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2023 年第 3 期(Social Sciences Edition)(总第 272 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平江寓居体验与陈基的诗文观念 左东岭摘 要:陈基在元明之际的平江文坛具有特殊的意义。他师承黄溍,乃是浙东学派传人,曾三次进京干谒以谋求官职,虽屡遭挫折而信念不改,元末不仅入仕张吴政权,且入明后又预修元史。同时他又长期寓居平江,与陆颐、徐元震、倪瓒、沈右等吴中文人交往密切,深受当地隐逸求乐观念浸润,形成其超然情怀与诗酒雅趣。表现在诗文创作上,则展现出超然优美与沉郁顿挫的两极体貌。其追求闲适
2、自得与慷慨沉郁的诗文观念,展现出元明之际平江文坛多元性、包容性、丰富性与立体性的独特特征。关键词:浙东传人;吴中流寓;仕宦进取;隐逸情怀;超然闲逸;沉郁顿挫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23)03-0113-09作者简介:左东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易代之际文学思想研究”(14ZDB073)的阶段性成果。陈基在元明之际的文坛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他本是黄溍的门人,具有浙东学人身份,同时又长期流寓平江,深受吴中习俗与文风的影响,从而有了地域之间交流互动的意义。他曾多次进京干谒谋求官
3、职,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但又屡遭挫折而归隐吴中,由此见证了末代文人的普遍命运。他在张吴政权中占有显赫地位,却又具有崇尚隐逸、向往山水的审美观念,在创作上呈现出极具张力的超然优美与沉郁顿挫之两极。这样一位具有丰富内涵与易代典型特征的文人,学界居然对其缺乏有深度的综合研究。本文即意在弥补此一缺憾。一、陈基生平重要节点之考察陈基(13141370),字敬初,台州临海人。他一生在文学上最大的贡献便是参与了平江文坛的营造,他对平江文坛的作用则在于其浙东学派背景与朝廷为官经历,从而极大丰富了吴中文人的文学思想。更重要的是,陈基对于平江文坛的介入程度远非其他流寓文人所可比拟。他在小丹丘记中如此描述其所受吴中
4、染化:“予少以贫贱役四方,久居于吴,婚娶于吴,育子女于吴,衣帛食稻于吴,母殁葬于吴之壤,仆妾厮养皆吴人,尽室皆吴语,而予独操越音于其间。予所处,亦岂得已乎哉?羁旅四方,食饮311服御,与吴人异者或鲜矣。四方之人,遂皆以吴人目之,而予老且仕,不出吴境,吾自视,亦吴人而已乎!”尽管作者写作该文的目的是突出其天台(古称丹丘)人之身份,“恐人不知予非吴人”。但他还是以详实的笔法,记述了自身由内到外所受吴人影响的种种情状。至于说他何以要至平江谋食,则需了解其家庭及从学状况。关于陈基生平,记载最早者为其弟子尤义之陈基传,惜文字过长不便征引。明史陈基传又过于简略,漏掉不少史实。张昶吴中人物志则较为适中,其卷
5、十“流寓”记曰:陈基,字敬初,台之临海人。幼孤,与兄聚从游于金华黄文献公之门,遂依文献游京师,授经筵检讨。其徒有为御史者,以言责咨于基。基谓:“并后为致乱之本。”因草谏章,力陈其失。欲置基罪,遂引避南归至吴,教授诸生。属南北用兵,开行枢密府,基为都事,转江浙行中书省郎中。时张士诚为太尉,基参谋军府事。及士诚自王,基独谏止。已而超授内史,迁学士院学士,阶通奉大夫,覃恩二代。凡飞书走檄、碑铭传记,多出基制作。国朝平吴,从士诚入京,余多被诛,基独得全。预修元史,书成而还。基先寓吴,买宅天心里,葺所居名小丹丘。洪武三年,卒于常熟河阳寓所。为文清雅,所著有夷白斋稿若干卷。兄聚,字敬德,尤工文名家。该段文
6、字显然系由尤义之陈基传缩减而来,因而沿袭了尤作的诸多疏漏。其一,陈基名字曾被陈旅改过,对此曾有人做过详实考证,其结论为:“陈基幼名陈无逸,为其家人所取。登冠时,名字为陈秉彝字性初,为其朋友所取。陈基与陈旅同游京师之际,陈旅为之易名改字,为陈基字敬初。”其中所征引文献丰富可靠,可以成为定论。同时,陈基在不同时期还自号夷白道人、夷白居士、赤城山樵、韦羌山人等。其二是据有人考证,陈基游京师并非仅有一次而是三次。第一次是后至元元年(1335),随黄溍赴国子博士任而至京,但没有获得进取的机会。第二次是后至元五年(1339),与陈旅同行,由苏州出发并有陆德源作诗送行。本次他大约在大都待了三年左右时间,后因
7、黄溍离京与陈旅病逝而返家。第三次是至正八年(1348),因黄溍进京任翰林学士,陈基与王袆分别由东西两条不同路线而至京师。此次不仅有其师黄溍帮助,并得到监察御史斡勒海寿的强力荐举,故而终得以任经筵检讨一职。至于何以黄溍会如此青睐陈基而三次在朝廷为其谋求官职,应该与其对陈基人品才气的看重有关。早在杭州跟随黄溍问学时,陈基就能为黄溍代笔以作应酬文字。黄溍送陈生归天台诗说:“惟余贞居翁,共吃残年饭。识子座席间,短小甚精悍。结为文字交,忘年破崖岸。我方守一官,身贵事则贱。操觚待需求,矻矻穷夜旦。枯肠纵可搜,安取五千卷。强颜作俚语,对客常愧汗。况复不善书,辛苦愁脱腕。谁为助我者,幸子笔力健。”由此可知,陈
8、基得以从学黄溍,乃是通过贞居(张雨)的关系。黄溍在儒学提举任上,常为应酬文字所苦,而陈基则可捉刀代笔以减轻黄溍应酬之劳苦。在黄门弟子中,只有宋濂与陈基能够为其师代笔,陈基此时还只是 20 余岁的年轻学子,却得到黄溍如此的高度认可。在他心目中,陈基自然具有足够的才华与能力,故而愿意为其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以成全其人生追求。尽管陈基三次进京干谒均以失败告终,但却达到了广交师友与扩大影响的双重目的。在京师他先后结交了揭傒斯、揭汯、陈旅、危素、余阙、程文、周伯琦、康里巎巎、张翥、沙拉班、朵儿直班、斡勒彦文、贡师泰、吴师道等,这411左东岭 平江寓居体验与陈基的诗文观念邱居里、李黎:陈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9、 2009 年版,第 399 页。张昶撰、陈其弟校注:吴中人物志,古吴轩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31 页。于升方:陈基书法研究及创作启示,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年。谷春侠:陈基生平事迹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斡勒海寿,字允常,时任监察御史。此次陈基北上并未与王袆一起游徐州、山东一线,而是特意绕道洛阳拜会斡勒海寿,并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后来陈基在祭斡勒廉使文中回忆说:“某也辱知于公,又特殊于等夷耶?托交二十余年,契阔三千余里,始终疏数,如一朝夕。岂非生同年,学同业而道同师耶!”(邱居里、李黎:陈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290 页
10、)可知二人之交情确非泛泛。王颋点校:黄溍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39 页。些人均为台阁重量级作家,而且像周伯琦、康里巎巎等还是一流的书法家。由于受到此类师友的广泛影响,从而使其诗文、书法、见识、品格均大为提升。吴中友人卢昭有诗曰:“甬东陈生江海士,归来文采凤毛新。”陈基的自京城归来,的确令人有刮目相看的感觉。其三是陈基寓吴时间并非“引避南归至吴,教授诸生”,而是更早也更复杂。陈基梓轩记曰:“吴郡徐君孟达东野之南荣有树曰梓,因名其轩曰梓轩。昔孟达之先外舅陆君静远以儒起家,为徽州路学教授,东野乃其钓游之处也。是树也,余盖见其手植,俯仰二十余年,其拱把者,忽郁然数十尺矣。”该文属时为
11、“至正十一年(1351)冬十月”,本年陈基 38 岁。前推 20 年为至顺二年(1331),陈基18 岁,此刻他虽不一定有能力任陆家塾师,但显然已经与陆德源相识。而在后至元六年(1340)陈基北上至京师谋求前程时,陆德源曾有送陈敬初秀才之北上诗,其中有“江南八月鸿雁飞,故人挟册游京师”。如果从至顺二年到后至元六年,已近 10 年时间,称为“故人”倒也名副其实。进一步考察相关文献,陆德源家族实为陈基流寓平江最早也最久的落脚之地。顾瑛草堂雅集载其生平曰:“陆德源,字静远,吴郡人,甫里先生之后。好学博古,尊敬师友。虽赀赡力给,谦恭如出诸生之下。愤甫里之学不传,遂作甫里书院于城南,拨良田以给学徒。有司
12、闻其事,遂命其长是院,后升徽城教官。以疾终家,有杞菊轩,吴人称为杞菊先生。”陆家与浙东学人发生关联大约是从聘请柳贯为书院教授开始的。黄溍为陆德源所撰墓志铭曰:“创义塾,以田归之,遣重币迎儒先生为时所信重如陆君文圭、龚君璛、柳君贯者以为之师。”柳贯何时被聘为书院教授于史无征,但查其生平,仅有元统初年退居乡里之时或有可能。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记钱良佑诗卷曰:“至顺四年(元统元年)四月六日,侍御王公叔能(克敬),放船具酒肴以邀常博柳先生游西丘,盘桓金氏圆觉院,必待日入而归。余与遂昌郑明德实从,诗吾尝和之。”今查元诗选三集果有钱良佑至顺四年四月九日,同王叔能柳道传胡古愚游天平山次古愚韵,另尚有干文传、王克
13、敬、胡助等同名诗作,尽管没有柳贯的诗作,但他曾参与此次游历是毫无疑问的。另外,他还撰有新修平江路学记,属时亦为“四年癸酉秋九月”,文中有“厥既僝工,释菜于先圣,卒彻觞客,贯时与在宾席”。可证当时他确在平江。更为直接的证据是他所撰甫里书院记,该文系专门为陆德源所建书院而作,文章在表彰陆氏先祖陆龟蒙后说:“裔孙德原服膺儒业,窃尝有志于私淑之事。中岁出其余力,建学立师,教里中子弟,规制粗立。”文后属时为“元统二年(1334)岁阳甲戌春三月己丑”。自元统元年四月至二年三月,柳贯至少在平江待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虽然没有文献显示其被聘为书院教授,但他对书院之建立、陆德源之了解以及对吴中山水之熟悉,应该是有足
14、够时间的。而陆德源通过与柳贯的交流,对于婺中之学以及主要师徒成员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陈基与陆德源家族之关系是否通过柳贯而建立因文献匮乏而无法断定,但柳贯在平江的经历有助于陈基的寓居平江应该是可以成立的。以上史实均显示了陈基的寓居平江并非第三次北上京师归来之后,而是早在其 20 余岁时即已移居吴中。巧合的是,陆德源卒于“至元六年九月三日”,距他为陈基送行的八月仅有一月之隔。但陈基与陆家的关系并未因陆德源的病逝而结束,反倒更为密切。陆德源的子女情况是:“一子,颐孙,始八岁。长女仲瑞,赘徐元震。幼女周保,生甫三月。”正是陆颐和徐元震,成为陈基的新东家,还由此与无锡倪瓒发生了密切关联。511左东岭
15、平江寓居体验与陈基的诗文观念卢昭:次陈敬初送贡泰父海上回舟韵二首,顾瑛辑,杨镰等整理:草堂雅集,中华书局 2008 年版,第 182 页。邱居里、李黎:陈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19 页。杨镰等整理:草堂雅集,中华书局 2008 年版,第 664 页。杨镰等整理:草堂雅集,中华书局 2008 年版,第 663 页。黄溍:元故徽州路儒学教授陆君墓志铭,王颋点校:黄溍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993 页。李日华撰,郁震宏、李保阳点校:六研斋笔记,凤凰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23 页。魏崇武等点校:柳贯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617 页。魏崇武
16、等点校:柳贯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393-395 页。黄溍:元故徽州路儒学教授陆君墓志铭,王颋点校:黄溍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994 页。二、陈基寓居平江之人生体验陈基所坐馆的徐氏家族祖籍常熟,后徐元震一家移居平江,在常熟者有徐公懋,在无锡者有徐元度,后来徐元震又在松江笠泽建有居所。关于陆家与徐家的关系,陈基故徐君孟达圹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吴人徐君孟达,讳元震,世居常熟之虞山。考讳敬,故益阳知州。妣虞氏,封东海郡君。初,益阳府君之官于朝也,君以俊造游成均,为博士弟子员,警敏奇伟,最为府君所钟爱。故徽州路儒学教授甫里陆公德元时客京师,尝见而奇之。元统初,府君出知明之昌国州,需次里中,君以佳子弟出入府君左右,进止不凡。教授公见而喜曰:“此子真千里驹也,吾属意久矣。”遂赘以为婿。陆氏家素醇俭,教授公尤慎重,务以诗、书承家。君既赘,事教授公如事府君,先意承颜,委曲备至。且以时节省府君于昌国。寻遭郡君之丧,哀毁尽礼。居久之,教授公捐馆,君独以身任遗孤之责,保抱扶持,俾娶且有子,而陆氏之业,因赖以弗坠。人皆谓教授公有后,君之力也。徐孟达卒于至正十五年七月七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