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题目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性研究目 录摘要41绪论51.1课题背景51.2课题研究意义51.3国内外研究现状51.4研究方法与技术流程62分析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72.1从人口方面分析72.2从耕地方面分析82.3从粮食方面分析83建立耦合协调度评价以人口耕地粮食系统为模型93.1构建评价指标103.2对偶和协调度的分析104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性时序变化特征分析124.1时序变化特征分析125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性空间分布规律135.1空间分布规律分析136总结14参考文献15致谢15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性研究摘要:江淮分水岭区域近年来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人口死亡率的降低,导致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人地关系紧张,从而进一步造成了粮食短缺、粮食安全等问题。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粮食产量减少的状况,人口耕地粮食的矛盾进一步加深。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区域的人口、耕地、粮食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构建评价体系,从而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进行耦合协调性评价,以期望对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时序变化特征分析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构建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使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系统、耕地系统与粮食系统个系统之间达到良性的共振耦合,通过该研究有利于人口进入
3、一个好的发展局面,耕地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进而解决粮食问题,让人们能够吃饱穿暖的条件下进一步的去发展经济。 分析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时序变化特征,使得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与粮食复合系统在这10年中的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并且使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呈现稳步的上升状态。通过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有效的改善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与粮食个系统之间的矛盾。 研究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关系,进行耦合协调性评价分析,有利于缓解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系统;耕地系统;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性评价;分析研究1
4、绪论1.1课题背景自古以来,江淮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古代政权林立之时作为重要的军事地区,南北政权发生战争的主要地点。更有“天下赋税仰仗江淮”和“江淮自古为天下富庶之区也”之说,由此可以看出其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江淮分水岭区域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江淮一带的地位不可撼动。江淮分水岭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地,人口、耕地和粮食的矛盾日益严重,而江淮分水岭地区旱涝灾害频发,粮食安全更加严重。粮食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商品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持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人口快速增加,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需求粮食的数量也
5、有所增加,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1.2课题研究意义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性,掌握其三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该系统耦合协调性,可以更好的为江淮分水岭遇到的发展中的耕地问题提供借鉴;收集并归结江淮分水岭地区近年来有关人口、耕地和粮食的相关数据,对预测江淮分水岭地区未来的人口耕地粮食协调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最后再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做相关措施上。构建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使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系统、耕地系统与粮食系统个系统之间达到良性的共振耦合,通过该研究有利于人口进入一个好的发展局面,耕地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进而解决粮食问题,让人们能够吃饱穿暖的条件下进一步
6、的去发展经济。分析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时序变化特征,使得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与粮食复合系统在这10年中的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并且使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呈现稳步的上升状态。通过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有效的改善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与粮食个系统之间的矛盾。研究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关系,进行耦合协调性评价分析,有利于缓解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数据等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方法进行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性评价的研究。1.3国内外研究现状以湖北省的研究为例子的祝明明,通过建立以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为指
7、标的体系,采用方法:空间统计和数理建模方法,对空间分异、空间格局以及耦合协调度等方面的城镇化进行了预测计算;以江苏省为研究例子的周旅梅,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功效函数来测算近年来人口、土地及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协调性分异和时空演变特征通过时空的角度。国外学者更加注重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性评价。拥有协调发展理论的Norgaard ,该理论以反馈环为中心,通过反馈环的作用对生态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进行评价,作者实现共同发展在生态与社会系统之间;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系统的协调性评价的Selden和Song,他们认为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1.4研究方法与技术流程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区
8、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前期准备的数据和资料,分别建立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协调性等级;通过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一个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在人口耕地粮食之中。接着对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时序变化特征分析:以江淮分水岭区域的实际数据,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对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不同年份的数据进行时序变化特征分析。最后对江淮分水岭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空间分布规律研究: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数据进行处理,来研究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空间分布规律。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行政区矢量边界安徽省统计年
9、鉴协调发展评价体系构建耕地系统指标评价粮食系统指标评价人口系统指标评价耦合协调度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时序变化特征分析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图1 研究技术流程2分析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江淮分水岭区域是长江流域于淮河流域的分界处,处于北纬32左右的安徽省中部,是北亚热带气候区向南暖温带气候区的过渡气候,该区域包括六安、合肥、淮南、滁州等4市14个县区,面积达两万平方公里,海拔在100-300米之间。地处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的过渡带,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向南暖温带气候区的过渡,因此降水量充足,但是由于受东部、中部、西部冷暖空气交会的影响,降水量呈现不均匀现象,旱灾频繁发生。干旱如梦魇
10、般存在,近45年来,在1953-1997年中就发生了53次中等强度的旱灾,一年内最多的时候可发生3-4次,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多以伏旱、秋旱为主。众所周知,江淮分水岭区域作为中国农业的重要产区之一,旱灾严重影响粮食的产量。加上人口稠密,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矛盾愈演愈烈,通过对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分析,更好的协调三者的发展,实现江淮分水岭地区持续稳定发展。2.1从人口方面分析江淮分水岭区域自古代以来,先有吴楚两国的兵家之争,后又成为新中国成立前的重要军事之地。加上分水岭地区有洁净的水源,长江或淮河中有该区的降雨量,有流往长江的南麓,更有汇入淮河的北麓。在没有大工业的污染的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均的种
11、植面积是较大的,在6度以上的坡地可达到一亩。但是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致使有的地方土地已经趋于城镇化了,而人口却未进入城镇化,激起很多丧失土地的农民不满进而造成社会动荡,有些地区则是先征用土地再发展经济,形成了农民无地可种的局面。江淮分水岭区域也不例外,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通过对人口系统的调查,有利于解决江淮分水岭区域内的人口状况,以及对构建协调性的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有重要意义。江淮分水岭区域有4市一共14个县区,其中包括六安、合肥、淮南、滁州,在2017年,据人口大普查显示,六安市人口491万左右,具体集中在霍邱县、寿县、
12、裕安区和舒城县;合肥市人口722万左右,较之前几年一直以平缓的速度缓慢增长,主要集中于蜀山区、瑶海区、包河区、庐江区和肥东区,人口分布相对较均匀;淮南市人口503万左右,较2014年人口增长了将近一倍,主要集中于田家庵区、凤台县、谢家集区和潘集区;滁州市人口448万左右,较之前几年一直以平缓的速度缓慢增长,主要集中于定远县、天长市、凤阳县和明光市。据调查发现,江淮分水岭区域人口具有中国人口的普遍特点:人口基数普遍较大,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人口老龄化正以飞快地速度席卷而来。 表1 江淮分水岭区域20062015年人口普查统计表 单位:万人年份凤阳县定远县淮南市寿县长丰县六安市金安区肥西县合肥
13、市肥东县全椒县滁州市来安县明光市合计200652.268.4135.692.547.281.576.489.4700.474.130.5338.335.645.81867.9200754.771.0138.793.548.182.777.560.5708.276.531.6350.736.446.21876.3200855.373.4146.294.348.583.178.262.8723.778.232.1361.237.247.41921.6200956.474.6150.595.449.283.679.563.7736.580.833.5376.538.548.71967.4201058
14、.175.2162.499.350.884.780.164.2748.182.434.3386.539.849.52015.4201160.876.7170.697.652.585.681.265.8752.883.235.6398.240.250.22051.0201261.275.4175.998.551.685.281.866.1758.484.036.4408.740.650.72074.5201363.674.8178.2100.653.287.682.166.5765.385.336.8412.641.251.02098.8201464.877.5183.4102.754.788.482.467.1772.586.537.1420.741.751.82131.3201566.278.2296.8103.555.689.383.668.2784.387.238.243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