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破局·守正·重塑:“内卷”困境下青年劳动观的培育理路_李苏.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6921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4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破局·守正·重塑:“内卷”困境下青年劳动观的培育理路_李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破局·守正·重塑:“内卷”困境下青年劳动观的培育理路_李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破局·守正·重塑:“内卷”困境下青年劳动观的培育理路_李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3 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Mar,2023第 2 期(总第 222 期总第 39 卷)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No2 No222 Vol39收稿日期:20221024基金项目:高校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安徽中小企业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SK2020ZD04)作者简介:李苏(1998),女,安徽六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发展;潘金刚(1975),男,安徽宿松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发展。破局守正重塑:“

2、内卷”困境下青年劳动观的培育理路李苏,潘金刚(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以往旧哲学劳动观不合理之处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现象的透视和历史规律的把握,肯定了劳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人类历史进步上的决定性作用。在“内卷”思潮的影响下,部分青年在激烈的非理性竞争中开始出现“反劳动”情绪,他们对劳动的本质和价值认识不到位,表现出崇尚个人主义、追求绝对自由、轻视体力劳动等劳动观偏差。青年正处于三观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外界声音干扰,需要从网络舆论、学校教育、社会公平三个层面入手,助力青年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卷

3、”;青年;劳动教育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8329(2023)02006405近些年,“内卷”越来越成为青年口中的高频词汇,不少青年常常用“卷不动了”来表达自嘲和无奈。在无意义内耗的控制下,有的青年沉溺在“半躺平”“半焦虑”的精神状态中,陷入“追梦”还是“逃避”的迷茫困惑中。还有的青年把“内卷”与“努力”混为一谈,自诩“看透人间百态”的精神境界,打着“反内卷”的旗号掩盖自己的惰性本质。如果不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对其劳动观进行积极引导,青年极有可能陷入内卷化危机,造成个人人生轨迹上的偏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深入实施人才强

4、国战略所作出的要求。1 劳动是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青年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成长成才的过程直接影响着中国梦的进程,加强青年劳动观教育刻不容缓。一、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人类劳动价值观的历史嬗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性地存在着。”2 劳动观念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书本上的知识,相反,劳动观是历史的、具体的,是劳动主体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劳动性质、劳动目的、劳动关系等方面的总的判断和把握,对劳动主体的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品格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当代

5、青年生活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如果不对其劳动观进行适时的引导,青年易陷入拜物教的“物欲”陷阱,简单地将物质利益的获得作为衡量劳动价值的唯一标准。就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强调,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劳动对人的作用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劳动最基础的作用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最高层次的目标是让个体在自由的创造性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一)劳动是个体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重要途径劳动将人从自然界中分离了出来。人和动物的区别是,动物只会按照它所属的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46DOI:10.16320/ki.sdqnzzxyxb.2023.02.009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32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

6、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种的尺度运用到内在对象上去。3 从劳动的起源上看,劳动满足了人发展的第一个条件 改造自然,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自然界提供了满足人吃喝住穿等必须的生活资料,个体需求的多样性要求人不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最明显的就是物质资料的交换。人类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试图创造一个让自己得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然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出现,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开始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恶劣的劳动环境、机械的重复工作、单薄的薪资报酬催生劳动内卷。劳动囿于最基础的支撑生存、满足物质财富积累的工具性作用中。以地主和工厂主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掌握着一定的土地、工厂等资本,而工人却“一无

7、所有”,劳动的本质出现了异化,劳动对工人而言逐渐成为“外在的东西”,劳动的异己性、剥削性、强制性完全暴露,不自在、不舒畅、不自由成为劳动者在从事劳动过程中最明显的感受。劳动者甚至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不能满足。在无限获取剩余资本利润的驱使下,资本家加倍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和掠夺,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疾病猖獗,资本家还将“魔爪”伸向别国,造成劳动者越劳动越贫穷的窘境。(二)劳动成为满足个体精神需求的重要手段“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4 不同于唯心主义将历史发展动力视为英雄人物、绝对精神等个人主义和不可

8、控力因素,唯物主义将关注点从“人间升到天国”,再回归到“现实的人”本身。指出因为有人的参与,劳动才能“活”起来,没有人的参与,知识、机器并不能创造任何价值,社会生产也不能正常运行。揭示人类追求的应当是“现实的快乐”而非“来世的幸福”。马克思将体面劳动的实现程度作为判断人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在谈及“人的本质”的构成要素时强调,人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关键环节,决定着人的意识、交往形式和其他需要的发展。5 当人的劳动具备自由自觉的性质,劳动者就拥有可以依据个性来选择工作的权利,个体在劳动过程中既得到了物质报酬,又得到了精神满足。他们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将会大大增长,劳动关系也会趋于

9、和谐。体面劳动能够极大程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予他们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为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幸福体验。就构成体面劳动的条件来说,安全的工作环境、灵活的工作内容、合理的薪资报酬、公平的晋升渠道、可靠的社会保障等都是帮助劳动者赢得体面的驱动力,有利于扬弃异化劳动,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就当前我国的发展水平来说,多数青年劳动者大致处于体面劳动阶段,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较高,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生存需要,更多的是在个性发展中追求美好生活。(三)劳动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离不开人类劳动。从劳动的本质来看,马

10、克思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6 可见,劳动是人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必要手段,劳动彰显了人的“类特性”。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揭示了劳动的社会规定性。通过劳动,人类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从简单的人与自然层面扩大为人与社会、人与人本身层面,促使自在意义的自然世界转化为自为意义的人类世界。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当个体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劳动就不再局限于个体基本物质需要的满足,劳动者开始思考自身价值和精神需求等相关问题。马克思将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非必要劳动时间,非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闲暇自由时间。自由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在不妨碍

11、他人追求幸福的前提下,追求个体合法的幸福。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获得不再是唯一的劳动标准,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更渴望有一个和谐、稳定、轻松的就业环境,有更多的自主空间去展现个性,用劳动去创造“美”的东西。同时,人的工作趋于多样化,不用被限制在某一特定的活动领域,创造性劳动的比重大幅上升,不断为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生产力。劳动演化为展现自我个性、发展自我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手段。二、内卷困境下青年劳动观误区及典型表现劳动不仅是满足生存的重要方式,而且是青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渠道,劳动的过程也是青年个体思想不断受到来自多方面影响的过程。最明显的表现在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上,

12、对劳动价值的正56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32确看法会直接影响其劳动态度,进而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价值的创造。(一)鼓吹“个人主义”价值观,否认人性中的“利他性”不同于“趋利避害”的人类天性,“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利益。青年当中不乏为“人性自私论”辩护的人,他们扛着“天性自私”的大旗,宣扬“个人主义价值观”,把人看成抽象、孤立的个体,全然看不见社会关系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诚然,人是利己的,利己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经济活动的展开。亚当斯密曾肯定人类的经济行为就是建立在人的自利本性基础上的,并直言在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共同作用下,人类只

13、有通过竞争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物质资料。马克思也说:“贪欲以及贪婪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开动的仅有的两个飞轮。”7 但同时,人的本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也是利他的。利他精神是一种朴素、真诚的处事智慧,是一种积极作为、勇于担当的道德涵养,是一种舍己奉公、诠释大德的精神境界,体现为对他人具有强烈的共情能力、对集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8 这就是说,人是“类存在物”,劳动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必要形式,只有在实现劳动解放的过程中将自己置

14、于共同体的范畴中,才会超越单向度的主体性,激发出主体间性的巨大能动作用,推进人类思想的更新和现代文明的进步。(二)缺乏规则意识,追求绝对自由规则意识是帮助青年创造美好生活的有力保障,是否拥有规则意识是判断青年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标准。9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 也就是说,人总是要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规则意识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本规则知识的掌握,这一层次与家庭的传统执行方式以及校园文化教育具有很大关联;第二层次,牢牢守住法律规范,不违法、不犯法,这是大部分青年可以达到的层次,也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最基本的要求;第三层次,规则意识不

15、再局限于守住法律底线,而是上升到道德习惯,规则意识成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这一层次有赖于青年个人的行动自觉,也是实现青年自由而全面发展需要突破的阶段性目标。某些青年片面地将规则理解为对个人自由的约束,不守规定、无视规则,在亚文化“享受当下、及时行乐、开心就好”等语境的干预下,产生“躺平”心理,在享受到短暂的安逸生活后,又会羡慕别人优越的生活条件,对自己的未来表示担忧,成为“45 度青年”。还有的青年受不了“捷径”的诱惑,养成了投机取巧的坏习惯,做事越来越浮躁。事实上,规则和自由二者不存在对立,相反,自由是相对的、是在规则范围之内的,没有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一种虚幻的自由,最终只会造成个人无底线的放纵

16、和群体共识的破坏。(三)偏信宿命论,轻视体力劳动宿命论与传统文化中的天命观念有相似之处,在象征理性与科学的主流文化影响下,逐渐退出神坛。在社会转型时代,又以复兴之势冲击青年的价值取向。“云算命”“云占卜”“星座论”等新型迷信样式受到“内卷青年”的追捧,不少人打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逐渐深陷其中。宿命论者忽视人的差异性,抹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只借用世俗意义上的个别成功案例为命理信仰辩护。作为受到一定教育、正处于人生黄金时期的有志之士,青年本应该是敢于挑战、乐于思考、勤于提高的追梦者,怎么会有人轻易掉入“宿命论”的陷阱呢?究其根本,一方面,“反劳动”现象和各类鼓吹“读书无用论”“人均本科”“人均研究生”的言论依旧存在。最明显的是网上流传的各种扎心言论:别人三代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你奋斗的终点不如别人的起点。另一方面,“网红文化”兴起,一些网红穿着光鲜、收入丰厚,加上青年对现实生活的经验不足,容易萌生“一夜成名”的念头,助长了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不良社会风气。事实上,宿命论是意志力薄弱的人试图逃避生活的借口,是对劳动价值的矮化。有些青年只看到别人登上山顶后的“一览众山小”,殊不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