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普职融通的价值导向与制度路径_马延伟.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4175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8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普职融通的价值导向与制度路径_马延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普职融通的价值导向与制度路径_马延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普职融通的价值导向与制度路径_马延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4创新视域INNOVATIVE PERSPECTIVE作者简介马延伟(1 9 7 6-),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基础教育课 程 教学(北京,1 0 0 0 8 8)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推进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研究”(G Y C 2 0 1 9 0 1 1),主持人:马延伟论普职融通的价值导向与制度路径马延伟摘 要 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加速演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衔接和融合,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普职融通已成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教育体系优化的重要政策话语和改革方

2、向。普职融通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普职融合、普职沟通和普职衔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推进普职融通的根本价值追求,是指引相关政策和教育改革实践的核心价值导向。推进普职融通是教育制度层面的改革、协调与重构,要积极探索以机构重建优化学校教育制度,以要素融通丰富教育体系,以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关键词 普职融通;价值导向;全面发展;教育制度中图分类号 G 7 1 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3 2 1 9(2 0 2 3)0 4-0 0 2 4-0 7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职业教育从农业社会的传统学徒制过渡到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日益密

3、切。特别是随着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职业教育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之上,再来学习一些特定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进入劳动市场的就业能力和资格。而信息化时代,技术的科学化、理论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职业岗位变更的机会进一步加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业者需要具有更为全面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广泛的教育学习机会、更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衔接和融合,就成为了时代的必然选择。2022年5月,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教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党的

4、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职普融通”。普职融通已经成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教育体系优化的重要政策话语和改革方向。一、普职融通的内涵解析“融”最初的意思为“炊气上出也”,即煮食物的蒸气向上冒出1。新华字典对“融”的解释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固体受热变软或变为流体,可组词为融化;二是融合、调和,可组词为融洽、通融、水乳交融、融会贯通等;三是流通,组词为金融2。“通”,“达也”,即“到达,通达”3。新华字典中“通”的含义主要有四种:一是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组词有:通行、四通八达、通车、通风等;二是传达,组词有通报、通信等;三是往来交接,组词有通商、互通情报等;四是普遍、全,组词有:通力合作、通盘计划2

5、5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2023 年第 4 期第 44 卷总 1070 期No.4,2023 Vol.44 General No.1070等4。基于字义,“融通”即有融合通达之意。基于这样的词义,“普职融通”至少有以下三方面内涵。(一)普职融合“融合”意为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普职融合”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合为一体,在普通学校或职业学校一种办学机构内实现普职两类教育元素的有机结合。在话语表达上,有的用“普职融汇”,如介绍日本的综合高中是开创了“普职融汇”的新教育体制5;有的用“普职渗透”,如1986年上海市徐汇区开展“高中阶段普职渗透多模式办学”的改

6、革试验,或是以普通高中为主体,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或是以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渗透普通高中课程6;有的用“普职结合”,如四川省绵阳市在1990年代提出“普职结合”的教育改革方案,即结合普通教育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的内容7。(二)普职沟通“沟通”意思是使彼此相通。“普职沟通”就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两种独立的教育类型,普通教育机构和职业教育机构作为并行的办学主体,通过制度设计搭建横向互通之桥梁,实现两类教育要素之间的相互沟通。可以简单表述为普职两种教育类型在同一层次间的横向沟通。沟通的内容和载体包括学生、教师、课程、资源等教育要素,表现形式包括学生流动,教师、课程、设备设施等

7、资源共建共享,学习成果互认等,沟通的根本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路径。(三)普职衔接“衔接”意为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相连接,包括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但在教育政策和制度语境下,应主要是时间层面的“前后”和层次间的“上下”连接。按照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国民教育体系结构,普职衔接主要表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总体上,普职衔接可简单表述为普职两种教育类型在不同层次间的纵向连接。倡导普职融通的前提是承认二者的区别和联系。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

8、同等重要地位”。普通教育是实施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我国实施普通教育的机构为小学和中学,任务是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8。但高等院校也实施普通教育,比如美国高度重视大学的普通教育,包括对全体大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人皆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9。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分就业前和就业后两类10。职教法第二条阐明,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

9、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从定义来看,职普两类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类教育的目标定位、教育内容以及与内容相适应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着明显区别,因而其师资队伍、设备设施保障等也有所不同。但是两类教育的受教育者都要成为合格劳动者,走向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这就使得两类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上必然发生紧密的联系,都要着眼于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职业态度与品格、实践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是黄炎培提出的“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11。而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1962年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时,就将职业教育描述为“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某一职业领域做准备的

10、一种手段;继续教育的一个方面”。2021年再次修订时仍保留了“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表述12。这表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密切联系是结合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经验所达成的共识,而这一共识是推进普职融通的重要认识和实践基础。二、普职融通的价值导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起,若干重要国家教育政策文件中有关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表述都提及普职教育相互沟通的问题。而在新世纪以来几份重要政策文件中,更是直接阐明了两类教育沟通衔接的价值考量。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

11、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2017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26创新视域INNOVATIVE PERSPECTIVE发布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实行普职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12、。显然,推动普职教育相互沟通,是通过为学生创造多次选择机会和多样化成才路径,满足人的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推进普职融通的根本价值追求,是指引相关政策和教育改革实践的核心价值导向。(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推进普职融通的指导理论和根本依据马克思指出,现代生产必然要求“用那种把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人,来替代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13。“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

13、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或批判者”14。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主张退回手工业时代一个人可以完成产品所有加工环节的技术全面性状态,而是强调在未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人的需要和能力得到全面丰富和发展,个人能够实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有机结合,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还懂得生产原理,这样的人就具备了根据需要变换劳动部门和社会职能的能力,突破了特定的活动范围,也就不再被迫固着于某一个职业、某一个岗位上,社会分工所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将逐步被消除,人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自己的活动领域、活动方式,并根据需要变换自己的活动和职能,因而人

14、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人的自由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对人的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需要历史条件的,而现代生产在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客观要求的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首先,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基础。“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得到解放”15。其次,马克思认为现代生产技术的革命性逐渐使“工人终生固定从事某种局部职能的技术基础被消除了”,因而也为体力和智力在劳动过程中的统一以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创造了条件。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看成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

15、唯一方法16。第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自由支配时间。科技的高速发展与应用转化带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人们的劳动时间将逐步减少,自由支配的时间将逐步增加。“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17。(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不懈追求和指导方针“就其实质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言,马克思的学说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也就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8。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懈奋斗,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

16、全面发展。毛泽东指出,“被束缚的个性如不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19。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0。邓小平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人全面发展的经济前提。他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21。1980年5月,邓小平在书赠中国少年报 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中,对全国青少年提出了要求:“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2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多次述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