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咳嗽停止时间及胸痛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 5)。见表2。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x-s),d,n=3 9组别温恢复时间时间咳嗽停止时间胸痛消失时间对照组4.1 90.7 66.1 90.7 64.1 90.4 6观察组3.5 10.3 85.5 10.3 83.2 30.3 8t值4.3 1 94.7 9 26.0 2 4P值0.0 0 00.0 0 00.0 0 02.4 两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率组间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患儿发生皮疹、白细胞减少、哮喘各1例,药物不良反应率7.6 9%;对照组患儿发生皮疹
2、、间质性肾炎、哮喘各1例,药物不良反应率7.6 9%。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3 讨 论大叶性肺炎患儿的感染病原体谱系在不断变化,以往的病原体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近年来,支原体感染呈上升趋势,临床抗生素治疗方案也应随时调整,以提高治疗疗效5。由于病原体的确认时间耗时长,临床对于大叶性肺炎患儿确诊后均先予以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状况。临床数据显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对象多为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儿童、有基础疾病人群6。因此,对于大叶性肺炎患儿来说,其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纤毛运动功能弱,较易发生气道堵塞,堵塞在气道的炎性分泌物更利于肺炎支原体繁殖生存,加重病情,严重者可
3、导致胸腔积液、肺不张等7。因此,采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快速改善患儿炎症状态,对大叶性肺炎患儿尤其重要8。头孢地嗪钠属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该药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大叶性肺炎患儿较为常见的感染病原菌疗效确切,是临床治疗大叶性肺炎的常规用药9。而肺炎支原体对头孢菌素、青霉素类等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并不敏感,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1 0。红霉素为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均为与病原体中核糖体5 0 S亚基结合而阻断转肽酶,干扰核糖核酸位移而抑制病原体蛋白质的合成而杀灭病原体。青霉素属-内酰胺酶类的抗生素,具有更为广泛的抗菌谱,但其应用多年,在部分地区产生一定的耐药菌
4、1 1。本文结果显示,头孢地嗪联合红霉素及对症治疗方案治疗大叶性肺炎患儿在临床症状改善、炎症状态改善方面优于头孢地嗪联合青霉素抗生素方案,综合提升患儿临床治疗效率,且并未增加患儿药物不良反应,说明其是更适合用于大叶性肺炎患儿的治疗方案。参考文献1 李飞.头孢地嗪与红霉素治疗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 0 1 9,7(1 3):1 8 8,1 9 0.2 时春明.大叶性肺炎患儿诱导痰液中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变化 及 其 意 义 J.解 放 军 预 防 医 学 杂 志,2 0 1 8,3 6(1 1):1 4 3 5-1 4 3 7.3 曹可,常桂芬,高曼,等
5、.儿童大叶性肺炎严重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保健,2 0 1 8,3 3(3):5 9 2-5 9 4.4 李昌崇,尚云晓,沈叙庄,等.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 0 1 3修订)(下)J.中华儿科杂志,2 0 1 3,5 1(1 1):8 5 6-8 6 2.5 刘芳,焦蓉,叶明阳,等.匹多莫德联合阿奇霉素对大叶性肺炎患儿全身炎 症反应及免 疫 功 能 的 影 响 J.中 国 妇 幼 保 健,2 0 2 1,3 6(2):3 4 7-3 5 0.6 杨阳.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阿奇霉素对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清C R P、E S R水平变化及康复进程的影响J.临床研究,2 0 1
6、 8,2 6(4):6 5-6 7.7 张松林,靳秀红,沈照波,等.大叶性肺炎患儿外周血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肺泡灌洗液R AN T E S检测及其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 0 1 8,1 0(4):3 3 6-3 3 9.8 许银辉.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糖尿病天地,2 0 2 0,1 7(1 0):8 4.9 鲁倩倩.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研究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 0 2 0,(1 2):8 6.1 0 张世坤,赵轲.血清炎症相关因子检测在小儿大叶性肺炎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 0 1 9,2 4(5):8 3 5-8
7、 3 8.1 1 蒋平,祁海啸.红霉素与阿奇霉素用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的治疗对患儿全身炎症反应和肺功能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 0 1 9,1 6(6):1 7 0-1 7 2.(收稿日期:2 0 2 2-0 4-1 4)通信作者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刘学武1 陈智明2 雷海峰3(1.合阳县中医医院外一科,陕西 渭南7 1 5 3 9 9;2.延安市安塞区人民医院普外科,陕西 延安7 1 7 4 0 0;3.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普外科,陕西 铜川7 2 7 0 0 0)摘 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内外胆
8、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1 1 0例,依据手术方式差异分为腔镜组和开腹组,各5 5例。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开腹组接受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相比开腹组,腔镜组虽然手术操作耗时更长,但该组术中出血量更少、切口小、禁食时间短,且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更短(P0.0 5);在术后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上,腔镜组术后2 4hVA S评分和发症总发生率更低,上述指标组间对比差异均有意义(P0.0 5)。结论 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
9、石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不仅能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发生,同时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在符合适应症的患者中值得推广。关键词 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肝内外胆管结石;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 6 5 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0 0 0-7 4 4 X(2 0 2 3)0 6-0 8 9 2-0 3298G u i z h o u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2 0 2 3,V o l.4 7,N o.6 随着近期人们生活作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多,其中以胆结石较为常见。尤其是肝内胆管结石的难度系数较高,同时多合并肝外
10、胆管结石1。目前手术仍是治疗这类疾病的主要措施。自微创理念融入临床后,加上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腹腔镜技术已成为临床医者重点关注的项目,在“可视化”基础上完成精细操作,逐渐成为标准化术式2。有学者提出将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与L C的联合应用可以在保障结石清除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因此,本文旨探讨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 0 2 0年4月至2 0 2 2年4月收治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1 1 0例,依据手术方式差异分为腔镜组和开腹组,各5 5例。腔镜组中男2 8例、女2 7例,年龄3 56 8岁、平
11、均年龄(4 4.0 53.7 2)岁,结石直径63 0mm、平均结石 直径(1 9.5 43.0 2)mm;C h i l d-P u g h分级:A级3 0例,B级2 5例;开腹组中男2 9例、女2 6例,年龄3 17 0岁、平均年龄(4 4.1 23.8 2)岁,结石直径62 9mm、平均结石直径(1 9.5 23.0 6)mm,C h i l d-P u g h分级:A级3 1例,B级2 4例。纳入标准:均符合肝内外胆管结石诊断标准3;病变经保守治疗无效者;符合手术治疗指征;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脏或肾脏病变;严重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肝胆管弥漫性结石;临床资料
12、不完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1.2 方法 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嘱患者取仰卧位,向左侧倾斜,头高脚低,体位完成后行气管插管全麻,分别在患者肚脐下2指做长弧形切口用于建立气腹,长度约1c m,置入1 0mm T r o c a r,另外分别于剑突下、右上腹、左上腹各建一孔(左上腹同时建立两孔),依次放置1 0mm T r o c a r、5mm T r o c a r、1 2 mm T r o c a r、5 mmT r o c a r。逐层进镜探查确认腹腔脏器的状况,明确手术病灶部位,发现胆囊结石后予以切除,并在腔镜下离断肝脏韧带,逐
13、层解剖一二肝门,找到胆总管和肝左静脉,并标记好肝脏切除线,用超声刀将肝实质切开,由浅入深,用可吸收夹对肝创面血管进行夹闭,暴露左肝管,游离并夹闭肝左静脉及其分支,将胆总管切开后在胆道镜下完成取石,必要时从左肝管断端进入探查取石,确认结石完全取净无残留后,保持胆总管畅通,缝合肝断面胆管并放置T管,经T管注水确认T管固定良好且缝合严密,充分止血,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和抗感染治疗。开腹组:在开腹下行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手术体位及麻醉方式同腔镜组,于右侧肋缘下做一切口,沿左侧肋缘延伸,进腹后常规切除左肝外叶和胆囊后,探查胆总管无异常后放置T管和腹腔引流管,逐层缝合,
14、其他手术步骤同腔镜组。1.3 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各指标,包括术前禁食时间、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包括生命体征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 S,分值范围在01 0分,分值越高表示痛感越强4)以及住院天数;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直至出院结束。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2 2.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 5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2.1 两组患者各手术指标相比 相比开腹组,腔镜组虽然手术操作耗时更长,但该组术中出血量更少、切口小、禁食时间短,
15、且术后恢复时间更短(P0.0 5);在术后疼痛评分上,腔镜组术后2 4hVA S评分更低,上述指标组间对比差异均有意义(P0.0 5)。见表1。表1 两组各手术指标相比(n=5 5)组别术中术中出血量/(m l)手术操作耗时/(m i n)禁食时间/(d)切口长度/(c m)术后腹腔引流管时间/(d)肠鸣音恢复时间/(h)肛门排气时间/(h)下床活动时间/(d)住院天数/(d)术后2 4 h V A S评分/(分)开腹组2 1 7.3 6 1 9.1 11 2 0.0 1 1 8.5 6 1.5 1 0.3 5 1 1.6 1 1.0 2 5.6 4 1.3 1 1 5.0 1 2.4 7 2
16、 0.6 4 4.3 1 3.1 2 1.4 0 1 1.6 6 3.4 15.1 2 1.4 0腔镜组1 6 7.9 1 1 8.2 51 5 8.7 9 1 9.6 4 2.6 7 0.6 2 3.0 5 0.5 1 5.7 5 1.2 8 1 9.5 3 2.5 5 2 6.7 5 4.2 8 2.2 1 1.1 2 7.5 8 2.0 1 3.2 1 1.8 2t8.3 6 96.4 1 85.2 1 63 3.5 6 90.2 5 45.3 8 08.1 0 46.7 8 24.6 1 06.7 8 2P0.0 0 10.0 0 10.0 0 10.0 0 10.3 0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1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腔镜组发生胆漏、结石残留、急性胰腺炎各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3.6 4%;开腹组发生胆漏、术后胆管炎各3例,腹腔感染2例,急性胰腺炎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1 6.3 6%。腔镜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腹组(2=4.9 8 1,P0.0 5)。3 讨 论近年来,肝切除术由传统的开腹操作转变为微创治疗,不仅安全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