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劳动正义、美好生活与伦理政...式现代化的政治哲学理论创新_高广旭.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2785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正义、美好生活与伦理政...式现代化的政治哲学理论创新_高广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劳动正义、美好生活与伦理政...式现代化的政治哲学理论创新_高广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劳动正义、美好生活与伦理政...式现代化的政治哲学理论创新_高广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 月第 卷第 期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劳动正义、美好生活与伦理政治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哲学理论创新高广旭(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摘 要 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蕴含的关于劳动正义、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以及伦理共同体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建设中国特色政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基础。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以劳动正义重构了公平正义的理论形态,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拓展了美好生活的理论内涵,以伦理政治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崭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劳动正义、美好生活和伦理政治三个层面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

2、社会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哲学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政治哲学 劳动正义 美好生活 伦理政治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本论语境中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建构研究”()以及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调创新中心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高广旭(),男,辽宁宽甸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大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参见刘同舫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中

3、的劳动正义,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发展道路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将现代化的普遍逻辑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创新,也体现了赋予公平正义和美好生活以新的政治哲学内涵的理论

4、创新。理解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哲学理论创新,是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视角,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中国式现代化对公平正义理论形态的重构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于马克思正义观的探讨,既在理论层面深化了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当代阐释,也在实践层面为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公平正义问题作了铺垫,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奠定了思想基础。以马克思正义思想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对公平正义理论内涵的拓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现了劳动正义对资本正义的超越。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对资产阶级正义观的批判表明,以生产正义超越分配正义,以劳

5、动正义超越资本正义,是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马克思正义思想为指导,将公平正义的支点从资本转向劳动,重新回答了作为劳动对象的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者的生产过程由谁主导、劳动产品如何分配等问DOI:10.13916/ki.issn1671-511x.2023.03.002题,实现了正义形态从资本正义向劳动正义的转换。从社会财富生产的基本逻辑来看,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着社会财富的性质和分配方式。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需要。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看,只有生产资料为全体人民所有,才能保证全体

6、人民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和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奠定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资本家独占生产资料和工人劳动异化的问题。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不仅是一个关系劳动者为谁劳动的问题,更是一个决定劳动者劳动性质和劳动存在方式的问题。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角度看,当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所占有,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而只能出卖劳动力时,这意味着工人作为劳动者是被资本和资本家所定义的对象,或者说,这种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工人作为劳动力所有者的无产者身份。进而,在劳动过程中,虽然工人也有劳动对象或在进行着对

7、象化劳动,但是,这个过程对于工人而言,是一个与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无关的过程。换言之,当工人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劳动后才能获得劳动的资格时,劳动已经不是作为人的活动在劳动,而是作为资本增殖的一个中介环节在劳动。由此,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这种劳动过程中,工人不是热爱劳动,而是痛恨和逃避劳动,“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所坚持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将劳动资料归属于劳动者,也就是将劳动的对象性活动归还给劳动者,使得劳动者真正作为人在劳动和创造属于人的而不是属于资本的世界。因此,当生产资料公有制确保了

8、劳动的前提和劳动的过程都属于劳动者,劳动的结果即劳动产品也属于劳动者时,它就为解决西方式现代化面对的分配正义问题提供了新方案。当社会财富生产的前提和过程均以公有制为基础时,社会财富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财富从作为资本的财富变成真正的物质财富。工人不是作为资本的生产者在生产,而是作为自己的劳动对象的创造者在生产。那么工人不是为他人生产和生产奴役自己的对象,而是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和实现自己全面发展条件的对象。简言之,公有制条件的工人生产本身就是正义的,因为它既符合工人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的本质属性,也创造了一种使得工人生产摆脱抽象统治的生产结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以劳动正义对

9、资本正义的超越。第二,实现了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的统一。中国开启现代化征程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的上现代化新方案和新路径。现阶段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奠定了制度基础。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既确保社会生产的前提、过程和结果以劳动者为中心,实现劳动者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享有中实现全面发展,也充分激发了社会生产的积极性和活力,有效调动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在此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

10、制为中国式现代化破解西方式现代化的正义谜题开辟了新的道路,它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语境下社会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矛盾,实现了社会财富的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的统一。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看,生产是一个包含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总体性过程,生产方式决定了分配方式。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全体劳动者共有生产资料、共同参与社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剥削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劳第 期劳动正义、美好生活与伦理政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动产品或社会财富的分配不是按照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来进行,而是按照劳动者参与社会劳动的量来进行。对于这

11、种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决定的以劳动时间和劳动量为标准的分配方式,马克思指出:“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劳动中个人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产品的个人可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可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结构中,分配结构是严格以劳动时间或劳动的量的逻辑展开,而以资本为中心的生产关系及其基础上的法权分配逻辑,在这里已完全

12、失效,或者说已被生产正义所超越。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但是从中国国情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认清的事实是,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尚没有达到作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程度,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尚无法完成马克思设想的生产正义对分配正义的完全超越。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理论既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要充分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国情出发,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从这个角度看,既然分配正义问题至少在当代中国既无法根本超越

13、也无法回避,那么这里就需要有效处理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的关系,或者说,有效处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已预见到这个问题并指出:在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坚持按劳动分配或按劳动时间分配,仍然是带有资产阶级的权利原则或平等原则的痕迹,而这种形式上的权利平等存在着对于实际分配过程中的个人家庭条件及其具体物质需要情况的忽视,造成了形式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不平等的矛盾。由于“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因此分配结构的调整是一个过程,与分配结构相伴随的权利原则和分配正义原则在相应

14、的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因此,超越资产阶级社会的分配正义是一个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于财富分配的权利原则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马克思正义思想的这一观点为中国式现代化解决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关系提供了指引: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社会生产和财富分配中的不同作用;通过政府权力对主要生产资料和公有资本的掌控,驾驭市场经济中的资本逻辑,发挥资本的社会作用,约束资本的逐利本性;通过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资本在促进物质财富生产方面的文明作用;强调劳动者占有社会财富的权利合法性,以此规避生产力水平未达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15、所造成的财富分配过程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及其实践,既是对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继承,也是立足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的中国化创新,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现代社会公平正义实践特征的理论自觉。第三,自觉认识到社会正义实现的历史性、实践性和总体性。毋庸置疑,正义是一种人类自古以来就珍视的美好德性,公平正义更是近代以来人类基本的政治诉求,并被看作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然而,正如前

16、文所言,正义虽然是人类从古自今都在追求的价值,但是它似乎总是停留于人类的追求和求索之中,总是给人一种既是我们社会生活的内在准则,又是外在于社会生活的理想愿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大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 页。景。换言之,正义似乎总是在被追求又总是未能实现。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始终未能将正义还原为美德或作为政治价值所立足的现实生活基础。或者说,我们始终未能从正义的历史性、实践性和总体性的角度理解它,而是将其视为永恒的、自然的和绝对的善,遗忘了对于这种善的理解和实践只有与其产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是可能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为指导,始终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出发,从实现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