批注: “乘风振奋出六合”一句,出自唐代韩愈忽忽诗句。六合,指天地四方。意思是乘风展翅、直上九霄云外。借用以表现远大的志向。 该报道谈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用“乘风振奋出六合”这句诗做标题,准确,生动,有力量。 例3: 夺得千峰翠色来 “纳米科技”项目实施有感 2000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批注: “夺得千峰翠色来”一句,出自唐代陆龟蒙秘色越器的前两句:“九秋风霜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在这里引用,用以表达在科研道路上,经过艰苦奋斗一定会取得
5、优异成果之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魅力四射。依据稿子的情况,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古诗词做标题,可使标题生色,让人眼前一亮。 近些年来,用古诗词做题似乎少了些,有点令人遗憾。其实在适当的时候还是可以多做一些的。当然,有一段时间用诗词做题形成了套路,比如写春天美景,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写回故乡,爱写“少小离家老大回”等等。这无疑是需要努力改变的。如此情况出现,反映出我们有些记者编辑的古典文学修养尚不够,古诗词读得还不多。 要看到,中华古诗词丰富多彩,用古诗词做标题可以使标题“文一些”、“雅一些”,读起来更有味道。 最近人民日报在这方面又带了一个好头 9月21日人民日报(第3版)刊登记者述评,评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话题,标题是又踏层峰望眼开。这句诗出自毛泽东的诗篇七律和周世钊同志前两句:“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此诗句高屋建瓴,颇有气势。 同日的人民日报的中秋佳节专题报道(第6版),冠以共看明月生云端的大标题,韵味十足,令人品赏。 小结语 口语化标题与古典美标题,好似是截然相反的两端。前者通俗,后者文雅。但从本质上看,这两者都是标题的最佳表现形式,只是表现的手法不同而已。 我们不可断然认定哪个就是绝对的好、哪个就是绝对的不行;更不可随意偏废哪一端。而是应让它们随着稿子的体裁和内容自由确定为好。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竞相生长的,那么作为新闻标题不是也应该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