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2023旅游科学年会上的讲话在2023旅游科学年会上的讲话 今年是*建院*周年,也是*学年会创办*周年。多年以来,*研究院和全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学术研究、理论建设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也有长足进展,期待你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做出更大成就。 今年的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以“加快建设旅游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主题,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希望通过研讨交流,形成一批有高度、成体系的理论成果,更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意见。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导向,建设新时代旅游学科体系 旅游学术界于*世纪*
2、年代起就关注和研究旅游学科建设问题。旅游业无论是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还是发展环境和治理体系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学科建设也需要顺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把更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力量聚焦于理论建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旅游发展方面的重大现实问题,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与实践同行中建构新时代的新理论。 旅游业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同时也有较强的社会属性,对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确定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性质,进而界定其内涵和外延,建立专业化、体系化的概念、范畴、命题以揭示旅游活
3、动和旅游业的本质和规律等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显得更为复杂和艰巨。不论是旅游业外延的持续扩张,还是旅游业内涵的不断丰富、产业功能的阶段性跃迁、支撑性基础学科的创新发展,都要求我们不断对传统旅游学科的体系结构进行解构与重构,不断创新调整旅游学的学科谱系架构。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大众旅游全面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的战略导向和工作指引,也是旅游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全新动能。旅游学科建设要在既有经
4、济学、地理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支撑基础上,与时俱进、持续注入信息学、环境学、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等能够承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旅游综合性功能发挥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支撑,以学科融合推动文旅融合,以旅游业新思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二、以实践逻辑和价值理性为支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术体系 上个世纪*年代以来,在一代又一代旅游学者的接续努力下,我国旅游研究先后经历了引进、应用和自觉进行理论建构等阶段,初步形成了一批对产业实践和旅游教育有支撑作用的成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术体系奠定了基础。从研究基础看,全国共有一千多所旅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一万多名中高级教学研究人员,每年有大量的学术成果产
5、出。截至目前,中国知网以旅游为主题的文章有76万余篇,仅2022年就有*.*万余篇,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旅游学术体系建设的坚实基础。从产业现状看,*年旅游业对我国GDP综合贡献达*.*万亿元,占GDP总量*.*%。现有旅行社*多家,旅游星级饭店*多家,A级旅游景区*多家,还有不断增长的旅游度假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随着旅游市场恢复和产业振兴全面加速,更多的要素和动能在积聚,更多的业态被创造出来。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中国特色旅游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学术体系建设与产业创新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坚实支撑。从建设成就看,以旅游管理为核心,跨专业、跨领域的
6、旅游学科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近年来,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除传统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个旅游专业外,还有体育旅游、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共计六个旅游专业,涉及管理学、教育学和工学三个学科门类,专业的拓展夯实了旅游理论研究的学科基础、拓宽了学科视域,回应了产业实践的需要。 一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术体系建设要坚持研究的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旅游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学术研究必须面向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过去,我国的旅游发展理论和学术研究范式主要从欧美发
7、达国家引进。随着大众旅游深入发展,旅游业全面融入到国家战略体系,旅游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要扎根当代中国的旅游发展实践,要敢于提出、善于提出基于中国经验的概念、命题和理论,为世界旅游学术创新贡献中国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以及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绿色旅游和文明旅游等等,这些问题是产业实践和旅游工作的重点,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理论创新的重点和旅游学术研究的任务。 另一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术体系建设要坚持研究的科学性。坚持旅游研究的科学性,就
8、要坚持研究的客观性和先进性。旅游研究要能立足实践发现真问题、做真学问,能揭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旅游研究要坚持规范性和方法的先进性,无论是创新观点的提出,还是应用研究的对策与建议,都要有坚实的学理支撑。在旅游学术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清醒的理论自觉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知行合一,系统建构中国自主的旅游知识体系。 三、以人民性和开放性为指引建设中国特色旅游话语体系 人民性必须也应该成为引领中国特色旅游话语体系建设的宗旨和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
9、泉。”人民本位贯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建设和谐社会的全过程,彰显了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人民性实际上包含了旅游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在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只有“为人民说话”,以旅游理论建设、学科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实践,推动国民旅游权利更广泛实现,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及服务,才能真正推动人民旅游权利的普及与实现,旅游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旅游学者还要用好入出境旅游来讲好中国故事,用好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家级旅游城市和街区,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果,来展现美好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旅游的力量,贡献旅游的方
10、案。 旅游业的综合性和旅游研究的实践性决定了旅游话语体系的开放性。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是不可分割的。就旅游而言,学术体系揭示了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旅游话语体系则是学术体系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载体。在同一学科领域,不同体系、不同学派之间,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关系也会呈现出复杂情形。当前的旅游话语体系建设的焦点和难点还在于旅游学术话语缺乏主体性、原创性,自主知识积累相对不足,体系化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底座尚在构建当中,美欧的旅游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教育体系和话语体系还占有主导地位。旅游学先后经历了与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体育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还缺少规范稳定的研究范式
11、、方法和工具,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群体在学术表达、话语建构上也不尽相同,这是学术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我们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和艺术学科、自然和工程领域的经典理论、当代知识及其话语表达方式,从而不断丰富基于实践的旅游话语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旅游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予旅游业的时代使命和发展要求。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教育和相关产业部门,积极推进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旅游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继续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等旅游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新平台,继续开展文化和旅游创新成果推荐、文化和旅游宏观决策课题立项及优秀成果遴选等专项工作,协同推进新时代旅游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