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 5 月 18、19 日,由上海音乐学院、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出品的民族歌剧 康定情歌 在杭州临平大剧院精彩亮相。该剧由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担任艺术总监、总策划,学院作曲指挥系主任周湘林、附属中学校长丁缨担任作曲,国家一级编剧李亭担任导演、编剧,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参与演出。该剧同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 2022-2023 年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国家艺术基金 2022 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教育部“2023 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2021 年度第一期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上海“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
2、项目。原创民族歌剧 康定情歌 以同名传统民歌为创作灵感,聚焦平凡英雄的故事,讴歌“两路”精神,全剧紧扣一个“情”字,包含搭载奋斗理想的爱情、革命时代隐秘的亲情和坚不可摧的战友情,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对建设祖国的热情、汉藏民族团结的真情、军民一家亲的鱼水之情和对逝去生命的追忆之情。该剧音乐以传统民间音乐为素材,融入中西合璧的作曲技法,以一唱到底的“全唱型”正歌剧风格,探寻新时代民族歌剧发展方向,彰显了当代中国歌剧音乐形象的美学品格。一、传统民歌IP讲述时代动人故事位于拉萨河畔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上写道:“建国之初,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增进民族团结,建设西南边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
3、藏、青藏公路。”在素有“人类生命禁区”之称的“世界屋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为开启共和国建设新篇章,根据“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战略决策,由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当地人民群众组成的筑路队伍,在极度艰险和艰苦的条件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舍生忘死,挑战极限。1954 年,经过 11 万筑路军民历时 4 年的鏖战,翻越 14 座雪山,总长 4360公里的川藏公路(时称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创造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同时也铸造了一不怕溜溜的情歌致敬天路英雄观原创歌剧康定情歌有感陈洁055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
4、“两路”精神。民族歌剧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势描摹中华大地上发生的壮阔历史。有感于这段真实的历史,编剧李亭采用非虚构情节和充满诗化韵脚的剧诗体进行文本创作,剧中的老红军次旺、道班班长洪忠义等都来自多次赴藏采风调研的真实人物原型。总策划廖昌永曾在创作座谈会上谈到,前辈在三线建设中的贡献引发他青年时期对川藏题材的向往,后来又萌发以耳熟能详的 康定情歌 作为重要基础进行音乐创作的灵感。康定情歌 源自四川康定地区的民歌小调“溜溜调”,由吴文季采编,江定仙编配,伍正谦于 1947 年首次演唱,喻宜萱于 1948 年灌录了唱片并发行,至今已传唱70 多年。它曾在维也纳世界青年狂
5、欢节上获得银质奖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首民歌之一,并在 2005 年随我国发射的“神六”飞船唱响太空。这是一首积淀着深厚民族情感的情歌,也是一首反映汉藏文化交融的民歌,具有曲调优美动听、情感朴素无华的特点。歌剧康定情歌正是基于同名传统民歌 IP 打造,展现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段汉藏文化交融的动人往事。歌剧 康定情歌 共分为两幕,讲述了大学毕业生尚镛怀揣少年时的理想来到雪域高原,与心爱的藏族姑娘嘎玛共同参与川藏公路的勘测与修建,在高山哨卡与作为“点灯人”的藏族老人次东方艺术东方鉴评056旺、身负重伤而退伍成为道班班长的洪忠义之间发生的激荡人心的故事。剧中的戏剧冲突主要
6、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守护神山与开山修路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青梅竹马与校园同窗之间的情感抉择,三是客观存在的艰难险阻与建设者们无所畏惧的奉献精神的对决。在第一幕中,部分藏民对修建公路的阻拦与反对,把正在勘测公路的“外乡人”尚镛打晕在地。嘎玛在雪地里救起尚镛,昔日同窗相逢,二人互诉衷肠。藏族青年洛丹(次旺养子)也爱慕着儿时同伴嘎玛,将尚镛视为“情敌”。第二幕,不安宁的雪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牺牲,嘎玛父母不幸遇难,次旺又遭土匪埋伏受伤,临终前拿出一封家信,表明自己是隐姓埋名的共产党员,也是尚镛的亲生父亲。尚镛决心沿着父辈的信仰之路继续前行,善良的嘎玛又在抢险途中遭遇雪崩离开人世。最终,尚镛与洛丹在经历
7、了公路建设、心上人和亲人的离世后,终于明白爱的真正含义,并从“情敌”成为朋友。他们在雪山之上守望着心中那份贞洁的情感,也为坚守共和国建设之路而歌唱,体现了剧中人物从追求个人情感的“小爱”到追求家国情怀的“大爱”的心路转变。天堑变通途,英雄惜英雄。雪山之巅,每一公里路都站着一个烈士的英灵。歌剧 康定情歌 以20 世纪 50 年代的进藏筑路为背景,以真实人物和事件为素材,记述那段震撼世界的筑路奋斗史,激励新时代青年赓续精神血脉,传承革命事业,呼应了习总书记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 周年作出的重要批示:“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 两路 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
8、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二、“溜溜调”核心要素承载戏剧张力歌剧音乐创作的核心,就是对歌剧“音乐性”和“戏剧性”关系的把握和处理。作曲家金湘曾多次提及并倡导“歌剧思维”概念,即在歌剧创作过程中需注重音乐与戏剧并重的问题1。居其宏教授将其概括为,艺术家对歌剧艺术及其表现规律的一种高度自觉的音乐戏剧意识2。原创歌剧 康定情歌 的音乐色调如同交响音画,通过从传统民歌提取核心动机贯穿全剧,汲取甘孜地区藏族民间音乐素材和原生态演唱呈现地域风格,大量使用重唱、合唱推动剧情发展、表现戏剧冲突,为该剧增添了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戏剧性,完成了音乐承载戏剧的实践命题。全剧从序曲开始,由一支单
9、簧管悠悠地吹奏出 康定情歌 主题旋律的“缩影”,这苍凉而空寂的音色立刻唤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和地域文化情结,达到提示剧情和精准点题的作用。随后,在木管组、弦乐组等不同声部连续接力之下,这段熟悉的音乐动机经历频繁转调并不断重复变化,迅速确立了其在全剧中的主导地位。脱胎于“溜溜调”的核心动机,随着剧情的跌宕延展而不断衍变、扩充与分裂,就像遍布于全身的毛细血管一般,渗透至整体音响织体之中,成为贯穿全剧的主要音乐动机之一。作曲家周湘林充分发挥旋律手法的写作技巧,无论是在尚镛和嘎玛回忆青春校园的甜美时刻,还是嘎玛倒在尚镛怀里牺牲时的悲痛场面,核心动机总是以“万变不离其宗”的各种变体形式适时在场,强化音乐与戏
10、剧内容之间的紧密关联。咏叹调 初见 是嘎玛与尚镛诀别时的绝唱:“每一场人生都是一次初见,每一朵花057总会失去芬芳不要留恋我背影的方向,来世再做你的新娘。”“mi-sol-la”音型始终穿插在强烈浓厚的乐队音响之中,如同一声声呼唤,令观众为之动容。此外,在男主人公尚镛演唱的第一首咏叹调 远眺穹苍 里,作曲家保留原始民歌中“mi-sol-la”的音高,将原先的纯四度下行“la-mi”改为纯五度上行“la-mi”,生发出一个情感饱满、生机焕发的主题动机,带来了全新的听感体验。除了具有鲜明的核心动机以外,该剧还充满多元丰富的藏族民间音乐元素,呈现出多彩而鲜明的藏族文化情趣。一方面,展现了作曲家对传统
11、民间音乐与现代交响语汇的中西融合作出的积极探索,另一方面,也是作曲家对树立中国歌剧音乐美学品格的有益尝试。比如,第一幕的节日场面,伴随着热烈欢快的藏族传统民间音乐,身着传统藏族盛装的青年男女们载歌载舞,年轻的藏族小伙们兴高采烈地进行着摔跤、角力、射箭等各种民间竞技游戏,美丽的藏族姑娘们边唱边给尚镛敬献哈达和青稞酒,表达了藏族同胞对远方客人的热情与美好祝福,营造了独特的藏族文化气氛。剧中有两段非常出彩的音乐设计,就是由男女两位藏族歌手演唱的原生态山歌。这两段藏族高腔,分别出现在嘎玛父母遇难和嘎玛去世之后,表达了对亡者的祭奠和对祖先的追溯。据悉,两位原生态歌手是作曲家在康定采风中结识并受邀参与演出
12、。藏族同胞的演唱纯朴自然、灵动悠扬,歌声高耸入云、百转千回,极具现场感染力且增添了戏剧效果。正如作曲家丁缨所说:“藏族民间音乐的浓郁特色,也被小心而珍惜地运用,我们力求使全剧在音乐上具有革命情怀、大众情趣、专业素养。”3歌剧作为一种特定的音乐戏剧题材类型,重唱与合唱在其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戏剧功能。重唱,可以同时表达同一场景内不同人物角色的不同感受,着重刻画具体情节里的戏剧矛盾。合唱,则在歌剧中起到抒情、叙事和增强戏剧性的作用。为积极推动情节发展和矛盾展开,歌剧 康定情歌 的重唱与合唱比重相当大,形式呈现多样化。其中,重唱有 20 多首,包括二重唱、三重唱乃至六重唱等;除纯合唱以外,还有合唱与独
13、唱、合唱与重唱等多种形式。比如,第一幕尚镛和道班班长洪忠义的二重唱,尚镛唱“我家三代皆戎装”“父亲留下六个字,国家强人要强”,表明自己出身军人家庭,为次旺是他亲生父亲埋下伏笔;第二幕,当受伤的索朗(嘎玛父亲)告知众人嘎玛母亲遇害,紧接着一首六重唱,分别由次旺、尚镛、洛丹、嘎玛、余芬芳(医生)以及洪忠义依次唱出“雪山一直不安宁”,音乐上形成源源不断的动力感,情绪上获得步步为营的紧张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波。随后,合唱如同帮腔,重复着“情况紧急”“情况不明”“爸次旺拉”,将戏剧张力推向高潮。党旗相信 和 家书 两首歌的多人重唱,迅速交代了剧情发展,完成“次旺遭遇埋伏受伤、表明身份、与尚镛父子相认”
14、等情节叙述;当众人积极投入抢险任务时,这两首歌的合唱也发挥烘托戏剧氛围的作用,唱出为坚定的信仰而无惧牺牲的精神面貌。混声合唱 次第花开 是对嘎玛年轻而纯洁生命的怀念与寄托。结尾,传统民歌 康定情歌 以交响合唱的形式完整呈现,全剧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值得注意的是,歌剧 康定情歌 是一部“全唱型”的歌剧,基于汉语语调的宣叙调代替口语东方艺术东方鉴评058对白,采用分曲结构,展现作曲家追求“戏剧与音乐相统一”的艺术理想,是探寻中国歌剧多样化发展之路的积极实践。三、虚实并用再现康定地域全景诗画舞台制作是歌剧区别于其他音乐类演出的显著特征:将剧本中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形象、戏剧场景、角色关系等诉诸心智
15、和想象的“概念性”事物,转换为在舞台上直观的,以布景、服装、道具、舞台调度等为载体的感觉和知觉对象4。作为一部兼具现实题材和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原创剧目,舞美设计任冬生力图将舞台现实和虚幻空间呈现在观众面前。歌剧 康定情歌 的舞台设计采用大写意、小写实的理念,在立足于写实的环境刻画的基础上,利用光影变换和影像画面,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康定地域全景诗画。在视觉表达上,雪山、高原、星空和草原等透过灯光、影像和数字技术实现自然环境元素的空间变化。舞台分为错落有致的上下两层,后区有一座可旋转的实体山脉,与投影画面的弧形巨幕共同营造出虚实结合的视觉体验。除了舞美灯光,剧中人物角色的服装以及合唱队的服装和排列
16、队形都为剧情需要服务。主要人物按角色需要分别穿着汉族、藏族服装和军装。合唱队按戏剧情节需要分为节日盛装、校园服装、筑路工人服装和象征圣女的白色素衣。由于该剧合唱的功能与形式多样,因此,合唱队的上场人数和队形排列也十分讲究。如开场时,尚镛唱着对往事的回忆,全体合唱队员代表着由解059放军、工人和当地群众等组成的筑路队伍,分别站立于舞台的上下左右四个区域,如同一幅巨型浮雕壁画,象征着时代英雄群像。接着,全剧第一首合唱 远眺,在视觉与听觉两个维度形成过去和现在的时空重叠,梦境和现实的虚实穿梭。第一幕结尾,在浩瀚静谧的星辰下,合唱队身着纯白的素衣,吟唱出藏族同胞守护圣洁神山的虔诚之心。传统民歌是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一部分,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华夏民族灿烂多元的民族风情。近年来,以传统民歌命名和运用传统民歌音乐元素作为核心动机的歌剧创作屡见不鲜,“全唱型”歌剧风格逐渐成为中国歌剧创作“西体中用”的代表,成为探索西体歌剧5与中国戏剧性音乐语言相结合的一种有益尝试。比如,歌剧 兰花花 以陕西民歌 兰花花 等材料为音乐素材,沂蒙山 以山西民歌 沂蒙山小调 为音乐材料展开,尘埃落定 选用藏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