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黄河非遗高质量发展中的保护传承弘扬研究_杨静静.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70969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黄河非遗高质量发展中的保护传承弘扬研究_杨静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南黄河非遗高质量发展中的保护传承弘扬研究_杨静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南黄河非遗高质量发展中的保护传承弘扬研究_杨静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7 卷第 2 期2023 年 4 月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Henan College of Finance TaxationVol.37No.2Apr.2023 收稿日期 2023 02 10 基金项目 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2022XWH235);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SKL 2022 1995);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2022B02);河南中医药大学科研苗圃工程项目(MP2022 24)作者简介 杨静静(1990),女,河南洛阳人,河南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河南黄河非遗高质

2、量发展中的保护传承弘扬研究杨静静(河南中医药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摘要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黄河沿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分布范围广、涵盖非遗门类全的特点。为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非遗,河南省开展了丰富内容形态、创新文化业态和融合产业生态的保护实践,但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非遗的过程中仍存在系统性保护不完善、数字化建设不健全和创新性路径较单一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河南黄河非遗高质量发展应深挖内涵、讲好黄河非遗文化故事,拓展外延、创新黄河非遗产业模式,数字赋能、共享黄河非遗发展成果,重塑品牌、提升黄河非遗文

3、化影响力。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5793(2023)02 0088 0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的必然要求。2019 年 9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河南段并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指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作出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大部署2,明确了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的方向。2021

4、 年 10 月 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3。河南位于黄河流域中心地带,伴河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文脉传承,对河南省社会、经济和文化高质量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河南黄河非遗分布及种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全长 5 464km,流经我国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等 9 省区,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凝聚了璀璨珍稀的文化遗产。截至 2021 年,沿黄九省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 1 042 项,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当代黄河干道在河南全长 711km,流经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 8 个市、28 个县(市、区)4。河南省保留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遗125 项,占沿黄九省区国家级非遗总数的12%,涵盖 10 个非遗门类,主要有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阳牡丹花会、河图洛书传说、老子传说、玄奘传说、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黄河号子、河南坠子、河洛大鼓、开封盘鼓、豫剧、少林功夫、太极拳、苌家拳、唐三彩烧制技艺、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平乐郭氏正骨等;建设有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开封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等5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及说唱文化(宝丰)生

6、态保护试验区、河洛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些古老的非遗传递了黄河文化的88新声,让民族记忆焕发时代光彩,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文化动力。二、河南黄河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实践(一)内容形态保护传承弘扬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的核心在于传承人与传承内容。通过传承人的演绎可以连接历史与现实,传递非遗新时代价值;通过传承内容的展示可以形象诠释中华文化精神特质,增强民族自信心。河南是黄河文化建设的核心区域,非遗资源极其丰富,非遗传承人数量众多,非遗项目也极具代表性。为守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河南省从黄河非遗资源挖掘、非遗传承内容展示、非遗展示空间建设、非

7、遗传承人培育以及非遗文创产品打造等方面入手,开展了以非遗内容保护传承弘扬为主的实践。首先,认真履行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秘书处职能,重点开展黄河流域非遗记录工程,一方面统计和梳理黄河流域非遗,持续完善黄河非遗名录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对黄河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培训,尤其是高龄传承人项目的数字化记录和接续传承人筛选培养。其次,加紧建设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为黄河沿线省市提供非遗产品、节目等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推动黄河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的多样化、系统化保护。最后,开展黄河非遗传承项目的创新活动,激发传承人的传承动力与创造力,如组织黄河流域非遗传承人与非遗保护工作人员交流学习活动,发起

8、“非遗点亮计划”,举办“黄河非遗 点亮老家河南”竞赛等。(二)文化业态创新发展实践保护传承弘扬黄河非遗,既需要有丰富多彩的非遗内容和赓续不断的传承人做基础支撑,又需要大力创新黄河非遗文化业态,培育非遗传播新动能、打造非遗发展新优势,进而助推文化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5。河南省顺应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不断培育壮大黄河非遗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创新非遗文化发展理念,发挥科技力量支撑作用,助推河南文旅高质量发展。比如,近年通过举办“线上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

9、“河洛非遗影像展”等活动,从空间上打破了黄河非遗传播的局限性,拉开了河南黄河非遗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序幕。同时,联合腾讯文旅搭建了首个数字礼物平台,即“老家河南 黄河之礼”非遗数字馆小程序,将包含河南黄河流域 1 市 8 县(开封、禹州、孟津、新郑、巩义、汝州、宝丰、渑池、温县)的非遗资源搬上云端,为消费者提供了移动数字化非遗互动体验6。此外,2022 年在摩点平台推出剪纸非遗数字藏品,此项数字藏品结合 3D 打印技术,以崭新的表现形式将传统非遗技艺与产品进行了展现,拓宽了黄河非遗产品的消费群体。(三)产业生态融合共生实践作为黄河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核心区域,河南依托丰富的黄河非遗资源,建设产业融合

10、的非遗文化生态体系6,完善非遗产业链整合形成生态闭环,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7,打造河南黄河非遗融合共生新生态。为此,河南省将独特的黄河非遗资源与旅游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结合,形成新的非遗产业生态圈。一是推动黄河非遗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乡村振兴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合,确定“一核三极、一廊九带”黄河文化国家公园重点建设区空间布局,在洛阳栾川县、焦作温县、新乡辉县和长垣市等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打造河洛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和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区。二是开启“非遗+N”的产业融合模式。例如,非遗与旅游业融合,从而提升旅游的文化性,更好地满足当前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非遗与

11、文创产业融合,实现非遗传统产品的创新性表达,为非遗传承人创造更高经济收益;非遗与演艺融合,生动展现河南深厚的文化内涵,助力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展现。三、河南黄河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存在的问题(一)河南黄河非遗系统性保护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与其产生环境、发展空间和保护方式密切相关,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作。河南黄河非遗保护工作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保护主体角度看,当前黄河非遗保护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依托其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工作的开展通常是自上向下的,导致跨区域、跨部门联动较少。但黄河非遗在漫长的形成与传播中呈现出区域文化交融特点,需要加强各文化区域及各主管部门的协同

12、联动。从传承主体角度看,黄河非遗具有“活态化”特点,传承人对其保护传98承弘扬有较大影响,尤其是非遗资源最为集中的县市级区域,传承人的传承活动缺乏资金支持,部分非遗项目在传承过程中因经济效益差而难以满足传承人的生活需求,传承人传承意愿低,而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项目往往因县市级传承传播渠道有限,出现断代和失传的情况,需要建立更系统化的包含资金支持、政策保护和宣传推广的非遗传承人保护体系。从保护客体角度看,黄河非遗项目作为保护客体,目前所进行的工作主要是针对黄河非遗项目本身记录性的抢救保护,对黄河非遗文化空间的保护工作开展相对较少,存在黄河非遗文化生态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协调、历史与时代价值内涵挖掘

13、不充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开展系统化研究与内涵阐释。(二)河南黄河非遗数字化建设不健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普查与整理,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和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和保护制度。但从整体来看,河南省黄河非遗资源较为分散,尚未进行有系统的图片、影像、非遗代表作品数字化整理,非遗数字化开发利用形式亦有待进一步拓展8。一方面,河南黄河非遗中民间文学、传统音乐和传统技艺等非遗种类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发掘、建模、修复等工作开展较晚,以黄河非遗数据库为例,此线上数据库收录了黄河流域九省区非遗,但河南部分地区黄河非遗数据采集因受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影响,存在数字化信息

14、采集不规范、不完善、影音质量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当前黄河非遗的数字化开发程度较低、形式较少,非遗数字化展示基本以影音展示为主,导致黄河非遗展示过程中观众参与感不强、体验感不高,不利于观众了解黄河非遗文化,影响黄河非遗传承的群众基础,制约黄河非遗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完善河南省黄河非遗数字资源,构建高质量非遗数字资源库,提升数字化开发水平,拓展数字化展示形式。(三)河南黄河非遗创新性路径较单一黄河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活态化”展现。但对于黄河非遗创新发展路径,仍存在发展理念创新不足、内容展示缺乏新意和表达形式还有待进一步创新等问题。一是

15、理念创新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具有公共文化属性的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市场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但目前黄河非遗的传承、发展与开发对政府“输血”型的补贴政策依赖性较强,非遗传承人的自主创新理念欠缺,市场主体力量参与非遗开发较少,尚未形成多元化的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主体,需要创新发展理念,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向市场化的自我“造血”转变。二是内容创新方面。当前河南省黄河非遗的文化表达多是基于非遗文化原态的记录与展现,虽然大部分能够完整呈现非遗项目历史、技艺和事实,但对于非遗项目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缺乏时代性文化内涵的内容表达,在非遗内容展现上存在叙事效果和内涵展

16、现之间的矛盾。三是形式创新方面。近年来文化展示形式不断创新,河南卫视唐宫夜宴 天地之中 等节目系列频繁出圈,但对于黄河非遗的表达形式主要依赖非遗传承人的表演与作品展示。同时,大部分传承人在非遗项目传承过程中往往受思想创新性和艺术创造力的限制,在非遗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上缺乏探索,使得非遗项目难以满足当代需求、融入当代生活,无法登上主流舞台。四、促进河南黄河非遗高质量发展建议(一)深挖内涵,讲好黄河非遗文化故事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9。黄河非遗是活态化、具象化的黄河文化展示,讲好“黄河故事”不仅需要对当前项目的技艺、文字和习俗等进行保护传承弘扬,更需要从价值内涵方面进行深入挖掘。黄河非遗文化内涵挖掘,要借鉴“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黄河非遗文化作品质量,将黄河非遗的当代精神价值融入作品之中,对黄河非遗当代文化内涵进行创新性阐述;要持续推进黄河非遗文博场馆建设,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区,创造性实践中国现代生态文明价值观;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黄河非遗文化活动,大力弘扬黄河非遗文化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