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022-11-02修回日期:2023-02-26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计划重点项目“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路径与政策创新研究”(KJZD-K202001403)。作者简介:张中雷(1988),男,山东青岛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媒介、社会与文化研究。Email:。摘要: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传播视域下应当从“由谁来传播、通过什么媒介传播、传播什么”等角度回归到“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塑造什么样的中国形象”的基本问题上来,如此才能明白传播什么、怎么传播。基于此,提出中国故事与中国形象的回归,本质上是回归日常生活,回溯传统和传承,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内核
2、。一是要基于中国传统意识与当代价值的文化内涵,立足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二是中国故事要跨越“语言限制”的表达,让传统文化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三是中国形象在国际文化传播中的“自塑”,拒绝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反思现代文明,保持传统情怀。最后是探讨国际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形象与中国故事进入新的传播阶段的未来发展。关键词:国际传播;文化传播;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52(2023)04-0047-08DOI:10.19933/ki.ISSN1674-3652.2023.04.006国际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形象与中国故事构建张中雷(光云大学人文社会
3、科学学院,韩国首尔01897)新闻传播研究引用格式:张中雷.国际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形象与中国故事构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39(4):47-54.长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第39卷第4期Vol.39No.42023年7月Jul.2023“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
4、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为我们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当代中国来说,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让世界读懂中国,已经不是一个战术性的小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战略的大问题。”1 中国在悠久灿烂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不乏生动的故事和史诗般的实践,也不缺乏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等人才,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传播视域下应当从“由谁来传播”“通过什么媒介传播”“传播什么”等角度回归到“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塑造什么样的中国形象”的基本问题上来,如此我们才能明白传播什么、怎么传播。基于时代发展和艺术创作的媒介多样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华文化的
5、传播者,通过何种媒介传播并不是最重要的,声音、图片、影像以及电影、音乐和周边文创产品都可以作为传播媒介。探讨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何实现国际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形象与中国故事的构建,就不能忽视“我们应该传播什么样的中国故事,要塑造什么样的中国形象”这一关键问题。长江师范学院学报48一、基于中国传统意识与当代价值的文化内涵很多研究者研究国外优秀的音乐和电影艺术或文创产品带给中国的启示,总结中国要向他们学习什么东西,这固然必要,但亦不应把眼光局限在总结别人的经验上,而应立足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中国故事有两种讲述方式:一种是个体叙事,就是把个体放到国家和民族的宏大背景中去寻找个体的认
6、同感,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下讲述个体故事。另一种是宏大叙事,就是把个人命运直接纳入国家与民族的叙事体系,主要讲民族和国家故事。这两种叙事方式都不可避免地会提到“族群”“认同”等关键词。所谓“族群”,与通常采用的国家、民族、种族(或种群)等概念既紧密关联而又有所不同。简要地看,国家一词更带有政治性,民族一词更具有文化内涵,种族一词偏于地缘意义不同,族群一词更多地体现出政治、文化、地缘等综合内涵,是指由多民族或种族共同组成的地缘民族、国家及文化共同体。民族理论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中指出,民族意识的孕育关键在于如何与他人产生共同感,
7、不同时期的民族主义对共同感的建构有着不同的历史基础。他从世界独立的热潮中总结出四波民族独立运动:第一波南美民族独立运动、第二波欧洲民族独立运动、第三波官方民族主义运动、第四波殖民民族独立运动 2。其中,以语言为基础的共同感主导了第二、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发展方向。官方民族主义可以说孕育了第四次殖民民族主义浪潮,如日本和大英帝国等官方民族主义以民族之名对外统治,试图将自己的文化强加于殖民地。为了解宗主国的历史和文明,被殖民者必然会接触和学习到欧洲民族史、欧洲思想家的思想或法国大革命,这些内容反而为被殖民者提供了反殖民的思想资源。再者,语言是一个内部场域,民族须由文学、教育、历史等以语言为基础的媒介
8、来建构,共同的语言也间接地确定谁与自己有相同的文化元素。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对于民族意识的孕育是非常重要的,过往孕育出来的民族意识是从历史发展中衍生出来的,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地方自主意识得到发展。主体意识愈高,便愈会自觉区分与其他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差异,这个逻辑也是对本土认同的指标。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要做的是立足于中国的土壤,回溯中国故事与中国形象的传统和传承,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中华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两种形态:一种是传统的,例如传统的京剧、传统的民族舞蹈、传统的中国武术等。另一种是现代的,是中国传统文
9、化与现代性碰撞所产生的一种反映当代价值的文化。以只此青绿为例,随着央视春晚歌舞类节目只此青绿上演,这个来自九百多年前北宋青绿山水巅峰画作千里江山图里的舞蹈诗剧火遍神州大地。演出中,领舞孟庆旸的“青绿腰”更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千里江山图画中重峦叠嶂的景致灵动起来,成为现象级热议话题。另一值得关注的是从2021年春晚开始的“河南卫视传统文化爆棚现象”。这些爆款节目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提供了一个传统文化创新表达和守正创新的样板”3。现时的演员们用身体来表达他们过去或现时的生活经验与故事,而这恰恰就是基于中国传统意识与当代价值的文化内涵。舞台上身体纵情狂欢的感染,造就的舞台语言可能
10、也会难以理解,但当观众沉浸其中,就已经完成了文化的表达和传播。从这个角度上讲,语言甚至都不是不同文化表达的障碍,不仅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现代表达(是第一人称的传承和讲述而不是改编),还有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昆曲的现代传播(是对经典和传统的整理和复原而不是再创作),以及新潮音乐家谭盾、陈其钢和何训田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音乐表达(一种自然的自我感受与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段的结合)。除此之外,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四大天王”的黄永砯、蔡国强、谷文达、徐冰以其鲜明的形象和风格特征在当代艺术界中占有独特的位置。这些不同文化形态的表达和国际影响,都显示出语言不再是干扰“他者”理解中国故事的障碍。第39卷第4期49换句话说
11、,不同文化间的隔阂与边界正在消失,另一种意义上平等的、能超越教育等级、打破地域文化界限的文化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二、中国故事跨越“语言限制”的表达艺术家徐冰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天书 地书就是很好的例子,不同文化和艺术的边界在慢慢消失,不同的文化艺术能够和而不同、并存。“二十多年前我做了一本包括我自己在内没人能读懂的天书,现在又做了这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地书。事实上,这两本书截然不同,却又有共通之处: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上的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对现存文字的遗憾与警觉,地书则表达了对当今文字趋向的看法和普天同文的理想。”4 对徐冰而言,天书立足于反思历史,含蓄
12、地引发人们关于文字的遗憾甚至警觉,而地书立足于直面全球化,回应时代主题,表达了平等沟通进而促进和平的理想。源于日常生活经验理解的标识比文字更易于跨越语言的限制,更易于全球化时代的信息传播。(一)让传统文化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文化和艺术的表达与传播越来越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不再区分叙述者与他者的界限,例如,中国仙侠剧不再因为语言的限制而在本土市场受限,语言问题通过跨国平台得到解决。例如,因为YouTube的存在使中国影视剧作品得以流行到全世界;Netflix也在影视剧中扮演如YouTube的重要角色。当我们再回头看徐冰、谭盾等的艺术和音乐作品就会思考,为什么他们的艺术表达可以被“他者”接受?是因为他
13、们提供了与以往中国不一样的文化表达,这种不同于以往的中国文化表达,并不是“猎奇”,或者某些所谓代表中华文化的文化产品哗众取宠,而是源于中华大地日常的生活经验,发自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再受制于语言障碍。过去,很多外国观众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却把这种现象称为“意识形态”,开始排斥中华文化。换言之,外国人看不懂中国故事,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故事,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要在国际文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不仅要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以及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而且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中国故事及
14、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换句话说,不仅要关注传播中国声音和表达中国故事的媒介,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所表达的情感和气质,让传统文化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源于老百姓日常生活经验的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与精神力量,“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二)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塑造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塑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塑造,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并展示出来;另一方面是寻找现代社会情感上的共同点,努力营造“文化想象共同体”。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塑造的文化产品越来越生动多样地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除了上文提到的
15、取材于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河南卫视传统文化故事表达,还有诸多动漫、影视剧作品或文艺节目把只能在博物馆看到的展品和在古籍里读到的文字带到了现实生活中,甚至让现代人“穿越”到了古代。例如中国诗词大会 国家宝藏和上新了故宫 典籍里的中国等,这些节目让观众体悟“所传承的历史文化记忆力图实现逼真的记忆重建”,“努力营造文化想象共同体”3。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塑造,已经成为讲述中国故事和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不断得到实践,在此不再赘述,唯有一点需强调,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塑造是第一人称的传承和讲述而不是改编,是对经典和传统张中雷:国际文化
16、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形象与中国故事构建长江师范学院学报50的整理和复原而不是再创作,是一种自然的自我感受与丰富的表现手段的结合,更是一种记忆与情感上的表达。传统文化现代性塑造的另一方面是寻找现代社会情感上的共同点。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者处理这些元素的手法是不同的,但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流使这些不同在逐步寻觅共同点,比如人类对美的追求、对欲望的渴望(比如爱情与食欲)、对人类共同情感的共鸣、对历史观的表达与人性的拷问。因为情感和欲望等共同性的元素存在,文化艺术逐渐突破语言限制,消弭了国际国内的边界,这也是全球化时代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议题。但全球化并不是单纯跟着时代走,当回看过去的优秀影视剧、文学作品,依然会深受感动,打动我们的不一定是走在时代最前列的东西,而是那些深入内心,有一些触发共鸣的东西。例如,除了我们记忆中的大闹天宫 哪吒闹海 葫芦娃等美术动画作品及片中角色形象至今看起来既熟悉亲切又别具韵味,近来上映的电影少年的你因为关注校园暴力等普遍性问题而获得关注,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因将视野扩展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获得全世界影迷的兴趣。韩国电影寄生虫之所以能得到欧美国家的认同,是因为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