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就业力构建视角下高职院校毕...对策略——以无锡某高校为例_徐荣玲.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78968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业力构建视角下高职院校毕...对策略——以无锡某高校为例_徐荣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就业力构建视角下高职院校毕...对策略——以无锡某高校为例_徐荣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就业力构建视角下高职院校毕...对策略——以无锡某高校为例_徐荣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职业技术136就业与保障2023.6就业力构建视角下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应对策略以无锡某高校为例文/徐荣玲 张薇摘要:近年来,应届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愈加严重,高职院校尤甚。通过调查,多数“慢就业”学生为“被动慢就业”。由此,构建高职毕业生核心就业力,是解决“慢就业”的根本良策。文章从“就业力构建”视角聚焦高职院校毕业生群体探析“慢就业”现象的应对策略,具有指向性和操作性。关键词:就业力构建;应届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慢就业”现象,是指应届毕业生群体中出现的学生毕业时不着急就业,而是选择暂时待业、游学、或创业等,慢慢思考人生规划的现象。“慢就业”现象不仅在本科教育毕业生群体中存在,近年来

2、在高职院校生群体毕业中也愈演愈烈。根据中国知网文献库搜索结果,关于“慢就业”的相关论文为 509 篇(其中硕士论文为 4 篇,博士论文为 0 篇),而以“高职院校”“慢就业”为关键词的相关研究成果仅47 篇(无任何学位论文)。由此可见,人们对高职院校“慢就业”的相关研究较少。一、研究背景近两年受复杂环境、新冠疫情、产业升级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战线不断拉长,部分学生甚至直接放弃就业。当前解决“慢就业”问题的主要力量在院校,加快、促进应届毕业生就业等也被明确纳入各地区院校考核机制中。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国家和社会

3、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充满期望。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积极就业、迅速就业,解决毕业生“慢就业”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性课题。二、研究现状国内关于“慢就业”现象成因的研究,主要结论有:1.“慢就业”分为“积极慢就业”“消极慢就业”和“被动慢就业”三种类型;2.“慢就业”现象的成因有产业升级、经济环境复杂、就业竞争激烈、就业观念落后等。研究中,对于“慢就业”现象成因的分析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宏观环境方面进行分析,规划、能力、意识等个人因素虽然被提及,但是分析篇幅不多。实际上,复杂多变的形势环境下,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内生力”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良策。“就业力”一词最早在 20 世纪初的英国被

4、提出,关注点主要放在就业与劳工关系上。早期关于“就业力”的定义主要围绕社会弱势群体,社会根据定义一分为二为“可就业”群体与“不可就业”群体1。后来,关于“就业力”话题的研究群体扩大至“社会就业群体”,研究角度从“主观态度”转移到就业者知识和技能及其市场价值上,“就业力”被定义为个人获得就业机会与就业认可的综合性能力。20 世纪90 年代,国内也开始“就业力”的相关研究,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毕业生群体。我国学者郑晓明首次明确定义“就业力”,即大学毕业生在求学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获取的能够达成就业目标、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综合本领。本文综合国内外研

5、究,将“就业力”定义为支持毕业生成功就业并适应就业的一切能力,包括基础能力、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心理能力、意识能力、价值观的综合。毕业生基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文字能力等;知识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和社会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则指技术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三、调研论证本文以无锡市某高职院校 2022 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本次调查共计发出问卷 1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248 份,有效回收率为基金项目:1.2022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6、模型构建研究与实践(2022SJSZ0433);2.2021 年度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一般科研项目“1+X 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探析”(JSITXG202107)的部分成果。137就业与保障 2023.683.2%。经过分析,职业院校毕业生意识能力综合得分最低,实践能力综合得分最高2。(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规划意识模糊在被问及“您认为/是什么时候开始考虑就业问题”“您选择专业时是否考虑就业因素”“您是如何作出专业选择”这三个问题时,63.7%的学生在大三学年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虽然 76%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考虑就业因素,但在这76%中仅有 23%的学生自己通过信息搜集分析

7、判断作出选择,其他均是父母亲朋帮助决策。学生自主意识、规划意识较差,学生缺乏内生的就业目标与就业动力,由此“慢就业”问题日趋严重。(二)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偏差毕业生对就业的认识和重视参差不齐。本次调研中,有1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不是人生必要的”,21.7%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只是毕业生个人的事情”。关于“您对就业薪酬的最低预期是多少?”这一问题,“5000 元及以上”占比86%,代入专业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22 年毕业生就业薪酬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相差较大。在问及当前就业状态及具体岗位时,“代购”“微商”“炒股”“刷单”等也在学生的回答中,这些学生中不乏“模具设计”“软件技术”等实用性较强的专业

8、毕业生。毕业生对“就业”呈现出“无所谓”“不在意”状态的不在少数,甚至存在“眼高手低”等现象3。(三)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能力差此次调查发现,职业院校毕业生心理环境比本科院校毕业生要复杂得多。79.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与本科毕业生存在明显差距,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一定比职业院校毕业生好。受整体环境的影响,90%以上的毕业生求职被拒绝超过 3次,其中受挫10次以上的学生有4%。在将“毕业生就业状态”和“受挫次数”进行交叉分析后,“未就业”状态的毕业生中 46%的学生受挫 3 次及 3 次以下。结合进一步跟踪调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受挫能力较差,受挫后容易出现消极就业甚至放弃就业的现象。此外,仅有

9、16%的毕业生求职受挫后选择向他人倾诉、寻求专业心理帮扶等途径调适自我心理,大多数同学认为“求职失败太丢人,不好意思告诉别人”。(四)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实际就业要求不匹配调查均在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生,当问及“技能课程与工作需要是否匹配”这一问题时,56.7%的学生表示“学校技能教育落后于实际工作要求”。在个别访谈中,更有学生表明“进入企业工作后发现学校学习的技能已经被淘汰,需要6 个月左右的企业培训才能上手工作”。企业市场敏感度高、技术更新步伐快,但学校培养由于观念、教材、师资、设备等原因未能与企业要求达成同步,由此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市场实际要求不匹配现象。综合能力层面,毕业生认为在“对所处行业

10、有清晰的宏观认识和分析能力”“保持持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较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能力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与其他层次毕业生相比处于显著劣势,而这些能力是当前技术型企业招聘用人时重点关注和考虑的能力。四、启示与建议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内生力”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解决高职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根本良策。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力,需要国家、学校、个人、家庭多方联动,形成合力4。(一)国家层面1.加强政策引导,落实制度保障据有关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2022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 1076 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政府应分类施策,聚焦职业教育制定更多的

11、就业引导政策,多措并举拓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例如:鼓励发展互联网热潮下衍生出的直播经济、线上经济等。专类专项制定好政策法规,保护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开设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专场,通过毕业生就业信息、微信公众号、直播号、微博、知乎等平台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宣传,引导用人单位优先招聘高职院校毕业生,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积极就业、迅速就业。2.落实 1+X 证书制度,促进“产”“证”融通高职院校毕业生一直被视为“学历弱势群体”,在职场环境中不被看好。实际上,高职院校毕业生有自己的优势主场技术技能与实际操作。不管是国家政策导向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相

12、关规定,职业教育的导向与落地均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力,重点在于压实技术技能教育,接轨社会经济生产实际,利用 1+X 证书制度、现代学徒制度等职业教育特色,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求职中的技能优势。国家应联合多方力量,打通“1+X”技能证书制度,提高技能证书含金量与行业认可度,真正落实1+X证书制度,从培养理念与社会分工角度重新构建职场环境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考评体系。(二)学校层面1.深化产学合作,实现校企对接职业院校在产学研中比普通高校更加灵活,更能精准把握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对接。高校应在专业共建、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中与企业开展更加深度

13、的合作,把握企业最新的用人标准与技能风向标,将企业需求与企业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学生专业学习中,培养更加适应企业要求、更加契合经济发展、更加推动社会前进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5。通过订单班、产业学院等实质性的校企合作,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更多锻炼实际就业能力、职场综合素质能力的机会与平台,增强毕业生专业实力,缓解“被动慢就业”问题。2.健全课程体系,落实就业教育缺失目标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产生“慢就业”现象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应该合理利用创新创业学院的资源课平台,培养打造一支理论扎实、实操过硬、职业技术138就业与保障2023.6贴近学生的师资力量。同时,打通课

14、堂教育与职场教育,将企业人力资源、企业大学的培养模式应用到课堂中,增强学生对职场环境的敏感度和深入度,唤醒学生的目标意识与竞争意识,引导学生在职场环境中正确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塑造自我,切实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引导。3.丰富教育形式,搭建就业力训练体系充分发挥校园活动中“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成立学生职场就业力训练中心,以训练中心为载体,与政府、企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专家共同合作,通过素质拓展、主题教育、理论宣讲、沙盘模拟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双向沟通机会,综合领域专家、校内师资打造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心。学生就业力训练中心在帮助学生提升就业力、加强意识引导的同时,结合学生

15、群体个性特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及就业力培训课程,抑或开设相关选修课、开放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职场培训中。4.开设心理专栏,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开设就业心理疏导专区,联动专业力量精准帮扶心理环境相对脆弱的毕业生;通过形式多样的团辅活动、讲座、座谈会等,开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纾解系列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心理课程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方法自主调节求职心理。学校应建立“一生一档”就业心理档案、重点关注学生库,充分发挥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作用,做好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疏导工作。此外,通过榜样引导、朋辈开解、校友帮扶等,培养高职

16、院校毕业生的积极就业心态,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5.加强价值引导,弘扬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不能单一地体现在提供就业岗位等举措上,更要从学生就业价值观方面进行教育、引导和帮扶。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是建立在对宏观环境、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社会需求等客观认知的基础上的。学校应通过系统专业教育,嵌入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打好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要充分发挥主题思想教育、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劳动教育等课程的作用,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弘扬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同时将就业选择与地区建设、国家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增强学生就业的紧迫感。6.鼓励创业实践,锻造核心能力国家大力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这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强、行业接触深,开展创业实践具有显著优势。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创业政策的宣导、创业意识的引导、创业知识的辅导、创业实践的指导,通过创业实践锻造学生的核心就业力。学校应开设创业相关的必修、选修课程,建立校园创客空间,加强环境建设、氛围建设,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培养学生的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