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聚焦 40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同年,由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承制的自然纪录片大河之洲(图 1)深入践行“两创”要求,以其高品质、高口碑的内容入选广播电视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国家广电总局2022 年优秀国产纪录片集锦。一经播出后好评如潮,受到海内外观众热烈反响。社区(Community)一词源于拉丁文Communis,原意为“人群共同体”,最早作为社会学的概念可以追溯至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于1887 年的论著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l
2、lschaft)。滕尼斯指出,“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完善的统一体”。1他强调“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的记忆之上的”。2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借鉴西方“共同体”理论和“共情说”“移情说”的基础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启发,3以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为内在驱力,渐尔提出了“共同体美学”,以“尚同”“崇和”“存异”“共美”为要义,围绕电影作品、电影接受、电影产业协同发展的共同体,来展开对生生不息、和谐共存以及在对个体的自由和共同体的集体理念等多个层面的探讨。4因此本文以大河之洲为例,以共同体美学为研究方法
3、将从文本内外两个层面的共同体关系的建构探讨共同体美学的品质与要求:以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三个维度探讨作品内部主体之间的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以及文本之外作品与受众间的新路径、新体验、新场域形成的接受摘要:由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承制的大河之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而成。电影共同体美学作为近年颇具代表性的电影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影视评论领域的延展。本文以大河之洲文本内部的文化共同体与文本外部的接受共同体两个层面来探赜电影共同体美学建构的品质与要求。关键词:共同体美学;自然纪录片;大河之洲大河之洲:国产自然纪录片的共同体美学探赜文/刘
4、强 林华浩SHANDONG&ART 41共同体关系的建构。一、文化共同体:自然纪录片的伦理认同的再锚定“文化性”是自然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它的创造和传播则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石。国产自然纪录片在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时,以中华传统伦理为精神意蕴,描绘出人文理念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并将根植于国人血脉的家国情怀与生生共美的核心价值逐一呈现,建立一种超血缘、跨地域、汇精神的民族文化共同体。(一)生生之美的血缘共同体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最先使用了“社区”一词,他认为“社区”首先是在血缘、家庭、家族的自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血缘共同体,逐步发展和分离为地缘共同体后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共同体。因此他认为,共同
5、体的类型主要是诞生于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中,5如传统的宗族、家庭。正如孟子离娄章句上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现代政治哲学的理论视野下,社会学中共同体理论的出现是在关于自然状态的历史学出现之后,卢梭和赫尔德作为共同体理论的思想奠基人,不仅用历史上的自然状态取代了虚构的自然状态,而且还开创了自然状态的概念,认为家庭状态成为了历史的自然状态,家庭单位成为了构成共同体的一部分。6大河之洲采用自然中心主义展开共同体叙事的多维视角,将大大小小的动植物家庭(家族)构成血缘共同体的基本单位,从动物的家(图 2)到人类的家,从小家到大家,摒图 1 大河之洲海报学科聚焦 42弃了普遍以人
6、类为中心奇观化自然呈现的视角。血缘共同体中的“家庭”成为自然界共通情感的能指,传达出万物有灵、众生平等、和合共生的生命理念,使观众在纪录片中获得人与自然血缘共同体的情感认同,达成情感连接的目的。大河之洲生灵便将目光聚焦在了来自黄河北岸的东方白鹳(图 3)家庭。每年在黄河三角洲迁徙、越冬、筑巢的数百万候鸟约 400 余种,东方白鹳也是其中的一员。在漫天冰雪的一天里,白鹳夫妻迎来了爱情的结晶,便开始了漫长的 30 天孵化期。对于白鹳夫妻来说,不仅要将蛋一直保持恒定温度,每隔一两个小时还要起身翻卵晾晒,这无疑是一段幸福但无比煎熬的历程。纪录片大河之洲虽篇幅不长,却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影像、故事性的手法
7、、碎片化的结构完整记录了东方白鹳夫妻日常的艰难琐碎与呕心沥血。拍摄团队的孙玉宝、张华宁两位摄影师用接近三个月的时间来完整讲述出东方白鹳家庭的生活故事,总导演刘卫斌提出:“拍摄东方白鹳时,完整记录了它们从筑巢、生育、孵化一直到幼鸟初飞的全过程,这可能在中国电视界是首次尝试。”7迁徙的候鸟中除了东方白鹳家庭,还有黑嘴鸥(图 4)家庭,当黑嘴鸥雏鸟因为四处走动而与黑嘴鸥母亲走散,屏幕前的每个观众也无疑为雏鸟的命运感到揪心。候鸟迁徙的故事和经历虽各不同,却都活灵活现,性格鲜明。正如 大河之洲生灵 的开篇所言:“壮观的鸟浪,不是一场群鸟的舞台,而是弱者的生存策略,当危机来临,几万只雁鸭群会腾空而起,弱小
8、的生命汇聚一起,迸发出无限的力量。”影片并没有用宏大叙事来言说,而是采用“小切口”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又一个的鸟类家庭故事上,这看似是在解说鸟群的生存之道,却也道出了人类的共同情感法则。“天地之大德曰生”,通过鸟儿的视角,以拟人化的手法来呈现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世界,这种对命运的相似性书写和共通的人类情感段落消解了人与生物的限隔,连通人与自然的限隔,让我们不由得表达对生命的礼赞之情,完成对血缘共同体的情感认同。(二)家国同构的地缘共同体在滕尼斯看来,地缘共同体是血缘共同体的进一图 2 鸟类捕食图 3 东方白鹳SHANDONG&ART 43步发展,8特征呈现为共居,根基范围划定在特定区域地理环境中。“
9、邻居是村民生活所共有的一种共性。在那儿,他们住得很近,经常会有很多的交流和习惯。同时,还需要共同的劳动、秩序和行政。”9大河之洲和合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叙事主线,展现出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优美画卷。一方面既是对“存在”的思考,呈现出家国同构的地缘美学范式;另一方面又凸显着“传承”,以一种参与而非干预的态度融入自然生态,使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农业、经济等方面协同发展。依托近年良好的生态政策,黄河口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福祉,但对世代捕鱼为生的村民来说,改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村里捕鱼“老把式”王月交与 130 多户渔民组建了红光新村。为了不错过捕捞
10、季,王月交要长时间和船漂在海上,有时几个月才能回家一趟。由于近年黄河口海域的生态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使得今年的渔获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这些年来,网络经济的火爆,也让黄河口的沿海城市经济变得生机勃勃。虽尝试直播带货不久,儿媳妇叶倩文(图 5)却并不怯场,在每个夜晚都会雷打不动地坐在桌前给自家的海鲜产品带货。临近产期,坚持顺产的叶倩文再次被推进产房。一直担心妻儿安危的渔家汉子们经过多日的等待,一个小生命终于姗姗而来,世世代代靠海而生的王家人也成为黄河口渔民们的缩影。“尚同”不仅表现在电影主题的价值取向上,更体现在叙事情节上将个人、家庭与国家命运密切关联,与时代同频共振。10正如说卦中所言:“
11、与人同者,物必归焉。”“同”是会同、大同,即突破闭塞的世界,达到和谐的状态要“与人同”。相似的人物故事,不但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同时也让受众获得了更高的感性认知,从而实现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这一地缘共同体的情感认同。(三)天人合一的精神共同体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提出了影响艺术创作、发展与灭亡的“三要素”理论,并认为“自然因素决定了种族的特性,而种族的特图 4 黑嘴鸥学科聚焦 44性则反映在民族的心理和文化中,并形成了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原动力。”11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即价值信仰作为中心构成了精神共同体,“构成一种真正
12、属人的、最高级的共同体类型”。滕尼斯认为,“血缘共同体是一个基础的统一体,它发展并逐步向地缘共同体分化;地缘共同体体现为人类居住在一起,并进一步分化为人类在统一的方向、意义上彼此互动,互相配合、共同发展的精神共同体。”12因此,精神共同体也可视为前两者逐步融合发展成为的共同形态。除了以西方共同体理论为基点外,我国电影共同体美学中精神共同体的提出有其必然性,以中国传统思想为核心的哲学理论是共同体美学发展的内在驱力。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的共同体。如周易中的生态美学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生命体,存在于普世和谐的共生互动中,“人”就是这种和谐互动、相互依存的生命体一部分,“
13、人”应当将其对待自然的态度纳入伦理道德、生存方式领域,与和谐共生、和谐发展、和谐相处,传达出了一种朴素的共同体思想;在传统哲学体系中“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的思想比比皆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所言:“人与天地一物也”;王阳明提出,人应对草木鸟兽等自然万物抱有“悯恤之心”与“不忍之心”,进而升格为“万物一体”的高远境界。和一般的自然纪录片不同,在展现个体与自然的关系时,大河之洲摒弃了传统成就片巡礼式的展示和保护区的“明星人物”口述的策略,转而在黄河三角洲的发展脉络中进行记录讲述,通过多元叙事的视角打破人与自然的隔限。以生物自身的境遇、人与生物共生、人类对环境的改造等内容逐级递进,自小渐大,传递
14、出“一体之仁”的审美境界,表现出平凡的普通人与动植物相辅相成的关系、守护共同家园所做的努力。例如大河之洲家园的切入点非常巧妙,从黄河生态系统中南来北往迁徙图 5 叶倩文在直播SHANDONG&ART 45图 6 “吾记录”官方抖音账号的鸟类如何捕食说开去,展开介绍捕食区粮食种植主王准夫妇、保护区工作人员张树岩、电力工人宁文波等普通人的生活,以人物群像式的摹写来展现出普通人如何在黄河三角洲中和自然万物共融、共生、共处。张树岩原本是一位护林员,后来自学成为会计,最近十年,为了生态保护,他又和同事们学习鸟类监测。在黄河三角洲的日常工作中,除了野外调查,还用生态监控来密切关注着这些湿地精灵的动态。正是
15、在张树岩等无数个平凡人默默无闻的坚守下,黄河三角洲从过去的荒无人烟之景变成了如今水草丰茂的保护区,张树岩也在坚守中体会到了工作带给自己的人生意义。大河之洲锚定了我国自然生态理念的价值取向,以此为视阈,我国的自然纪录片应当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现实藩篱,聚焦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理念,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美好愿景。二、接受共同体:自然纪录片的传播方式的再更新著名媒介理论家莱文森提出的“人性化趋势”理论认为:“在媒介进化过程中朝向的是人的需求方向,人的理性可以有效解决媒介发展以及媒介自身的不足,通过媒介的补救会依照人的需求越来越人性化。”在数字媒介时代,伴随着互联
16、网行业的蓬勃发展,媒介的迅速革新也使得电影传播迎来了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流媒体、移动化、互动性传播等方式都预示着电影已然超越了原有的藩篱,媒介交互也成为当下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其背后所折射的是传播媒介需求的底色。“经典影片时代的影片语言以真实为中心,现代数字时代以创造为中心,互联网电影时代的电影语言则是以接受为中心”。13电影语言和叙事方式的重写、改写、再写,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以创作者、作品为主体,而是以受众的接受、认同为主体,自然纪录片也获得了新路径、学科聚焦 46新体验、新场域。(一)新路径:二次创作与双屏联动大河之洲在原始视频素材的基础上二次创作短视频,融入很多极具网感、快节奏的创作技巧,面对受众时采用双屏联动的传播策略从而引发网络热议,广受好评。在传播路径上按照“移动优先,融合传播”的原则,采用“小屏率先发力、大小屏联动、全网整合推送”的传播方式。以小屏引爆正能量、大流量,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原始情感的共通性,弥合自然纪录片和受众间的主体间性。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广电纪录片中心推出大河之洲内容二创的视频号“吾记录”,并在微信、B站、抖音(图6)等平台上推广。据相关部门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