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XX市城市建设调研报告XX市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韧性城市”是指在突发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XX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XX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子。但随着XX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也大大增强,如何科学应对风险挑战,持续提升XX城市整体韧性,保障XX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XX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的风险隐患 第一,震情形势严峻复杂。XX紧靠澜沧江、南汀河等深大断
2、裂带,区域内分布有许多次生断裂,具有发生重大地震灾害或受其他区域地震影响的风险。2014年10月以来,XX市及周边地区发生了“107”景谷6.6级,“126”景谷5.8级、5.9级,2015年“301”沧源5.5级地震。 第二,极端天气时有发生。据气象部门统计,2013年以来,XX市先后多次经历强降雨、冰雹、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特别是2022年8月5日8时至9时,XX市主城区小时雨量达54毫米,创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城区最大降水纪录。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极易引发城市周边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城市洪涝等次生灾害。目前,全市有山洪危险点162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2004处。 第三,“城市
3、病”日益凸显。一是城市排水系统脆弱。因先期污水管网建设未充分考虑城市发展,预留污水管径不足,导致污水收集能力受限,部分路段出现污水从井口外流的问题。遇强降雨天气,则“逢雨必涝”“逢大雨大涝”。二是应急避险避难场所等公共空间规划、建设不到位。主城区21个应急避难场所均未达到国家类标准,从空间分布和容纳能力看,难以满足现有人口需求。三是市政街道和社区等公共空间功能不到位。如,司岗里商业街、十三号路等部分街道坡度较大、路面狭长,且平时停放大量车辆,若遇突发灾害,冗余度和韧性不够。城区停车位供需矛盾日趋严重,广大市民时常面临着城市商圈停车难、老旧小区停车难、出门办事停车难、就医看病停车难等问题。 第四
4、,疫情风险长期存在。近年来,全球新发现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仍比较严重,重大疫情不时出现。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暴露出XX市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的许多短板和不足。未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将持续存在,其他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等威胁依然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形势严峻。第五,边境武装冲突不断。与XX接壤的缅北掸邦地区多为“民地武”控制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缅政府与“民地武”、各“民地武”之间冲突频发,呈现“三年一小打,五年一大打”的局面。2015年“209”缅甸果敢冲突事件,造成大量缅籍边民涌入我方避战,给我方边境
5、城市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 国内外先进地区或城市在城市规划设计、应急预案体系、先进技术应用、物资保障体系、社区居民参与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为XX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启示。 第一,科学的城市规划。城市韧性涉及水、能源、基础设施、城市空间以及交通等领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应将韧性思维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领域各环节,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例如:2012年的飓风“桑迪”对美国纽约市造成重创以后,促使纽约市出台了名为一个更强大、更具韧性的纽约(AStronger,MoreResilientNewYork)的综合规划,对风暴和雨洪危害、能源危机、水域
6、污染、空气污染、供水安全、食品安全7大城市韧性问题进行系统规划,目的是将纽约建成21世纪第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第二,完善的应急预案。城市面临的灾害类型复杂多样,不同主体在应急事件中的责任也不尽相同。而健全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在应急事件发生时往往会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例如:深圳市大鹏新区在应急保障预案体系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一方面,不同灾种的应急事件专项预案达56个,远超全国其他城市预案数量。另一方面,每一个专项预案的设计做到政府、企业、个体工商户、居民等的主体责任都有章可依、有迹可循,保证应急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种社会要素。 第三,先进的技术应用。基于大数据运用、智能化设施建设等
7、搭建起的技术平台,能在动态监测预测风险、增强风险应对时效性等方面发挥城市安全“晴雨表”的作用。例如:北京市怀柔区建立的韧性城市技术“1N”迭代平台,在应急事件预警处置中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是指软件层核心技术平台,通过地理信息平台、大数据平台、物联网接入平台等建设,搭建起韧性城市的数据基座;“N”为燃气安全、消防、地质灾害、森林防火和生态环境等监测预警技术专项。 第四,坚实的物资保障。坚实的物资保障供应基础是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顶梁柱”。例如:北京市立足“平急结合”机制,一方面,建立起稳定的日常外部物资保障渠道,通过加强对接周边6省的大型骨干果蔬流通企业
8、,以周边产能对冲北京农业产能不足的风险。另一方面,完善外储物资保障机制,在平谷、马坊等地设立物资多功能中转储运站,利用其距离近、成本低、可大型储运的优势,在大型公共应急事件发生时,保障北京市市场物资供应充足和价格稳定。 第五,广泛的社会参与。通过充分调动社区在城市安全建设中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作,能为城市培养一支安全保障的“生力军”。例如:云南省昆明市全面推行“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社区网格员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时,借助手机APP等平台发出“哨声”,上级部门须在半小时之内按照权责应哨,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有效防范化解了城市安全风险隐患。 三、加快XX韧性城市建
9、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学界、业界、政界应对城市灾害风险防控的共识,建议XX将韧性城市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任务抓好抓实,力争在35年内有所突破。 第一,以规划为引领,统筹拓展城市空间韧性。成立韧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对韧性城市建设的目标区域进行分析评估,将韧性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按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结合海绵城市、消防救援、抗震、排水防涝、防洪等专项规划,科学编制与XX市“十四五”重点工作目标紧密衔接、同步协调的韧性城市建设标准与专项规划,既将各项任务标准落到具体工作项目中,又将不同项目在功能上顺利链接在一起,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比如:按照模块化、
10、分布式、并联式的设计思维,对排水、排污、供水、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进行优化规划、提升标准,做到关键组成部位有备用模块,在灾害来袭关键部分受损时,系统仍能够正常运转,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复合利用现有的公园、绿地、学校、市体育馆、会议中心广场等空间,规划建设形成“就地避难、就近避难、步行避难”等避灾场所,预留应急避难等功能接口,为极端情况下应急避难创造快速补位条件。 第二,以问题为导向,有效强化基础设施韧性。未来XX城市是否具备韧性,能否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冲击与压力,关键在于能否妥善解决疫情防控、城市内涝、“生命线”工程三个问题。一是补齐短板,提升防疫能力。增强医疗资源供给能力,加快推进市传染病医
11、院等项目建设,根据地区范围、人口数量等条件科学优化发热门诊、社区诊所等在城市中的布局,保证医疗资源分布相对均衡,便于疫情出现时能快速进行分诊。提升公共设施的“平疫结合”功能,在小区广场、空地等公共空间预留电力、帐篷等设施接入条件,对酒店等公共建筑物进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提升,结合绿地系统合理预留搭建战备医院的应急救援空间。优化治疗相关药物供应结构,满足新冠肺炎重症高风险和老年患者治疗用药需求,重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做好有效中医药方药的储备。二是有的放矢,治理城市内涝。应以调查评估为支撑,编制城区洪涝风险图,掌握不同频率的强降雨等极端天气组合下的城市高风险点和重点隐患地区,深度剖析城市的脆弱性
12、及风险水平。根据风险评估情况,坚持问题导向,推行老旧城市管道系统改造,更新疏通下水管网,对主城区范围内的排洪排涝备用的玉龙湖、西河和南汀河进行清淤梳理,疏通城市排水的各个“毛细血管”。同时积极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提升内涝治理能力和水平。三是综合施策,强化“生命线”工程安全。加强城市水源地的管理保护,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和地下水源保护,保障供水安全。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提高配电自动化覆盖率,实现故障自动隔离;强化电力设施安全维护,完善重要设施的应急电源建设。完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建设,强化政务专网通信保障。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优化与生活必需品供应相关的物流仓储设施建设
13、,完善应急运力储备与调运机制,提升极端情况下物资快速运输能力。 第三,以宜居为目标,着力增强人居环境韧性。一是全力推动“绿美XX”建设。认真贯彻落实XX市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20222024年),按绿地率、人居公园绿地面积逐年“双提升”的目标,系统构建网络化、生态化的城乡绿化体系,把绿色和自然融入城市,使城市再现“鸟语、蝉鸣、鱼跃、蛙叫”等生态景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依托现有城市绿地、道路、河流及其他公共空间,打通城市通风廊道,增加城市空气流动性,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二是加大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力度。认真贯彻落实XX市城市更新工作方案,完善城中村、老旧小区的菜市场、幼儿园
14、、老年人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构建“15分钟”生活圈。补齐污水管网、垃圾转运站、绿地、缆线沟、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短板,增强社区交通、电力、供排水、应急物资储备等“生命线”系统的抗冲击和快速修复能力,保障基础设施系统在极端情况下能正常运转。三是解决停车难问题。编制出台停车场建设专项规划,着力在新建停车位、改造老旧小区停车位等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南塘街商圈和市人民医院(老院)、市一中等区域,利用国有闲置边角土地建设立体停车场,破解停车难的问题;保持城市交通秩序严管态势,健全停车管理协调机制,通过对地面和路内停车位推行收费制度,引导车辆分流停放。 第四,以机制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管理韧性。一是提升应急物
15、资保障能力。强化“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意识,建立多样化、差异化的物资供应配给机制。一方面,强化城市具备短时间内生产口罩、帐篷等相关物资的能力,做到“用时能造”;另一方面,对照应急管理、防汛等规定要求,做好应急装备、物资储备等工作,做到“急时够用”。这样,危机发生后激增的弹性需求方能被有效满足,保障城市资源在短时间内快速供给。二是建立完善应急预案。持续开展对“市情”“灾情”的动态研究,深化对XX城市安全危险因子的分析,进一步完善不同灾种、不同受众的专项预案编制工作,因地制宜、简化实化基层应急预案,强化预案的定期评估、应急演练和动态更新机制,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战性。三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突出数字赋能,全力整合部门、企业、社会大数据,建设XX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按照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原则嵌入即将上线的“城市大脑”管理系统,增强城市灾情、物资、风险信息等数据归集、处理、整合能力,增强“城市大脑”的在线监测、分析预测、应急指挥、物资调度等抵御风险、应对风险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