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Y/T2357-2014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甘肃省林业厅提出。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甘肃省林业厅。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强、柴春山、蔡国军、陈利顶、于洪波、莫保儒、陈文业、凌雷。本标准为首次发布。ILY/T2357-2014沟坡防护林体系。阳坡树种为测柏、刺槐、臭椿、柠条、沙棘、白刺、狼牙刺,荆条等;阴坡树种为小叶杨、河北杨、早柳、刺槐、沙棘、紫穗槐、甘蒙柽柳等;乔木树种密度50株/亩100株/亩,灌木树种100株/亩200株/亩。具体典型配置模式参见附录A中A.9。4.3.3沟底
2、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模式在下切活跃的切沟底部设置谷坊群、柳谷坊、土谷坊等,形成以骨干坝为主的工程体系,后在沟底和坝坡部位选根系发达、抗冲、抗倒伏、耐盐碱的树种,按大密度多树种混交方式营建沟底防护林体系。沟底防冲林树种为早柳、刺槐、臭椿、杞柳、乌柳、甘蒙柽柳等:坝坡防冲林树种为小叶杨、河北杨、新疆杨旱柳、紫穗槐、沙棘、甘蒙怪柳等:乔木树种密度100株/亩一150株/亩,灌木树种200株/亩300株/亩。具休典型配置模式参见附录A中A.10,5植被恢复技术5.1荒草地植被恢复技术1)荒草地封育。对于坡度大于25”、退化严重(植被覆盖率小于30%)的荒草坡地,以全封方式进行封育,严禁人畜进入,以自然恢
3、复方式恢复原有地带性植被。2)荒草地改良。对于坡度小于25,退化较轻(植被覆盖率大于30%)的荒草地,选用抗早、耐寒灌木(乔木)树种,以水平阶、穴状、鱼鳞坑方式整地,按小密度(100株/亩200株/亩)和多树种带状混交方式营造水土保持林,并结合封育措施,使其形成灌(乔)草相结合的植被类型。5.2坡耕地植被建植技术1)陡坡耕地退耕封山育草。主要位于上坡位、坡度大于25、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全部进行退耕,后以全封、半封和轮封等方式封山育草。2)坡耕地退耕还林(草)。主要位于中坡位、坡度在15”25”、水土流失较严重的耕地,全部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进行林(经济林)草(牧草)间作,大力发展家庭畜牧业。3)梯田地退耕还林(草)。由于坡的上、中部风大、温度低,不适于种植粮食作物,退梯田还林还草,进行林(经济林)草(牧草)间作,大力发展家庭畜牧业。5.3人工植被抚育管理技术对于所构建的人工植被,在造林后1一2年内,当造林地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时,及时对林地进行除草和幼林抚育管理,以保证造林地苗木的正常生长:当苗木成活率未达到85%时,及时进行补植。乔木长至8一10年可进行一次间伐,伐除生长不良林木:灌木树种5一10年应进行一次平茬。对于经济林带,每年进行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对于人工牧草,一年刈制2次,刈割后及时施有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