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 2 3.5 人才资源开发 47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在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以及具体落实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五育并举”的培养原则,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以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社会已经逐渐成熟,当今全球正在大力推动新一波产业技术变革,深刻调整了经济结构,加速产业升级。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新时期科技创新与创新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人才教育观念是社会需要和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体现,只有在观念上产生了共识,将其转化
2、为实际的行为动力,才能应用于人才的实际发展之中。坚持“五育并举”要把握“五育”的教育意义与教育规律,突破校际界限,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为核心,将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要充分发掘和正确理解“五育并举”的时代意义和特点。一、“五育”的时代内涵(一)德育在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中,以“德”为第一要素。德育包括三个层面: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新时期,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指导大学生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高校学生在新时期能够更好地把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三观,承担新时期国家和民族复兴的责任。在政治
3、教育方面,以爱国爱党为核心,强化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的培养,以实现学生的理想与社会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职业道德和道德规范的培养,注重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入认识和实践。(二)智育“智”是应用型人才最根本的需求,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实现。智育是以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教学为依据,对学生智力与能力进行全面的开发,从而使高校人才具备科学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并加强对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终身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大学生要努力读书,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善于承担责任。因此,在实施“智育”的过程中,应注重职业教育、通识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特别要注重培养
4、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刘 蕾|职业能力|DOI:10.19424/ki.41-1372/d.2023.09.00648 人才资源开发 2 0 2 3.5 (三)体育 “体”是人才素质的关键,具备人才核心素质“载体”的属性,是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根本和先决条件。体育是为了使大学生获得健身的知识和技巧,使他们能够充分地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快乐,提高体质,塑造完美个性,磨炼意志,从而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和人格境界。坚持健康至上的体育思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它使体育运动从以前的体能训练提升到了对其他素质的
5、提升,包括心理素质、意志素质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四)美育“美”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美育包含审美教育、情操教育、精神教育,是以审美的思想为指引,以自然美、科学美、艺术美、社会美为主要目标,以审美感受、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侧重的教育。美育既能提高人的美学观,又能对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产生潜意识的作用,激活人的灵魂,使人的灵魂得到滋养。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美育能力,培养美育修养,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五)劳动教育“劳”在人才素质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劳动教育的内涵包含三个属性,即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在劳动活动中,通过劳动思想教育
6、、技能教育和实践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素质上得到提高。高等院校应注重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培养,同时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进行劳动模式改革,以增强大学生创新的劳动技能,使大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体验。二、“五育并举”应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特征(一)“五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各有差异“五育”中的每种育人方式都各自独立,具有自身的内涵,却又有着联系影响,对其他各育产生不同的影响。各自育人模式之间虽然育人目标不同,却相互协调统一。德育具有对人才培养的思想道德各方面的育人目标,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德育的教育职能最为突出,对其余四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7、使其余四育的育人动机、育人侧重点都能够围绕德育进行开展。智育在“五育”中属于育人关键,起到智力支持的作用,为其他四育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智育决定了人才的文化素质水平,以及接受育人培养做出改变的能力。体育侧重的目标是增强人才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能够有强健的体魄完成岗位工作。美育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美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为目标的育人方式,其本身不仅有直接的美育功能,还包括间接的其他品质培育功能,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内在的美学教育,它促进了其他四种育人方式的发展。劳动教育侧重于劳动技能的培养和劳动品质的塑造,是劳动价值培养、劳动技能培养和劳动品质塑造多个方面的融合,劳动教育是四育和谐发展的重要
8、途径。可见,各育的内涵与侧重不尽相同,各育的职能既无法取代,也互相影响,“五育并举”从多个层面上对人才的培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五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整体性“五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五育”的整体性是与各育分别相关的。在教学活动中,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突出了“整体”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是指以“五育”为一体,以共同存在不可分割的方式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并存,以互相融合的方式实现,是一种综合性育人功能。“五育”是人全面发展的所有层面,它处于一个有机的整体框架内,“五育”互相贯通、互相包容,这一点从以上“五育”的功能中就可以看出来。同时,“五育”相互推动、相互约束。(三)“五育”在高校人才培
9、养中融合发展从“五育”的功能来看,各育不仅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而且对其他四育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一切以单一的培养目的为中心的行为与教学法相违背,因此,各育要在“五育”中发现、渗透、落实。人的综合发展和系统化的科学界定认为,“五育”是紧密联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目前,我国“五育融合”的内涵有四个方面:一是教育目的整合。把分离的育人目标整合到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五育”的任何组成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培养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方面,必须实现教育目标、学校目标、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和连贯。二是整合内涵。以一育为起点,对其他育人方式进行整合,即“育间融合”“跨|职业能力|2 0 2
10、 3.5 人才资源开发 49育融合”。三是整合流程。着重阐述了如何选取适合的课程和促进学科整合的策略、方式、方法。四是综合评估。评价教育质量必须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机制等几个层面上实现“五育融合”。三、“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一)深化实践课改革,增设美育、劳动教育、德育课程增加美育实践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美学观。通过对已有的美术实践活动进行优化,将其转变为实践性教学,扩大实践课的数量,并进一步提升美育实践课程在课程方案中所占比例。在学校经常举办的文艺晚会、书法作品展、诗歌朗诵等一批校内外的美学活动,以及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科技支农等课外活动中,选出符合不同
11、学科发展特征和应用能力的美育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实践空间。增加劳动实践课程,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劳动技能。把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拓宽劳动教育的渠道,充实劳动教育的内涵,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劳动品质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和课程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劳动技能,加强服务性劳动,注重劳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诚信正当的劳动观念。增加德育实践课程,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品德修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设置与德育理论相适应的实习和课程设计,并给予相应的学时。拓宽德育实践方法。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文化采风、社
12、会调研、顶岗实习、进企业、进农村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道德、知、情、意、行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二)丰富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与课程目标相适应,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应明确劳动教育、美育和体育每一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从各个学科的性质和特征出发,寻求各个学科的结合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统一。高校应用型人才的育人实践活动要体现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高校的实习、实训则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场所。在素质延伸课程中,对每个项目的美育和劳动教育进行具体界定,使各个育人模式彼此联系,能够达到
13、各种育人模式目的的统一。(三)构建完善的“五育并举”育人机制要形成健全的人才培育机制,必须明确五育合一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个育人模式的互动。在应用型人才的育人体系中,以“五育合一”为主体的高校,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五育”实施问题,就要厘清“五育”的定位与联系,实现“五育”的有机统一。高校不仅要注重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更要注重组织体系、教学体系和育人工作体系,构建以“五育”为核心的新型校园治理体系。高校校园外部的社会协作是高校毕业生从学校到岗位的一个主要的渠道。要充分发挥学校外部的优势资源,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于社会,把五育活动融入实际工作中。比如,安排大学生到社区进行义务工作,在工作
14、中进行劳动教育,在工作中进行社会道德(德育)、技术创新(智育)、组织社区的阳光体育锻炼(体育)、美化社区(美育)等活动实现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相融合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四、结语要让高校“五育并举”的教育观念得到普遍认可,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融入教育实践活动中去。“五育并举”既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也是人才培养的总体依据,是全面规划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规划,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建设提供了体制保证。高校应当突破学科界限,根据“五育”的育人目标,制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训计划,积极建立第二课堂实践体系,形成可视、多维度的“五育并举”育人机制,从课程实践改革、教学模式、机制体制等方面,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进一步促进适应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编辑 王珊珊|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