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学科逻辑具有学科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的双重意蕴。既为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学科结构支撑,又为教师用“教材教”及学生检视、调节自我认知活动提供依据。研究认为,从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独特视角和核心内容,可以梳理出结构紧密、层级化的地理学科逻辑“谱系”。“主题教学”是高中地理学科逻辑教学转化的有效方式,其实施关键环节包括:“层级化”重构主题教学目标、“结构化”梳理主题教学内容、“情境化”建构主题教学过程。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基本结构;学科逻辑;主题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228(2023)04-0069-07DOI:10.16826/ki.1009-72
2、28.2023.04.013引用格式:孙美娜,王向东.地理学科逻辑的谱系梳理及主题教学转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4):69.地理学科逻辑的谱系梳理及主题教学转化孙美娜,王向东2023 年 7 月第 24 卷第 4 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Elementary Education Edition)Jul.2023Vol.24No.4收稿日期:2023-03-17作者简介:孙美娜,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王向东,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3、。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重点课题“以核心素养整体培育为本促进中学课堂 减负增效 的理论与实践研究”(ZD22105);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学科逻辑的深度教学转化研究”(G211851)。学科教学是学科知识内容、思想方法体系的教育学转化和表达。地理学科逻辑是内隐在学科知识中的“认识知识的形式”,经过抽提才能“外显”,可视为组织高中地理教学的一条“暗线”。有助于高中地理教学从基于教师个人主观经验向基于客观地理学科思想方法转向,以稳定、充分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因此,梳理教学时可遵循的地理学科逻辑并结合案例分析如何指导高中教学,
4、具有重要意义。一、地理学科逻辑的教学意涵“逻辑”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只要思维在时间中进行,就会有一定的程序、方法蕴含其中,它也是使推理正确的一种“工具”。故“学科逻辑是通过学科知识结构体现的、能够反映学科思想和方法的一种思维规律”1。地理学科逻辑则是充分考量地理学科性质和功能定位的学科性表达,既是地理学家认识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路径”,也是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组织的重要线索。可见,学科逻辑有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思维方式方法的双重意蕴2,对于学科、教师和学生等教学核心构成要素功能的发挥和协同,具有系统性的、丰富的教学指导价值。(一)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学科结构支撑布鲁纳指出:“使学生理解所学学
5、科的基本结构才是在其以后一生的思考中有价值的”3。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实质结构、句法结构及组织结构。其中,实质结构是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是学科的知识结构;句法结构是一门学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论、方法论,表征了学科特有的认知规律;组织结构则是一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方式和这门学科的探究界限,明确了学科属性及逻辑关系。学科基本结构与学科逻辑关系十分紧密。可见,学科基本结构能够为学生整体把握地理学科逻辑提供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等层面的透镜和视角。而学科逻辑则能帮助学生形成对学科基本结构中实质结构、句法结构及组织结构具体内涵表现、相互关系的整体理解。某种程度上,学科素养的形成就是将学科基
6、本结构沉淀69为学科修养,转化为学科能力,升华为学科情感,进而内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及必备品格4。因此,基于地理学科逻辑组织教学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学科基本结构的支撑。(二)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学科理论依据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从“教教材”转变成“用教材教”,使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资源。“用教材教”的重要表现和操作路向是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因此,在“主题”和“大概念”的支撑下对高中地理新教材各个模块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是时下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学
7、科逻辑所具有的学科知识结构意蕴可以为教师分析、处理教材提供更上位的理论支撑,使教师在学科知识体系的高站位来审视中学地理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编排,把握教材章节内容背后的学科内容逻辑脉络。从而,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学科性,克服对高中地理各模块教学内容的零散认识,并能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水平,举重若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或延伸,实现学科教学内容“量”的精炼和“质”的精选,促进“用教材教”真正实现。(三)促使学生由“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利用学科逻辑指导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把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促进学科知识结构化,又能帮助学生用地理的方式去感知、分析、思维和想象,形成地理学科独特的
8、思维视角和思想方法。在知识与思维的双向碰撞中,提高学科认知水平。这种对学科的深度认知,超越了先验性学科认识结果的简单继承和累积,而更体现为对学科认识、探索过程的切身“经验”,并能在多样化的复杂情境中迁移调用。从而由“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框架的核心及本质,在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中,对其它关键能力的发展具有引领和触发作用”5。基于学科逻辑组织教学通过有逻辑的“教”启发学生有逻辑的“学”,并促使学生根据学科逻辑有意识地检视自身的学科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调节和监控,进一步提高元认知水平。二、高中地理学科逻辑“谱系”梳理如前所述,学科基本结构为
9、认识学科逻辑提供了抓手和透镜。因此,可以从地理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独特视角和核心内容,梳理出结构紧密的、层级化的地理学科逻辑“谱系”。(一)基于地理学基本研究问题的学科逻辑从学科的组织结构来看,基本问题明确了学科探究的界限。地理学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对于地球表层,不同的学科关注不同的研究问题,而地理学所关注的是人类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这可以视为对“研究作为人类住所的地球的科学”这一地理学古典定义的呼应和简明阐释。据此,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提出“六大问题”,描述了地理学家认识地球表层事物和现象的基本“路径”。以“它在哪里?”为逻辑起点,依次推理、分析和归纳“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征
10、?”“它为什么在哪里?”“它何时出现和发展变化?”,以及“它带来什么影响?怎么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也有学者从地理学特有要素、空间与时间相互融合的视角重新审视上述“六大问题”,将地理学特有研究问题概括为“地理格局、地理过程及其驱动机制”。通过对某一地理位置中填充的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分析来把握“地理格局”,包括“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是指“组成空间的各要素在区域之间的配合与组织”6,其内在本质是空间秩序,它是由空间位置、空间要素和空间大小间因相互密切的有机关系而形成的某种秩序,且“空间结构”决定“空间功能”。可见,对“地理格局”这一问题的研究即是对“它在哪
11、里?它是什么样的?它为什么在哪里?”这三大基本问题的统一性思考。同时,通过对“空间功能”的认识与实现反映了对“它带来什么影响?怎么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这一机理问题的深入分析,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通过认识“空间功能”的多种类型及其主导功能,把握“地理格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合理、有序地组织和布局区域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从空间功能“失衡”或“协调”的视角来预测、分析区域发展中产生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明确开70发利用方式和开发方向,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基于学科研究基本问题的地理学科逻辑既可以帮助建立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结构,也与学生地理学习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
12、象渐进的认知过程相适切,是可用于指导中学地理教学的上位基本学科逻辑。(二)基于“区域空间”视角的学科逻辑地理学使得从地方到全球尺度研究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因此,“从空间看一切”是地理学科的根本思想方法及独特的学科视角。用“区域”对复杂的地球表层加以认识,可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样性井然有序”7。因此,“区域”是对地理学科作出概括的方式,即地理学科的句法结构。区域既是认识的对象,具有客观实体的意义,也是认识的方式,具有主观认识的意蕴。作为认识对象来说,包括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等基本属性知识内容;作为认识的方式,则要求在划区的基础上,对地
13、理学研究基本问题进行综合、比较、评价、预测和决策。基于此,可进一步抽提出“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空间联系区域发展/区域决策”这一学科逻辑。该线索以“区域位置”为逻辑起点,主要包括区域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及政治地理位置等。确定“区域在哪里”之后,就可以综合分析在该区域空间内填充的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组合及分布规律,并归纳、概括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比较、明确区域空间差异,而这种差异具体包括从区域位置到区域特征的系统性差异。基于区域差异,一方面可综合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环境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区域不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需要认识到区域差异作为根本原因,会促
14、进不同区域空间优势互补,推动物质、能量、信息、人员等在区域空间之间流动,即空间联系,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等。而为了实现物质、能量、信息、人员等在空间内的优化配置,人类往往需要对区内要素联系和区际联系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若为正向干预,能够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则使诱发区域内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甚至扩展到区域外,发展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这一逻辑路径从学科独特的区域思想及空间视角出发,上位涵盖了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下位涉及了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可以为一线教师对高中地理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统整和重组提供支撑。(三)基于“人地关系”研究核心的学科逻辑人地关系是
15、“地”与“人”在一定的区域中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与信息交流形成的相互联系、作用的人地关系动态系统。其作用机理、动力机制、产生的影响涉及各种地理要素,因此呈现出综合性的基本属性8,又因功能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在不同区域的表现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区域性9。因此,人地关系既具有区域性又具有综合性,能充分体现地理学基本特性。从而,研究人地关系成为地理学的基本命题。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内容,自然地理研究应将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基础和资源基础,以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区域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为切入点,分析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作用下所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对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影响甚至制约;
16、人文地理研究则是通过分析人类如何利用地理空间来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以各种人类活动的空间规律为切入点,侧重研究人类如何对待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如何认识地理环境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进而实现区域人地关系的协调。如同地理学家所指出的,“地理考察,包括关于人类的地理考察针对着各个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在它们那里生活?他们的活动怎样?他们的生活是怎样安排的?他们是怎样改造这个地区的?”10164因此,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来把握地理学科逻辑,是通过认识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和经济生产、聚落等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究人地交互作用的区域分异特征、系统性与可调控性11,最终的目的在于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路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因此,基于“人地关系”研究核心梳理学科逻辑,有助于帮助师生认识到地理学在宏观范围上能为全71图 1基于学科研究基本问题、独特视角和核心内容的地理学科逻辑“谱系”研究作为人类住所的地球的科学对地球表层的基本研究问题人地关系协同模式人地关系整体效应人地关系分异格局人地系统藕合机理人地关系研究核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