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oa大象设计执行总裁、总建筑师ExecutivePresident&PrincipalofGOA(GroupofArchitects)从旅游到旅居,基于目的地的新型“跨界”社区FROM TOURISM TO SOJOURN,NEW“CROSSOVER”COMMUNITIES BASED ON DESTINATIONS何峻HEJun1从旅游到旅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中国现代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近 40 年间,大众旅游风尚经历了“到此一游”“休闲观光”“主题度假”等几个阶段。时至当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旅居轻度假”作为一种新
2、的旅游体验模式愈发受到青睐。人们越来越在旅行中追求一种更深度的身心体验,希望通过旅居建立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作为城市生活的补充,疏解压力。生态资源良好的乡村成为这类旅居者的重要目的地。在邻国日本,“旅居”已是城市人口常见的一种生活方式,大量退休人士和一些上班族在一年中有较长一段时间会在周边乡村居住。近年来,得益于城际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飞速发展,这种生活方式在我国大城市人群中也愈发流行。2基于目的地的新型“跨界”社区行为驱动形式,各种需求催生了建设于城市郊区及乡村的、面向“轻度假旅居人群”的文旅类项目。此类项目近年来备受关注,且资金规模不同使项目呈现出不同的面貌。goa 大象设计所都市圈旅
3、居:在压缩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获得度假感 Sojourn in metropolitan area:get the sense of vac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mpressing time and distance远距离游历Long-distance travel时间&距离 Time&distance 都市圈旅居Sojourn in metropolitan area度假感 Sense of vacation 度假旅行Vacation travel节日假期出行Holiday trip本地休闲Local leisure短距离出行Short-distance
4、 trip建筑评论 Architectural Review18吸引流量Attracting volumes of flow 参与的项目以“有一定资金规模和建设规模”的居多,并慢慢从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经验。我们认为,对于这类项目,建筑师的任务不局限于塑造一个供人短暂停留的游玩“目的地”,而是要基于“目的地”所能提供的自然人文资源,创造可供人长期生活的新型“跨界”社区。之所以把核心锚定在“社区”上,是因为我们认为此类项目的本质在于社群的建立,在于保证一定规模的人群能持续受到“目的地”的人文与自然特色的吸引,愿意长期居住、互相认识、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项目发展中来。具有生命力的“社区”如同这类项目
5、的内核,其热力辐射开来才能成就“目的地”的持久活力。所谓“跨界”,有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是生活方式和居住形态的综合性。这类社区不单纯是一个居住的场所,而是景区、商业区、生活区的复合体。人们选择以多样的居住形态进入社区,包括入住酒店民宿、预约长租公寓、购置产权公寓等,继而打开丰富的生活方式休闲度假、成为社区和景点的工作人员、成为经营业主开设民宿或店铺、作为意见领袖成为目的地发展的决策者之一,等等。其二,是人与环境的关系突破了日常的边界。人们来到目的地的内驱力是寻找与日常的不同,重新获得亲近自然、感受当地风土的体验。目的地所具备的较好的自然人文资源需要通过适当的空间策略被转化为具有价值的体验,这
6、是基于目的地的社区与一般性社区的又一差异所在。“跨界”社区的成功需要开发、设计和运营的共同努力。站在建筑师的角度,对“综合性”与“在地性”的回应,是设计为此类项目创造价值的两处抓手。2.1 综合性带来空间形态的新可能设计目标的综合性对于建筑师的空间创新而言是一种机会。在设计空间场所时,不仅要考虑一般意义上的“可居”,更要为“可商”“可游”预留充分的条件。在我所主持的溧阳曹山未来城项目中,我们探索了一些“跨界”社区的新型空间模式。溧阳位于沪宁杭都市圈,风景资源突出。曹山未来城试图塑造一个新型的旅游度假综合体,既是开放的景区又是容纳旅居者的社区,以文化旅游为契机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根据运营设想,社
7、区中的建筑单元都是多功能使用空间,需要满足业主作为自住房、按要求装修并托管给社区民宿中心、开设商业店铺(如餐饮、咖啡、酒吧、文创、便利店)等多重需求,以此实现“业主参与、共建共生、灵活切换”的良性循环。基于此,我们推敲设计了前店后宅、下店上宅等多种基本单元,在底层沿街处设置可供人停留的檐廊、可拓展商业外摆的小院等灰空间,使得后期商铺的经营需求成为可能。我们还积极探讨了可共享公共区域的民宿集群模式。传统度假酒店或度假区的空间布局已经高度模式化,由客房和庞大的公区配套组成;而文旅项目中的小规模民宿则贵在“小而美”,不具备相当的配套建设能力。我们强调民宿“公区空间拆分且共享”一个区域的民宿品牌联合起
8、来,共享各自的酒吧、书吧、咖啡店等业态空间,民宿的一层即成为整片区域的公共场所。这种方式适应了“跨界”社区单元小微化、亲切化的特征,在保证运营水平的同时尊重了个性化的需求。项目启动区建成以来,其所传递的新颖社区运转模式、特色生活场景收获了正向的大众反馈。目前项目正在建设推进之中。2.2 在地性带来场景体验的新维度将关注点从建筑物本体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风土环境中去,充分挖掘场地中的“在地”要素作为体验的出发点,能为这类项目的场景塑造带来一些新思路。在各类“在地”要素中,地形地貌是无法忽视的一项。从头梳理地形地貌的做法对于场地条件更为受限的城市地块来说实现度不高,对于位于郊野地带的文旅类项目却尤其有
9、意义。在我所主持的大有秋文化商业中心项目中,我们从研究当地风土环境特征出发,实践了以“重塑地形”为切入点的设计策略。大拈花湾是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继无锡拈花湾禅意小镇之后的一次拓展性尝试,分为健康主题游乐、高端健康服务、智慧健康社区 3 个功能版块。项目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竺山圩还湖保留区域及竺山嘴区域,与拈花湾禅意小镇隔太湖水相望,开发建设用地面积 216.67hm2,我们团队承担了其中的大有秋文化商业中心的设计工作。项目所在场地狭长,长边蜿蜒约1km,最窄处约 60m,内有一条水系与东侧大拈花湾景区相接。自方案初期我们便坚定地认为,保留地域风土特征是塑造项目具有“唯一性”体验的基
10、础,随着历史演变与社会发展积淀下来的景观文脉应该在项目中有所延续。太湖地区以河网密布享誉天下,人们基于农耕需求对水网体系进行的改造,长期以来奠定了当地的地貌格局。带着这样的思考,也受到基地不远处荆溪百渎荡田、太滆运河高平田等圩田样本的启发,我们将目光投向太湖流域农业景观的典型形式圩田。圩田是一种人们在河湖沼泽等低洼地区筑堤围田形成的水利田,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 5 世纪的太湖流域。外围是划分界限的圩堤边界,内部是用于耕种的农田单元。圩田尺度差异巨大,小者几亩,大者可达数十平方公里,“大圩如城垣,小戗如院自造血 可持续运营 Self hematopoiesis Sustainable opera
11、tion大规模文旅开发的可持续运营闭环Sustainable operation closed-loop for large-scale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优化环境改善经营Optimizing environmentsImproving operations192022.12 建筑实践ArchitecturalPractice落”1。其形态也颇为多样,有四周高中间低的仰盂圩、中间高四周低的覆盆圩、半边高半边低的倾斜圩等。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圩田的过度扩张一度带来了负面效果,但其在漫长农业史中已然沉淀为一个当地农耕记忆的表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12、。在大有秋文化商业中心的设计方案中,我们提出以微缩的“圩田”景观重塑场地地形。我们将场地范围内的既有水系扩大、贯通,于水网之中嵌入一片片形似覆盆圩的高起小块陆地作为建设用地,塑造了包含岸、岛、台、路、谷、坡的地形系统。稍大的“圩子”之上布置有悬浮或嵌入于覆土的建筑,小型的则作为纯粹的景观岛屿存在。我们设想了一整套水上交通体系,希望访客通过游船漫游水网,抵达一片片“圩子”及“圩子”上的文创集市、精品民宿、酒吧餐饮、水上礼堂等丰富设施,由此获得一种贴近于当地风土记忆、与自然亲密共处的体验。建筑设计上强调与自然的关系,首层空间被尽可能拓展,以营造庭院式亲地体验;二层设置较多的大露台,实现建筑与自然的
13、对话。在后期的方案推进中,尽管历经多番修改,“圩田”的概念被保留了下来,项目目前也将启动建造。3文旅项目推动大都市圈融合人居文明的评价维度从来都不局限于城市中楼宇的高度,而在于空间环境是否赋予人们共同享有高质量生活的可能性。城市人群能够以何种方式参与城郊或乡村的生活,继而带动城乡之间的要素交流、推动城乡一体的大城市带乃至大都市圈的建设,是中国城市化发展至今迫切需要讨论的话题。基于文旅项目而发展起来的“跨界”社区或能成为其中的一种可能路径。作为身在进程之中的实践者,我们所需要做到的是坚定最初的目标,始终基于人群的需求、社会的现实背景展开工作,只有坚持这样的初心才能为社会带来更多可持续的、美好的人
14、居环境。(本文图片由 goa 大象设计提供)1 From Tourism to SojournAs a range of policies issued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are implemented,the modern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has seen an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Over the past 40 years,
15、the public tourism trend has evolved from“visiting attractions”to“leisure sightseeing”and to“themed vacations”.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ocioeconomic standards,“short vacation as a sojourner”is now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as a new mode of travel experience.People are looking to escape the hustl
16、ing and bustling city and seek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in villages that offer an abundance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to relieve stress.In the neighboring Japan,this lifestyle has become a common way of life for urbanite;a large number of retirees and office workers choose to live in the adjacent villages for a large part of the year.Thanks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such as intercity high-speed rail and highways in recent years,this lifestyle has also gained popularity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