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坦克装甲车辆新军事2023年第1期中国军事TANK1980年立项的歼-13歼击机方案 野 草风中飘逝的歼-13(上)2021年11月3日,顾诵芬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顾老虽然被一些人称为“歼-8院士”,但他拿这个奖是众望所归,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顾老还是歼-13的总师(当时取消了总师制度,使用总师称谓是为了叙述方便)歼-13是和F-16、F-18同时研制、世界上最早的边条翼战斗机,顾老和他的同事们将生命最美好的10年(从1972年歼-13正式研制算起,那一年顾老42岁)献给了歼-13。本文就来说一下很少被人提及的歼-13。研制背景歼-13的研制源于中国空军需要高机动性战斗
2、机。1960年代到1970年代,高机动性是空军对战斗机第一需求。但长期以来有个观点:当时空军追求高空高速性能,将其列为战斗机的第一需求而影响了空军的发展。这个说法值得商榷。我国航空工业的老专家、老领导叶正大在其回忆录中提到,1965年7、8月间,601所(沈阳飞机研究所)到部队征求歼-8、歼-9 的意见,在空一师作调研时,空一师明确提出“飞行性能,希望还是要突出中低空机动性,不赞成只强调高空高速”,同时还专门提及机炮的作用“要做到机炮与导弹并重,要注意不能忽视机炮的作用”。顾诵芬回忆录在记录1965年这段时间的调研时,了解到空军需要的是高机动性飞机而不是高空高速:“方案算出来以后,1965年4
3、5月,叶正大带了总体室的人到部队征求意见。从鞍山到海南岛,跑了一大圈。回来以后,集中部队反映的意见,对歼-8的意见比较统一,对歼-9也没有说更多。部队强调一点,是机动性,不是高空高速性能。叶正大找了我研究,说部队要的是跨声速机动性,但涡扇发动机的缺点是在跨声速时推力增长很慢,加速慢,这样歼-9就不如歼-8,但涡扇发动机的好处是高空高速性能好、推力大”。在回忆录歼-13章节,一开始就写了空军对歼-8不满意,认为其机动性能差:“歼-7、歼-8的名声都不如歼-6好,主要是机动性差,于是就提出了突出中低空性能,但机动性要好的战斗机。基本上是瞄准了美国的F-16。加上朱宝鎏从越南回来,认为空战高度一般在
4、3 0008 000米高度,速度也不会很大,再去弄高空高速是肯定不行的”。参与过1965年调研的歼-11B总师李明也发现“当时部队反馈的意见很中肯,他们既肯定了歼-8、歼-9的设计方案,又根据一线作战的经验,特别强调了飞机的机动性,这与后来对第三代战斗机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到这里就很清楚了,空军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战斗机。但是从后来歼-9的研制来看,空军对高空高速是有需求的,那么空军是什么时候提出高空高速的需求的?是1970年,这时候距离歼-8立项已经过去了五、六年。当时面临SR-71、D21这类“双三”飞机(最大速度3马赫,最大升限30 000米)的巨大空防压力,时任空军副司令员曹理怀于197
5、0年11月第一次提出要“双二六”高空高速飞机,并指定歼-9作为一款高空高速拦截机来使用,这是空军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高空高速飞机。但我国当时的材料和发动机很难达到“双二五”以上的要求,造成歼-9方案多次变动,加上时任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同意另外搞“双三”飞机,使得问题进一步恶化,航空工业对此意见很大。到今天,航空工业一直批评当年空军瞎指挥,空军只能沉默以对。因为现实的压力,高空高速作为我国战斗机的一项指标一直保留了下来,法国航空专家德瑞克斯基在一篇论文中就提到了这点:飞机的进气道非常另类,在腹部采用了较古老的多波系可调进气道,这显示中国人实际上始终都没有放弃对飞机速度和高度的要求,可调进气道可以在高速
6、时提供更好的发动机总压恢复,飞机的推力更大,能够飞行到更高的速度,从固定式的腹部进气道的飞机大多都只有1.8到2.0马赫的飞行能力来看,中国采用这样的设计应该能飞到2.2马赫以上,估计早期对歼-9计划要求2.3马赫最终以某种形式转化到对歼-10的期望中,迫使歼-10应用这种复杂和笨重的结构。DOI:10.19486/ki.11-1936/tj.2023.02.008坦克装甲车辆新军事2023年第1期 13中国军事TANK中央媒体曾报道歼-20一分钟巡航52千米,算下来速度2.5马赫左右,所以空军到今天也一直保留高空高速性能,当然空军对战斗机的第一需求是高机动性(现在的需求顺序是超机动性、综合信
7、息战能力、隐身性、高空高速等),高空高速要排到第4、第5的位置。所以批评空军追求高空高速影响了空军的发展的论断是不准确的,不然歼-10、歼-20也成了落后的飞机?和很多人的印象相反,人民空军从成立开始,对空战和空军发展方向就没有发生过大的错误。在盛行“高空高速”和“导弹万用论”的年代,空军也不改初心。即便在一些政治干扰下,空军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歼-13就是在“九一三事件”之后开始研制的,而当时空军是重灾区,所有装备项目暂停审查,偏偏新上马歼-13,实际上林彪生前从没有研制类似歼-13这种高机动性飞机的计划,顾诵芬回忆录歼-13章节第一段话就是:1971年以后,林彪倒了。形势逐渐改变,一所的工
8、作恢复到比较正常的局面。军管会、军代表陆续撤出,但还是叫革委会。(我的飞机设计生涯(顾诵芬回忆录)155页)林彪的空军发展思想是“要打造一个全垂直/短距起降、快速反应、高生存力、适应高强度战争的空军,而且能够辅助陆军进行大规模而快速的部署,并能协助陆军进行大规模的抗侵略作战”。这是一个见招拆招的办法,这种思想的直接体现就是垂直起降飞机也就是四号任务。歼-12部分做了妥协:飞机小而轻,可以装在卡车上快速部署。但1970年以后空军的发展趋势是日益重视体系作战,战斗机是这个体系最核心的支点,这就要求战斗机携带大量传感器,保持高机动性并拥有大航程。垂直起降飞机机动性差,航程短且不能携带大量传感器,即便
9、现在的F-35B能携带大量的传感器,但机动性和航程按中国空军的标准还是不行;歼-12虽然提升了机动性,但平台太差,一出生就长大,没有太大的升级空间。空军的高眼光带来了高需求,给航空工业带来了很大困扰,我国气动弹性专业的奠基者管德2009在接受航空世界关于“为什么歼-8研制进度和定型一直进展比较慢”的采访时表示:当时进展慢主要是一直在争论这型飞机要还是不要,空军认为歼-8就是个放大版米格-21,不乐意要。空军的想法总是很理想的,总是希望有一个比当时机种都好的飞机,不过好的飞机搞不出来啊。航空工业的能耐就是照别人的抄下来,改一改。一开始米格-19来了,空军就想要米格-21那样的马赫数2的飞机,但是
10、航空工业只能把米格-19改成两侧进气当强击机用。性能水平没有提高,只是用途改一改。后来搞米格-21的时候,空军想要第三代战斗机。因此空军对歼-8不是很感兴趣,觉得这个飞机就是个头大点、航程长点,后歼-12虽然提升了机动性,但平台太差1968年立项的“双三”截击机(彩虹熊白玮 绘制)14 坦克装甲车辆新军事2023年第1期中国军事TANK中方试飞员认为“幻影”2000战斗机的飞行性能并不比中国自己的歼-8飞机好来改成两侧进气后空军满意了点。(声速从这里跨越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德(航空世界2009第2期)空军过高的要求脱离了国家实际的工业和科研水平,好飞机搞不出来,差一点的都不要,空军明确指定歼-
11、6的后续机就是歼-13这种第三代飞机,第二代飞机通通不要,直接从二战后第一代跳到第三代。空军要的好飞机研制不出来,结果歼-6一飞就是50年。空军追求新技术没有错,但航空工业和空军要有做技术验证机的意识,直到2000年后航空工业才形成做技术验证机的意识,这也是航空工业发展最快,和空军关系最好的时期。从另一方面来看,在这种高需求下发展的歼-9和歼-13,本身就充当了技术验证机的角色,探索和积累了大量的前沿技术,储备了人才,也是今天中国航空工业腾飞的基石。这验证了中国福祸相依的古老哲学。这些构成了歼-13的研制背景。研制小史空军对歼-7、歼-8均不满意,认为这种高空高速飞机机动性差,尤其是中低空性能
12、不及歼-6,迫切需要一款海平面升速300米/秒、稳盘过载超过6、性能达到F-16水平的第三代高机动性战斗机。在这个需求牵引下,空军先下达了歼-12的研制任务。歼-12的机动性虽然有所提高,但这个平台离第三代战斗机要求太远,所以601所的边条翼方案就技高一筹。在这里先为歼-8做点辩护,歼-8的机动性实际上并不差。1982年葛文墉(后来的空军副参谋长)和蒋德秋飞了“幻影”2000后,认为“侧滑特性似不如歼-7、歼-8,稳定盘旋能力似不如歼-8,加速性和垂直机动性似不如歼-8等”,综合来看,“中方试飞员认为仅从飞行性能上看,幻影2000并不比中国自己的歼-8飞机好,但是其导航和火控系统是中国飞机无法
13、比拟的”。后来歼-8II在歼-8基础上进行设计优化和气动修形,提高了机翼气动效率以及舵面效率,机动性有了进一步提升,对航电不断升级,到歼-8F部分性能实际上能和F-16打平。主要还是空军眼光太高,看不上歼-8。(综合雏龙歼-10方案到批生产的襁褓阶段发展历程,大肉猫CZY公众号的从我国试飞员试飞法“幻影”2000说起)1971年底,601所根据六院指示开始进行新歼的技术酝酿,认真分析了空军对高机动性战机的需求和未来空战的发展方向,认为“根据越南战争的经验,空战多发生在中低空跨声速,还是以目视格斗为主,因此需要有较高的跨声速盘旋、上升和加速能力,高度5千米、马赫数0.9的稳定盘旋过载达到6的飞机
14、而歼-8仅为4.6。武器方面则还是以航炮为主兼用红外短程空空导弹。飞机最大起飞重量不超过9吨。由于以近距格斗为主,所以不一定装雷达,以减轻重量、突出机动性。”(二号任务始末老歼-13研制历程(上)。在这个指导思想下,601所在1971年年底完成了飞机的总体方案、总体协调,发出了除电器仪表、无线电等以外的全部结构系统打样图,并于当年10月份进行空军认为歼-7、歼-8这些高空高速飞机机动性差,尤其是中低空性能不及歼-6。图为歼侦-6坦克装甲车辆新军事2023年第1期 15中国军事TANK了方案机的摸底工作。特别注意的是,对于不装雷达空军还是不认可的。1972年3月12日,601所总体室副主任方宝瑞
15、领导的小组正式向六院报送短距起落歼击机的设计方案研究所暂定名歼-13歼 击 机。其 主 要 设 计 技 术 指 标为:最大马赫数不小于2.0;静升限大于18 000米;主要作战高度3 00010 000米;作战速度马赫数为0.71.5;航程不带副油箱不小于2 000千米,带副油箱不小于3 000千米;起落滑跑距离为500米,起飞重量9吨。1972年9月26日,六院批复研制新歼,任务下达为二号任务,并明确为歼-6的后续机种,后来命名为歼-13。六院的批复文件对歼-13做了如下性能要求:突出机动性,减轻起飞总重,奋争推重比达到或超过1.2;在保证机动性前提下续航时间比歼-6有延长。在601所和六院
16、对歼-13进行性能选择的同时,601所积极与空军沟通。1972年和1974年601所先后两次去空、海军12个部队调研,征询部队对歼-13的意见。1972年的调研情况笔者没有查到资料,1974年的情况在二号任务始末老歼-13研制历程(上)中有记载,文中专门提到了空军的要求,“部队认为,歼-13飞机突出中、低空机动格斗能力的方向是对头的,战术技术性能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八十年代使用,性能指标希望再高一些。”这个性能指标高一些,体现在1976年空军的歼-13战术指标。在1971年至1972年歼-13的早期研制中,可能当时选的涡喷6丙发动机推力只有3 750千克力,两台也只有7 500千克力,为了提高战机机动性而减轻飞机重量,曾提出了分型的方案:不带雷达大量生产的白天型和带雷达少量生产的全天型。这就是现在很多人批评歼-13落后的一个证据,实际上这是研发部门歼-13最早的规划,在征询空军的意见后,空军明确提出了作为80年代使用的飞机,性能指标应该高点,同时涡扇6的研制有进展,从1976年空军上报总参歼-13的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要加雷达,所以分型仅在早期航空研究所内部进行了讨论,在多次征询空军意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