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数学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频率的对策研究一、我的教学问题与困惑在如今的幼儿园教育中,有效的、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越来越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师幼互动中,提问是教师、幼儿、活动内容三者间互动的途径。是交流活动的中心,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艺术。因此对于每一次教学活动的提问我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由于提问方式的多样化、开放性,在语言、健康、美术、音乐等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对于我提出的问题都会给出回应,即使是能力较差的幼儿,也会举手将其他幼儿的答案重复一遍。惟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再简单的问题抛给孩子们,能够举手的孩子远远少于其他教学活动中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于是,数学活动中
2、师幼互动性差成为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了能使这一问题得到系统化的解决,我将我的思考化为文字并计划付诸于今后的行动之中,特提出了“大班数学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频率的对策研究”这一个人教学专项课题。二、我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问题既然已经产生,追溯问题的根源是解决问题的依据之一,为此,通过分析发现数学活动中师幼活动性差的最根本原因为以下几点:(一) 学科的特点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兴趣的教学活动。属于皮亚杰所说的逻辑数学知识,它所反映的是一种超出物质现实之外,在人脑中建立的关系。由于该学科
3、的逻辑性和思维性较强,因此对于教师给出的提问,能进行思考并给予回应的幼儿人数远远低于其他学科的人数。由此可见,在数学活动中师幼的互动性较差。(二) 操作材料的不科学适宜的操作材料,能够促进幼儿主动活动,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幼儿更好地感知数学,并对数学产生兴趣。但由于教师对数学操作活动材料的认识不够,简单地认为操作材料越多越好、越新鲜越好、越生活化越好,幼儿表现得越开心越好。其实不然,例如:1.感知长度守恒大班数额学“感知长度守恒”第一课时第一环节,教师选用红、黄、蓝三根不等长的丝带,让幼儿判断:(1)并列摆放:“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2)变换方向:“这三
4、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 不一样长”。(3)改变形状:“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幼儿的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孩子们是真的理解了还是瞎猜的?无从知晓。因为老师选用的教具本身就是不等长的,并列摆放、变换方向、改变形状当然还是不等长的。2.给鞋子分类该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给穿在脚上的鞋子分类,按材料分,有皮鞋、布鞋、等;按颜色分,有红色、黑色、黄色然后是记录,让幼儿数数每一种鞋子各有几双并记录在记录表上。教师提出要求:请穿皮鞋的小朋友站在画有皮鞋标志的圆圈里,穿布鞋的小朋友站在画有布鞋标志的圆圈里幼儿纷纷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各自寻找相应的圆圈。这时,教师发现有好几个幼儿犹豫不决
5、,一会儿在这里站站,一会儿又到那里站站,看到大多数的幼儿都找到了自己的圆圈,还没找到圆圈的幼儿向教师求助:“老师,你看我穿的鞋子,有一部分是用皮做的,有一部分是用布做的,我该站那里呢?”“老师,我站这里对吗?”教师赶紧又设置了一个圆圈:“找不到圆圈的小朋友可以站到中间的圆圈中来。”这几个找不到圆圈的小朋友很不情愿地走进教师刚画的圆圈里。让幼儿按照鞋子的颜色进行分类的情形十分相似,望着脚上花花绿绿的鞋子,好多幼儿茫然不知所措。由此可见,由于操作材料过于生活化,孩子们对于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的操作目的不明确,没有达到教师所预期的效果,自然形成师幼互动性差的局面。(三)教师设计提问及提问方式的不合理1.
6、问题范围狭窄,目的性不强。提问常局限于活动内容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往往只是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内容。事实上,除了针对活动内容设计问题,提问还可以将幼儿的好奇与兴趣引向教师认为有价值的地方,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还可调整课堂氛围或推动活动的发展等。2.提问的条理与层次不清晰。教师的提问能引导幼儿思维,如果教师的提问缺乏条理,幼儿的思维也会陷入混乱。教师事先没有精心设计与编排,活动时随口发问,意义相同的问题会在不同环节出现,问题之间也缺乏层次感,条理混乱,会对幼儿正确思维带来干扰。3.给幼儿思考时间少,急于追求正确答案。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往往在心里已经有一个自认为满意的标准答案,活动中总期望提
7、问后立刻有“聪明”的幼儿能够一语命中。若是遇到答非所问、不切题或者一时没人回答等情况时,教师要么打断或阻碍幼儿思考,批评幼儿不认真听,要么迫不及待地给出正确答案,草草结束这一问题。过分注重正确答案,会让幼儿揣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或等待教师最终自己作答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数学活动中问题及提问方式的不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三、我对问题的检索综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数学学习的目标是: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初步理解事物的数量关系,能用比较、分类、测量等简单方法探究事物。从目前研究数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方面的网络材料来看,研究的对象尽管不一样,有学龄前儿童、有小学
8、生、有初中生,甚至还有智障儿童,但一致认为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四、我拟采取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提高幼师在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中的互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教材的选择性从前面举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教材的选择会影响孩子们的判断,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概念不明显,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的糊涂。在选择数学教材的时候既要贴近生活,也要注意不要选择有歧义的事物来做教材。比如前面提到的布鞋、皮鞋,老师完全可以用系带鞋与不系带鞋来为孩子划分界限。这样就不会有第三种情况的出现了。可以被用来作为数学实物教材的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一些树叶、贝壳这样的自然物品,可以通过他们来
9、认知数字,学习形状的概念。而如扑克牌这一类的物品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大小,分清楚单数与双数的概念。很多老师利用人民币来让孩子明白加减法等,也是非常不错的方法。孩子们的教材是需要贴近生活的,这样他们才能更直观的将数字与实物联系起来,用他们不了解的实物做教材并不合适。教材需要难易结合、繁简结合、单一与多功能结合才能让孩子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让他们更加积极的与老师进行讨论。(二) 操作材料的使用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科学活动中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从前面的案例感知长度守恒中我们发现:幼儿的答案无疑是
10、正确的,但是孩子是真的理解了还是瞎猜的?因为老师选用的操作材料本身就是不等长的,并列摆放、变换方向、改变形状当然还是不等长的。所以作为数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操作材料,选用时老师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它蕴含的对本数学活动的价值,即能有助于幼儿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等,而非随便拿来即可;其次,选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要与本活动的内容及幼儿的年龄相贴切;最后,操作材料的使用,要考虑到其简便有效,尽可能地取材、一物多用。在操作过程中,操作材料是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媒介。一方面,教师通过操作材料的投放及其操作指导实现对幼儿独立操作过程的调控,另一方面,幼儿通过操作材料的利用或加工实现“译码”,即从操作中获得相应经验
11、,从而上升到一定的认知结构,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师幼互动的频率。(三)提问的针对性在活动中许多教师对幼儿的提问是有预成答案的,她们希望幼儿顺着自己的思路回答,形成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幼儿高服从、高依赖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教师与幼儿之间看似在互动,但其实互动的质量并不高,甚至是无效的。因此设计有效的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老师在给孩子提问时首先得搞清楚,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让孩子们明白哪一点知识,而不是想到提问就提问,完全没有目的性。老师如果这样毫无目的提问的话,孩子也会分不清要学习的重点是什么。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引路者”,不是“主宰者”也不是“旁观者”,老师提问题就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思考的,如果
12、自己迫不及待的将问题的答案抛出,那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了。所以老师提出问题之后要留给孩子们更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通过思考与回答来增加与老师间的互动。幼儿的思维都很简单,他们并不会拐弯抹角的思考问题,所以老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要由浅入深的引导孩子进行思考,让他们一步步的进行思考,而不是一次性的将问题抛出,让孩子觉得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该从哪个方面下手。对于需要进行多步骤思考的问题,老师可以一步步的慢慢引导,从简入难的进行提问并让孩子做好记录,最后从整体上进行概括让孩子明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跟上老师的步子,与老师进行互动。对于提问的深度和难度老师也要把握好,选对方式去引导孩子,才
13、能将他们的思维打开。比方说判断两个不一样形状的水箱的体积,就这样让孩子直观的看的话,他们肯定是一点也判断不出来的。老师这时候就可以借助另一种实物来让孩子看的更明白,用同样大小的杯子同时向水箱中注水,首先被灌满的所需要的水就比较的少,以此可以让孩子们看清楚哪个水箱的面积更大。这样可以让孩子以此类推来判断不规则水箱的大小,这个时候孩子就会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判断了,他们也会更有兴趣与老师进行互动。(四)教学的有效性在数学中要实现良好的师幼互动,就得改变数学活动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的局面,处理好影响幼儿主动性的各种因素,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参与教学全过程,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教
14、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要让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愿意学得得内容。在数学情境中多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引发共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安排幼儿质疑问题的环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想法,幼儿达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问题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幼儿指正。在这样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幼儿的学习事充分自由的,幼儿便会全身心投入学习,大大地提高师幼活动的频率。此外,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必须借助于有效的媒介,如语言、行为、态度或肢体语言等。教学中教师要使用有效的专注技巧,如使用目光接触、表情、手势等非口语行为与幼儿沟通;要躲使用发问、激励、引申及接纳
15、的积极语言,增进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行为。五、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对象:大班全体幼儿研究方法:1.教育实验法: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是教师判断材料投放与调整时机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材料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否便于幼儿操作?是否能达成预设的教育目标?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作出判断,并适时地调整材料。供幼儿进行选择性操作,最终使操作材料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提升操作材料的价值。2.行动研究法:与幼儿一起制作相关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活动中对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3.引导发现法:设计有质量的提问,知道提问的目的,思考及检查幼儿的理解是否达到预期的水平。4.观察法:借助幼儿一切的生活信息和学习信息观察每位幼儿现有的数学知识水平,寻找对应的指导策略。六、研究程序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2年8月)查阅相关资料,确立研究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按照方案有序进行实施并记录实施的过程,及时调整;收集研究资料,写出阶段性总结。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8月)将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七、研究成果虽然数学活动是一门抽象切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但是通过教师对活动中材料的精心准备及运用各种有效的提问方式,使全体幼儿喜欢数学活动,并能在数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