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文化建设上表达先进性的几点体会 作为一名战斗在宣传文化战线上的普通党员,我对文化建设一直情有独钟,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我和每一个热爱文化建设的人经常思考的问题。在深入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地根底上,今天我想借这次征文,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表达开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群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这一论述深刻说明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科学内涵。同时也说明先进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因此,我认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表达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就必须做到: 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熔铸民族灵魂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光辉灿烂的历史,其传统文明生生不息已经延续了五千年。从黄河原始文化的源头,到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积累;从春秋战国诸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到汉唐盛世文明的开创;从儒家“修、齐、治、平的处世哲学,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忘我精神;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到“杀身成仁、舍生取
3、义的浩然正气;从辛亥革命时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到建设民主、科学、群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无一不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了巨大凝聚力的源泉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具有团结统一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具有独立自主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具有爱好和平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具有自强不息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而这些正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所必需的。 中国人民经历了百年的劫难,经过奋斗牺牲,终于站起来了。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当中国人民稍稍富裕一些,强大一些的时候,那些敌视和仇视中国的帝国主义幽灵,亡我之心不死。最近发生的种种事件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民族
4、要振兴,国家要富强,其关键是要振奋民族精神 再铸民族灵魂。中国近20年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由此带来的空前的物质变革,必然要求空前的精神变革。没有新的民族精神的振奋,没有再铸的坚强的民族灵魂,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时代文明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的全新的文化。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需带有这个时代的根本特点。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就是把对民族、对社会、对历史做奉献作为人生价值之所在,把对生命的超脱和自由作为个人精神的终极追求。古人云:仁者,爱人。“天地之间人为贵,尊重人,关
5、心人,保护人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美德。这种传统的“民本思想,演化到今天,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的人文主义社会;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开展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作为宣传文化战线上的工作者,就是要以人为本,以老百姓的命运为本,关心人民痛痒,扶正祛邪,惩恶扬善,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具体来讲,就是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
6、力和感染力。 三、重视“会通精神融外来文化之长 中国优秀文化深刻扎根于中国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之中,同时也得益于兼收并蓄世界各种文化体系之长。因此。继承与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吸收世界各种文化成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与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正地说,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优秀,但在新时期需要发扬广阔,非有新思想不可,而这就需要借鉴吸收世界其它文化精华。从“固步自封、抱守残缺到“洋为中用、以夷制夷,再到“改革开放、世界一体,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这期间,中国经历了从排斥抵御到被迫接纳,再到主动吸收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不仅生动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生的过程,同时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无限生机。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文化的这种“会通融合精神,并不是对外来文化不分好坏优劣直接加以“中庸调和,而是加以选择地吸收。它在中国国情地根底上,借鉴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会贯穿,创新开展,成为自己特色的文化。 在世界科学文化飞速开展的今天,我们只要始终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不断吸取世界各地文化的精华,并有力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对我国文化的渗透和侵蚀,我们就能使我们党的文化建设永葆先进本色,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