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古(kog)發現與中國古史的重建,2009/9/24,第一页,共三十八页。,從考古(kog)學說起,考古學最早出現於歐洲,英文的考古學(Archaeology)一詞源於希臘語,意為研究古代之學。Archaeology在歐洲的17和18世紀,一般是指對含有美術價值的古物(gw)和古跡的研究,到19世紀才泛指對一切古物(gw)和古跡的研究,並成為世界通用的學科名稱。,第二页,共三十八页。,從考古(kog)學說起,在亞洲,日本(r bn)較早接受歐洲的考古學,最初是考古學和古物學兩個名稱並行,明治20年(1887)以後便專用考古學一詞。張光直認為中國近代的考古學一詞,可能是經過日本翻譯西文Arch
2、aeology而來的。該詞約在20世紀初才出現於中國學術界。,第三页,共三十八页。,對於歷史的認識,顧頡剛:疑古古史層累說馮友蘭說:信古疑古釋古考古發現與中國文明的起源(qyun)研究:從一元到多元,第四页,共三十八页。,中國文明(wnmng)起源:從一元到多元,二年代:中國文化西來說三至四年代:東西二元對立說五至七年代:一元(y yun)說八年代以來:多元論,第五页,共三十八页。,二年代(nindi):中國文化西來說,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發現仰韶遺址。他認為仰韶文化的陶器與商周青銅器和現代漢族的民俗(mn s)文物相似,推
3、測仰韶文化是中華遠古之文化。經與中亞和中東的考古比較,特別是中亞土庫曼斯坦的安諾遺址,安特生得出仰韶文化是西來的假說。,第六页,共三十八页。,三至四年代(nindi):東西二元對立說,主要立論者是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1935),即認為中國東、西部分屬於不同的文化系統。小屯商文化與仰韶文化(Yngsho wnhu)間有巨大的差別,促使當時人有這樣的認知。當時其實已經有仰韶文化層在下、龍山文化層在中、小屯商文化層在上的所謂三疊層。,第七页,共三十八页。,五至七年代(nindi):一元說,東西二元對立說認為仰韶文化(wnhu)向東、龍山文化(wnhu)向西,在河南形成混合文化(wnhu)。1956年
4、,安志敏在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發現廟底溝二期文化層,證明河南地區的龍山文化是經由廟底溝二期文化層從仰韶文化發展而來。確立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再到商文化的一元論。,第八页,共三十八页。,龍山形成期或龍山化時期,哈佛人類學博士張光直(1931-2001)的主張。中原(zhngyun)地區的文化向四方發展,形成龍山化時期,最終奠定歷史時期中國文明的基礎。張光直著,印群譯,古代中國考古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第九页,共三十八页。,八年代(nindi)以來:多元論,中國史前文化既不是外來的,也不是從國內某一個中心向外傳播的。各地史前文化是在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彼此直接或間
5、接地相互影響,逐漸形成中國文明(wnmng)。1970年代,蘇秉琦提出區系類型理論,第十页,共三十八页。,蘇秉琦:區系類型理論,將中國劃分為六個區域:1.陜豫晉鄰境地區2.山東及鄰省一部分地區3.湖北及鄰近地區4.長江下游地區5.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軸心的南方地區6.以長城地帶為重心(zhngxn)的北方地區,第十一页,共三十八页。,張光直龍山形成期的修正(xizhng),1986年古代中國考古學第四版提出相互作用圈理論。將公元前四千年的中國分為內蒙古長城地帶(以興洼文化為最早)、仰韶文化(河南(h nn)澠池)、大汶口文化(黃河下游)、大溪文化(四川、兩湖)、太湖長江三角洲文化、大坌坑文化(
6、台北八里)等。,第十二页,共三十八页。,張光直龍山形成期的修正(xizhng),龍山形成期的擴張之解釋基礎已經不存在。但龍山形成期是真有的。中原的文明偶然被四裔超越,四裔的文化在碳14的測定中有時被放在比中原更早的地位。過去考古學的經驗告訴我們,新材料在不久的將來一定(ydng)會出現,而建立在老材料上的假說一定(ydng)會坍毀。,第十三页,共三十八页。,考古(kog)發現與中國文明的起源研究,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發現仰韶文化。1928-1937年中研院史語所李濟主持河南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殷墟為商代晚期的都城,有巨大帝王陵墓區、發達的青銅冶鑄業和成熟的文字體系。李濟推測:在仰韶之後,殷墟
7、之前(zhqin),必有一種青銅文化,約當夏代或商前期。,第十四页,共三十八页。,銅石並用的時代,過去認為仰韶和龍山都屬新石器晚期,但後來的發現是,龍山文化和中原(zhngyun)龍山文化中均有不少小件的銅器,甚至在仰韶文化中也發現小銅器和銅器痕跡,說明那應該是銅石並用的時代。嚴文明,論中國的銅石並用時代,史前研究,1984:1。,第十五页,共三十八页。,鄭州二里岡商城,1955年發現商代前期的都城遺址(鄭州二里岡商城),其中包括多處宮殿基址和鑄銅、製骨、製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商代考古及一系列新石器時代的重大發現,特別是龍山文化(wnhu)與商文化(wnhu)內在聯繫的識別,使學者相信中國文明
8、是本土起源的。,第十六页,共三十八页。,河南(h nn)偃師二里頭文化,1959年,為尋找夏墟而發現的河南偃師二里頭,是一規模很大的都城遺址,有大型宮殿和一萬平方公尺以上的銅器作坊遺址。已進入文明,年代比鄭州商城早。二里頭有若干用青銅器做的兵器、禮器、樂器、工具(gngj)、用具和裝飾品等,並有較大的銅器作坊。鄭州商城的規模和數量更大於此。以二里頭為夏代的文化的角度來看,夏代已經有青銅、宮殿、宗廟等一系列的典章制度。,第十七页,共三十八页。,文化(wnhu)序列的建立,仰韶文化(wnhu)龍山文化(wnhu)登封王城崗(屬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二里岡、偃師商城安陽殷墟,第十八页,共三十八页。,王
9、城崗與平糧台,1977年在河南登封王城崗發現龍山文化的城址,1979年在河南淮陽平糧台發現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兩座城址雖然小,但前者城內有夯土基址和用殉人奠基的情況,後者城內有當時少見的全部用土坯(tp)砌築的分間式房屋、煉銅遺跡和複式地下排水管道等,顯示它們並非軍事城堡,而是貴族居住的小型統治中心。有人認為這是夏代遺址,也有人認為早於夏代,但重要的是,它們都早於二里頭。,第十九页,共三十八页。,河南(h nn)偃師商城,1983年,在二里頭附近的屍鄉溝發現一座比二里頭晚,但與鄭州商城同時的大型(dxng)城址(偃師商城)。學者認為它的始建可能與商湯滅夏的事件有關。,第二十页,共三十八页。,中原
10、(zhngyun)之外: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1983年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發現大型的仰韶文化晚期聚落,有一座特大型的房屋,有前堂、後室和東西兩個廂房,前方(qinfng)有很大的廣場,有人稱之為原始殿堂。,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八页。,中原(zhngyun)之外:紅山文化(距今約5、6千年),1983年在遼寧淩原牛河梁發現大型的貴族墳山和祭祀中心,屬於紅山文化(新石器時代。分佈在內蒙古和遼寧、河北、吉林三省的交接地帶)晚期,與大地灣仰韶文化晚期聚落的年代相當。該地有許多巨大的積石冢,每冢有一座主墓,隨葬豬龍等精美玉器。並有一座女神廟,出土許多女性塑像(sxing)的殘塊,其中一個人頭和真人一般大,形
11、象逼真。另有些耳鼻和手臂為真人的三倍大,塑像(sxing)大小表明其地位不同,也許當時的多神中已經產生主神。,第二十二页,共三十八页。,中原之外:長江下游(xiyu)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1986-1987年在浙江餘杭良渚文化遺存中發掘了反山和瑤山兩處遺址,前者是人工築成的貴族墳山,後者原是造在小山上的祭壇,後亦改建為貴族墓地。兩處墓地出現數千件工藝精巧的玉器。1987年在良渚遺址的中偏西地區發現一座面積甚大的台城(ti chn),上有數萬平方米的夯土基址,應為宮殿或宗廟一類大型禮制建族的地基。這些發現可以推測良渚文化時已經有某種政治組織形式。,第二十三页,共三十八页。,
12、中原(zhngyun)之外:長江中游,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群,1990-1991年確定一個始建於屈家嶺文化而沿用(ynyng)至石家河文化中期的古城,面積超過一平方公里,是已知同時代的城址中規模最大的。,第二十四页,共三十八页。,史前(shqin)城址的陸續出現,早於二里頭文化的史前城址:1991年以前(yqin)有20多座,1995年即增加至30多座,至1997年達40餘座,今已知有50多座。其分布遍及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內蒙古和長江流域的四川、湖北、湖南和浙江。(河北、山西、陜西和安徽可能有,但尚未發現),第二十五页,共三十八页。,史前(shqin)城址的陸續出現,這些城址約在公元前30
13、00年至前2000年間,鄭州西山的仰韶文化城址和湖南澧縣城頭山的城址(最早一期屬於大溪文化(wnhu)),則接近公元前4000年,是現在所知最早的城址。,第二十六页,共三十八页。,史前(shqin)城址出現的意義,龍山文化時期,理應屬於銅石並用,而且,不但有銅器,還有玉器、漆器、絲綢、象牙(xingy)雕刻和快輪製作的陶器,個別遺址還有原始青瓷器,在此時同,也出現了一批禮制性建築和較大的墓葬。從陪葬品可知,當時的物質文化主要為貴族所壟斷,為了取得更多的資源,開始向外掠奪,戰爭遂不可免,石鉞等武器出現,並進一步改良。為了防止掠奪,便組織群眾構築防禦工事,城址遂大量地出現。,第二十七页,共三十八页
14、。,史前(shqin)城址出現的意義,城址的出現可以視為一種顯著的文明標誌。思考中國史前文化的發展是如何(rh)走向文明社會,史前城址的出現和演變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文明起源的過程:古文化古城古國蘇秉琦(1909-1997),中國文明起源新探(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第二十八页,共三十八页。,史前(shqin)城址與中心級聚落,第一階段相當於仰韶文化(Yngsho wnhu)的廟底溝期、大溪文化的早中期,大汶口文化的早期等,時間約在公元前4000-前3500年左右。為城址初現的時期,數量少、規模小,結構上還保留環濠聚落的一些特點。,第二十九页,共三十八页。,史前(shqin)城址與中
15、心級聚落,第二階段(一)相當於仰韶文化(wnhu)後期,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wnhu)、紅山文化(wnhu)晚期、大汶口文化(wnhu)中晚期、良渚文化(wnhu)、大溪文化(wnhu)晚期等,時間約在公元前3500至前2600年左右。城址迅猛發展的時期,公元前3000年以後更為迅速。社會的分層已經十分明顯。,第三十页,共三十八页。,史前城址與中心(zhngxn)級聚落,第二階段(二)各文化之間的聯繫、接觸和碰撞的機會大增,但仍各自(gz)保持著相當獨特的風格。依蘇秉琦的說法,屬原生型的模式。,第三十一页,共三十八页。,史前城址與中心(zhngxn)級聚落,第三階段(一)即所謂的龍山時代,年代
16、約為公元前2600至前2000年。此時長江流域(liy)和燕遼地區的文化發展處於低谷,黃河流域(liy)則迅速地發展。原因為何,尚無定論。城址與大型聚落多見於黃河流域,如山西的陶寺、河南的王城崗、平糧台和禹縣瓦店。,第三十二页,共三十八页。,史前城址與中心(zhngxn)級聚落,第三階段(二)此時期的銅器已比較普遍,製陶已從手製為主轉變為輪製,建築上大量使用白灰,有些建築用人和牲畜奠基,人祭現象也時有發現。龍山時代黃河流域的發展,為夏商周的相繼勃興奠定(dindng)基礎。龍山時代大約即古史傳說的唐堯虞舜的時代。,第三十三页,共三十八页。,二里頭文化(wnhu)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早期青銅文化:二里頭文化專題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二里頭陶器(toq)集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杜金鵬、許宏主編,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研究:中國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第三十四页,共三十八页。,鄭州商城研究(ynji),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著,鄭州商城1953-1985考古(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