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1诗经 英译史考辨覃芳芳(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443002)内容摘要:诗经 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及传播,已经走过了两个多世纪的历程,其英译一直是中外译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各种译本层出不穷,为 诗经 的英译传播和研究提供了可行的途径。现有的 诗经 英译史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而且还存在不少讹误。该文运用历史分析方法钩沉和考辨 诗经 的英译历史,尝试描绘出 诗经 英译的历史演进轨迹,分转译期、全译期和新时期,总体上总结了 诗经 各个阶段的英译特征,通过详实的考察,更正了以往有关 诗经 英译历史研究方面存在的讹误,增加了以往 诗经 翻译史研究中鲜有提及的英译本资料,为今后 诗经 的研究提供
2、一些新的参考。关键词:诗经;英译史;考辨。作者简介:覃芳芳,翻译学博士,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典籍翻译、儿童文学翻译、翻译史研究。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8-2026-(2023)03-171-14诗经 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诗经 历来被奉为中华文化的元典、中国诗歌的圭臬,备受近代西方汉学家的青睐,已然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受到国内外诸多译家的关注,从而产生了许多的译本。诗经英译史较早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但现有的 诗经 英译史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而且还存在不少讹误,有必要对 诗经 英译史进行重新考辨和梳理。一、诗经 英译
3、史研究现状有关 诗经 的传播史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周发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 诗经 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进行了总体评述,纵向上勾勒了 诗经 西播的历史,横向上考察了西方对 诗经 的学术研究成果,奠定了 诗经 翻译研究的基础。但遗憾的是有关 诗经 的英译方面,仅简略提及了阿瑟 韦利、理雅各、詹宁斯、高本汉几个译本1。马祖毅在 汉籍外译史第二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翻译在国外(上)”的第一节“四书 五经 诸子及其他哲学著作的翻译”中介绍了 诗经翻译的历史及译本状况,涉及了多种语言的译本,如拉丁文、法语、德语、俄语、英语的节译本和全译本,也提及了理雅各、詹宁斯、阿连壁、韦利、庞德、高本
4、汉的译本,但该书仅总体介绍 五经的翻译史,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海外中国学研究DOI:10.14185/ki.issn1008-2026.2023.03.011172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海外中国学研究并未单独介绍 诗经 的英译史,整体论述较为粗略2。诗经 译者许渊冲和汪榕培曾分别论述了 诗经 的英译史,相关介绍针对性更强。其中许渊冲论及了威廉 琼斯、理雅各、艾伦、詹宁斯、克拉默宾和庞德的英译,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明确区分全译本与摘译本,对理雅各英译本版本的介绍也存在错误3。汪榕培共列举了九种英译全译本,但事实上,其中的克莱默-宾(Launcelot Cranmer-Byng)只是选译了3
5、8篇,威廉 麦克诺顿(William McNaughton)的The Book of Songs一书并非 诗经 英译本,而是关于 诗经研究的学术专著,该书选取了庞德等译者翻译的部分 诗经诗篇,以及麦克诺顿自己翻译的约10个诗篇4。山青介绍了 诗经 在欧洲的西传,其中提及了 诗经 的部分英译本,但其中关于理雅各散体译本和韵体译本的出版时间有误5;夏传才从海外 诗经 学研究的角度对 诗经多种语言的译本进行了介绍,提及了理雅各的散体译本、阿瑟 韦利译本、高本汉译本等,并对各译本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括,但其中关于海陶玮(J.R.Hightower)和威廉 麦克诺顿译本是英译全译本的说法,存在谬误6。海陶
6、玮翻译的HAN SHIH WAI CHUAN:Han Ying s Illustrations of the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the Classic of Songs(韩诗外传韩婴对 诗经 的教化应用的诠释)是 韩诗外传 的译著,这部著作是一部记述中国古代史实、传闻的著作,每条引用 诗经中的一句诗作为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海陶玮的这本译著并非 诗经 全译本。包延新和孟伟对 诗经 的英译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7。他们涉及的 诗经 英译本时间跨度大,从18世纪到20世纪下半叶。其中既有外国译者的译本,如理雅各、艾伦、詹宁斯、翟理斯、韦利、庞德等,又有中国本土
7、译者的译本,如杨宪益、许渊冲、汪榕培等。从 诗经 英译史的角度看,他们的研究和之前的 诗经 英译史研究相比,规模有所扩大。王宏在 诗经及其英译 一文中对 诗经 的英译概况进行了论述,总体而言对 诗经的选译和全译历史介绍较为全面,但也存在一些讹误8。如将布鲁克斯(Richard Brookes)的名字误作为R.Brooks;克莱默-宾的选译本首次出版时间是1905年,而非1908年;中国第一部 诗经 英译全译本应是许渊冲1992年译本,而非1993年译本;中国的第二部英译全译本应是汪榕培1995年译本,而非2008年译本。张万民以1718世纪欧洲人如何认识中国儒家典籍为背景,考察了 诗经在当时欧
8、洲的传播,特别是18世纪 诗经 在英国的流传,对1718世纪 诗经 的英译历史介绍颇为详尽9。李玉良在 诗经 英译研究 一书中列举了八个英译全译本以及部分选译本,梳理了 诗经 英译历史发展的脉络,对版次也进行了介绍10。因未找到高本汉英译版本,该书没有关于该译本的分析。而赵彦春译本出版于2017年,当然也不可能囊括进其研究之中。概而论之,现有的 诗经英译史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而且还存在不少讹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173诗经 英译史考辨选译本中所选 诗经 篇目数量考察不准确。(2)对诗经 译本的出版时间考察不准确。(3)把全译本和摘译本混为一谈,有的把选译本当作了全译本,有的把非
9、 诗经 译本当作 诗经 译本。(4)少量译者名、出版社以及译本名称不准确。另外,还有部分 诗经 英译本未被纳入 诗经 英译历史研究之中,有必要重新进行系统梳理。二、诗经 英译分期诗经 历经两百余年的英译活动,笔者尝试将其分成转译期、全译期和新时期三个历史阶段。1.转译期(17351829)据对现有资料的考察,诗经的英译最早始于对法语版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Gographique,Historique,Chronologique,Politique et Physique deL 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的转译。
10、中华帝国全志 由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16741743)主编,1735年首刊于巴黎,共有四卷本,分述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科技、风俗、文学等,节译了四书、五经、奏章、诏令、小说、戏曲及医卜星相之书。第二卷中杜赫德将 易经 书经 诗经 春秋 礼记 列为中国“一等经书”,对 诗经 进行了介绍并考辨其文学性。该卷收录了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Henry de Pr mare,16661736)摘 译 的诗经 八首11,分别是 颂 敬之颂 天作 大雅 皇矣 大雅 抑 大雅 瞻卬小雅 正月 大雅 板 大雅 荡。这些篇章,均述及“天
11、”“上帝”“皇天”“昊天”这些字眼,译者在译文中增加了个人理解,尝试将中国经典解读得与天主教教义相契合。此书在法国出版后,立即引起英国出版商的重视。1736年英国人布鲁克斯(Richard Brookes,17211763)出版了英译的 中华帝国全志(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Historical,Chronological,Political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Chinese-Tartary,Corea and Thibet;Inc
12、luding Exact and Particular Account of Their Customs,Manners,Ceremonies,Religion,Art and Sciences)。1738年,伦敦出版商凯夫(Edward Cave)有组织地翻译并印行了 中华帝国全志的英语全译本(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Together with the Kingdoms of Korea,and Tibet:Containing the Geography and History(Natural as
13、Well as Civil)of Those Countries,2vols.)。这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最早译成英文的 诗经 节选,在没有新的文献资料发现之前,暂以此作为 诗经 英译的起点。1761年,托马斯 珀西(Thomas Percy,17291811)编译的中国长篇小说 好逑 传(Hau Kiou Choaan or The Pleasing History)的英译本在伦敦出版。该书正文之后有三个附录,最后一个附录是中国诗歌片段,包括了20首中国古诗及一个中国寓言,其中有好几首是摘译的 诗经 作品。范存忠认为其中有三个 诗经诗篇174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片段,即 卫风
14、 淇奥 周南 桃夭和小雅 节南山的片段。但是,根据杨治宜的考察,共有七个 诗经 片段,都是 大学 论语中的引诗,分别转译自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等人的拉丁文译作 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1687)中的 大雅 文王 第三章、卫风 淇奥 首章、小雅 节南山首章,周南 桃夭第三章,逸诗唐棣,转引自德国人巴耶尔的拉丁文著作 中国博览(Musaem Sinicum)的 小雅 绵蛮第二章开头两句,转引自杜赫德的 中华帝国全志 的 大雅 抑 的第四章12。珀西不懂汉语,所有译诗都是在参考他人译本的基础上转译而来的。比如
15、其中柏应理的 中国哲学家孔子参照了朱熹的 四书集注,并引用很多朱熹的注解,所以珀西的译文和注解中就体现了朱熹的见解。最早参照汉语原诗英译诗经的是 威 廉 姆 琼 斯(William Jones,17461794),他被称为是第一个进行汉学研究的英国学者13。琼斯在牛津大学求学期间,接触了欧洲人介绍中国的书籍,其中最主要的是柏应理、殷铎泽(Prosper Intercetta,16251696)等用拉丁语编译的 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的 大学 引用了好几首 诗经的诗,引起了琼斯的兴趣,他起初用拉丁语翻译了诗经中的 卫风 淇奥这首诗,将译诗收进了 亚洲诗歌集注(拉丁语名为Poeseos Asiati
16、c Commentatorium,英 语 名 为Commentaries on the Poetry of the Asiaticks)中14。琼斯对中国语言和文化萌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开始学习汉语,并尝试英译部分中国典籍。他研究汉学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撰写 了“On the Second Classical Book of the Chinese”(论中国的第二经典)一文,他在1785年的孟加拉亚洲学会的会议上宣读了该文15。所谓“中国的第二经典”指的是 诗经。文章用主要篇幅探讨了 诗经,还分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摘译了 卫风 淇奥 周南 桃夭 小雅 节南山三首诗的各一小节。他英译时参考了 诗经 原文、柏应理等人的 大学 拉丁文译本和自己的拉丁语译文,不同于之前依靠其他欧洲语言的译本进行转译的译者,琼斯是英国参考汉语原文翻译 诗经的第一人。他的直译散文体译本在句数和意义上总体上比较忠实;意译韵文体译本则体现了很多的个人发挥,被认为是拟作(imitation)16,是受原文启发的再创作,不仅增加了诗句,而且泛化了文化色彩很强的中国意象,采用了英国民歌体的韵脚方式。琼斯在论文中称,翻译成直译和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