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 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第 卷 第 期(总第 期)()【文化研究】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系 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近代转型期海归作家马君武文学研究(项目编号:)”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刘亚林,女,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余意梦婷,女,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文学比较研究。从操纵论看马君武译作中的翻译救国思想刘亚林,余意梦婷(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摘 要:马君武在译作选材方面明确展现了其政治倾向,他的革命思想与爱国理念也体现在翻译过程与翻译方法之中。运用勒菲弗尔的操纵论分析马君武译作,可以
2、研究其翻译救国思想是如何受到“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操纵的。关键词:马君武;操纵论;翻译救国;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马君武(),出生于广西桂林,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近代中国的变革,使马君武积极投身于革命救国事业之中。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与活动下,具有多年海外留学背景,精通英、法、德、日四门语言的马君武,本着昌科学、植民权、启民智的抱负,对大量国外优秀文字作品进行了翻译,涵盖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文学等类型,为中国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翻译并非仅是两种文字间的转换,文字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也对翻译有着深刻的
3、影响。年,勒菲弗尔表示:翻译其实是对文本的一种改写,这种改写就会操纵原文内容的转换,通过这种方式,会使译文影响到读者身后的社会与文化。马君武译作都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这就赋予了其译作特别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意义。其次,勒菲弗尔认为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这“三要素”是操纵论的主要内容。勒菲弗尔把翻译研究与“三要素”结合起来,指出译者及其翻译活动一定会受到“三要素”的操纵,同时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可以被目的语文化所认可。马君武的译作就可以体现出这一情况,他对于源语文本的选材、译文的表现形式、译文的改写以及传播方式都受到了政治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的操纵。一、政治意识形态操纵在操纵论中,
4、意识形态会操纵翻译活动,进而会对反映原文内容的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由于意识形态可能会支配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等方面的活动,如若原文内容与目的语文化或者意识形态相悖,译者可能会酌情进行改写或者删除。马君武在留学前就深受戊戌变法的影响,后在日本留学时认识孙中山先生,并一直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的共和国而努力。年后马君武在孙中山政府担任要职,年被任命为广西省省长。马君武的政治意识形态也操纵了他的翻译活动:首先在题材内容方面,他多选择经济、社会、科学等类型,比如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等作品,还有大量自然科学类型的文本,许多作品都是第一次被译成中文,这些翻译作品中蕴含了马君武的爱国意识和自由
5、意识,成为了开启民智,推翻封建王朝,进行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一)爱国意识马君武生活在国家危机最深重的时代,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封建政府的腐朽不堪。戊戌变法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当时社会开始流行学习西方观念,马君武认为需要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与科技来帮助国人建设国家,于是他选择翻译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类文本,后续出版了达尔文物竞篇和达尔文天择篇等。而通过阅读原文与译文,不难发现马君武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增删,比如达尔文物竞篇,译自 中第三章,其中的一段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是:当我们反思这场为了生存的斗争,可以用这样充分的信念安慰自己,自然界的战争不是无休止的,没有恐惧,死亡总是迅速,强
6、壮、健康和幸运的生物可以一直生存并且繁衍下去。马君武的译文则是:既有生命,即无时无竞争胜者,自存败者,死亡是争也,非人力所能与可,名之曰:天战 。天战者,无时而或息者,也勿惧,天战,既为物种,孰不有死,苟欲吾种之不减,且益庶也,蔽于一言,曰:恒自强。译文明显有所增译,如结尾的“曰:恒自强”,这三个字就充分凸显了马君武对救国道路的核心观念,就是“自强”,人民自强,才能推翻封建,才能促使社会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自强。他以进化论内容做引,凸显政治观点,这样的翻译不仅是要传递原文本中的信息,更是想要让当时阅读此文的国人意识到,要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不仅要与现状斗争,更重要的
7、是自强。再比如还有这种情况,其中有一段原文大意为:即使轻微的改良,也能使生物更好地生存,并用开放移民或外来者做比喻,只有不断调整改变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而从译文中可见,在马君武的爱国意识操纵下,此处省略原文前面大部分内容,只选择大致翻译最后一句:“由是观之,天择者强使物种不能不改良之具也,地球上之有国有家有生命之物种,苟欲自存,不可不知天择之可畏哉。”后半句是增译,用此提醒读者若想国家能够继续生存,就要知道天择原理,要主动学习,推动进步。物种起源是一部科学著作,是生物发展史研究的全新进步,进化论逐渐适用于自然与科学的许多方面,在人类思想领域也掀起了滔天巨浪。马君武选择翻译其中内容,一是希望先进
8、科学思想能够令国人明白科学、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在其中强调,要改变现状,要改良社会,才能在如此恶劣的社会情况之中存活下来,并且得到发展。表现其想要运用科学道理,从思想上入手,唤醒国民的自强意识。(二)自由意识 年 月和 月,马君武分别发表译作斯宾塞女权篇与自由原理,以期向国内民众传递男女平等、自由民主的思想。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穆勒()的作品“”(马君武译为自由原理)面世。在马君武的译本中,可以看到采用增译法来宣扬自由意识,比如在自由原理总论这一章中,穆勒在这章阐述了爱国者的职责,通过阅读原文,并结合语境,可以发现,爱国者希望可以获得制衡专制统治者的权利。而马君武的译文为:于是爱国之杰,
9、不忍己国之阽危,生民之多艰,起而兴革命,覆政府,群起而限制治国者对国人之权,是之谓能爱自由,能保自由。可见,马君武在其中增译“不忍己国之阽危”等句。穆勒仅是表达所谓爱国者希望统治者权利可以受到约束,在爱国者约束下的统治者的行为可以更有利于国家与人民,而不是专制统治。而马君武的增译却是表明其政治主张,要推翻清政府,推翻封建统治,更加直白的鼓励爱国志士使用起革命手段,但同时又说明,革命手段是因爱国者不忍国家与国民处于如此危难艰辛的境地,希望以此来为国家、为人们争得一个自由社会、民主社会。马君武以此增译,不仅向爱国志士传递其政治意图,又宣扬了自由意识,鼓励暴力手段进行革命,引起反思,推动进步。又比如
10、该书第三章的有一部分关于中国女子缠足习俗的描写,阅读原文可知,穆勒是将清朝妇女的缠足陋习作为比喻或者例子,用以表达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与剥削。而马君武在这里的翻译,将这项陋习作为本句主要内容,对“缠足”习俗大加批判,说这是“诚世间最野蛮之修也”,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他来说,这就是旧社会中的典型糟粕,是旧观念对妇女的欺压与控制,如此赤裸的批判,饱含了他在面对封建糟粕时,想要进行改变甚至消灭的迫切心情,还表现出他对妇女问题的关心。确实,早在翻译自由原理之前,马君武就翻译了斯宾塞女权篇,借此宣扬男女平等意识,对于延续数千年男权专制社会的旧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发人深省的思想传播。以上可知,在爱国意识与自由
11、意识的操纵下,马君武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增译、改写等方法,与译文内容配合,加入有助于社会进步的思想内容,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进步与解放。二、诗学操纵勒菲弗尔操纵论下,诗学由两类内容组成:一种是各类文学要素,另一种是诗学观念。诗学与意识形态大有联系,译者与社会对翻译成果都有着很大影响,译文的形式、内容、主旨都与此息息相关,每部译作都反映了社会与译者对原作的操纵。年,英国诗人托马斯胡德()创作了诗歌 缝衣歌()。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工人宪章运动的发展,诞生了无产阶级文学,此类文学通常描写普通群众的劳苦生活,带有同情视角与悲伤色彩。这首缝衣歌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本诗以一位缝衣女工为第一视角,运用现
12、实主义,展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辛劳。马君武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选择此诗来翻译传播也蕴含其政治意图。比如原诗是抑抑扬格,交叉押韵。马君武翻译选择了五言古体诗:缝衣复缝衣,脑昏不自觉。缝衣复缝衣,眼倦不可药。五言古诗作为中国主流传统诗体,其特点是每句诗五个字,句数不定。五言诗体可以包含更多词汇,拓展诗歌内容,有助于更加灵动的叙事抒情,音韵方面也更富有美感。这样翻译,更易为民众所接受。即使译文用词简单,却又有古诗风韵。马君武依据主流诗体五言诗,作出更能为当时中国人所接受译诗,提升了作品传播的有效性。在当时新旧交替,新事物与旧事物矛盾重重的社会情况下,这样的译作可为旧人所读,也可为新人所理解,如此便能达成
13、马君武的翻译目的,多让国人开眼看世界,多让国人接受西方思想。在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背景下,这首诗深刻表现了劳工所受剥削的辛苦,为底层普通穷苦百姓发声,在当时社会掀起波澜,被喻为开了“社会抗议文学”的先河。原诗还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被剥削人民的同情,着重笔墨与劳工的苦难。该诗所蕴含的真情实感也使得马君武选择这首诗,呼应了当时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境遇,他的译文充分展现出原文的凄婉意味,借此令读者意识到社会所存在的不平等,让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劳苦百姓能与诗中缝衣女的悲惨境遇产生共鸣,唤醒国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识。而在对于英国诗人乔治戈登拜伦()所作的“”(哀希腊歌)的翻译过程中,马君武也运用不同技巧
14、,比如在诗中某些部分的翻译过程中,明显使用改写的方式,将其译为“本族暴君罪当诛,异族暴君今何如?”在原诗中,拜伦传达出这样一种意思:带领民众为了自由而战斗,即使是暴君,也是能为人所接受的。但是此意与当时中国国情并不符合,当时的中国深受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推翻封建政府迫在眉睫。因此,马君武基于此种情况与其政治意识,在翻译时进行了改写,译文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相反,其中认为“暴君”罪行“当诛”,体现了革命主义与民主主义,可以引起国民奋起救国之心,加速清政府与封建主义的灭亡。为了使作品能够更易为国人所接受,马君武译作的体裁、内容都受诗学操纵影响,使译作更符合中文语言习惯,也使其内容引起国人共鸣,达到传播
15、先进理念和革命思想的目的。三、赞助人操纵勒菲弗尔将赞助人定义为个人与团体机构两个方面:在个人方面可以是译者、评论人、读者等,在团体机构方面就包括了宗教组织、政党、出版社等媒体机构。而且赞助人涵盖了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它会支配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方法等。赞助人所具有的话语权可以操纵译本的传播和文学的发展情况。在马君武的翻译活动过程中,赞助人就涵盖了晚清时期与民国时期的一些出版机构与报章杂志,比如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中华书局、新民丛报、新青年等,这些赞助人机构都十分支持马君武的观念与文学作品。其中改良派领袖梁启超与其所创办的新民从报与马君武有一段渊源:那时马君武的文字深受梁启超的赏识,也受到众多读者
16、追捧与喜爱。马君武也有革命之心,梁启超为笼络人才,便与罗孝高杜撰一优秀女性 “羽衣女士”介绍给马君武,梁罗二人口中的“羽衣女士”才貌双全,掌握中英双语,十分欣赏马君武的文字,这令马君武对“羽衣女士”心生爱慕,梁罗二人以“羽衣女士”为理由,对马君武传达“羽衣女士”想要更多阅读他的作品、了解他的思想的想法,在这一“鼓励”之下,马君武为新民丛报创作了许多优质的文字作品。后来事情一朝败露,马君武气急,便与罗孝高断绝关系。这则故事很明显表现了赞助人的操纵作用。马君武主张通过文学来改变当时的封建落后思想,宣扬爱国救国意识、自由意识,提倡用科学来建设发展社会,为当时混乱的社会情况带来了先进理论的指导,也正是这些赞助人的大力支持,使其文学作品与翻译作品得以传播的更广更远,启发了国民认识,提高爱国热情,聚集更多的有志之士与爱国人士走上救国图存的革命道路。四、结语马君武的大量翻译作品都受到了政治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操纵,不仅仅是对外语作品的翻译,还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写,在“三要素”的操纵下,使得译文更为读者所接受。政治意识形态下对社会与世界的理解,主流诗学观对译文形式的操纵,赞助人对译文内容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