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pplication 创新应用194 电子技术 第 52 卷 第 6 期(总第 559 期)2023 年 6 月术监督人员进行现场管理和巡视。受到人员工作能力和专业程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其难以对项目中的设备安装进行全面的检查,很容易留下潜在的安全风险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施工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加强对分包设备安装工作的监督力度,对其材料、设备和施工工艺等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按照标准落实1。BIM技术的应用优点。BIM技术能够得到切实实施,最重要环节就是通过采集和整理详尽的工程项目信息,建立全面完整的工程三维数据库。通过数据库中搜集储存的项目数据,管理者能够对工程项目各
2、个阶段的信息和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进和监控,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调集各种资源或者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解决。(1)便于协调管理。通过BIM技术的实施应用,工程管理者能够及时跟进项目的施工进度和实际作业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是资源调配不合理等情况,进而采取各种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升了项目施工的工作效率。(2)高度可视化。BIM技术实施的前提是对项目工程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录入,而通过将相应的数据在电脑系统进行储存和清理,能够将其转化为工程三维模型以供工程管理者通过系统进行查看。其不但能够详细地展示项目工程的细节和立体结构,还能够借助报表系统等附加工具将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可视化,然后以报表的形式
3、进行呈现,帮助管理者进行判断和决策,从而显著加强施工管理的0 引言BIM技术通过采集、归纳和整理建筑工程项目涉及的相关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搭建工程对应的三维模型,其优势是能够让管理者对工程的流程和进度进行动态模拟,便于其协调相关工作和资源,与过去常用的传统平面工程制图相比,其具有极其明显的优势和价值。1 研究背景建筑工程中设备安装现状及不足之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各个地区的建筑工程项目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同时,因为各种改善生活和居住环境的设备成为建筑施工的标配,也对施工过程中的设备安装工艺和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设备是否能够安装到位,安装后是否能
4、够正常稳定的长期运行等问题都与建筑工程的整体性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直接影响到了建筑物的最终交付质量。因此,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和企业都对施工流程中的设备安装工作越来越重视,并逐步加强了对其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从而推动了相关设备安装技术的改善和优化,促进了建筑工程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发展。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筑工程中涉及的设备安装项目越来越繁杂,其作用和种类日益增加,通常以单个企业的能力很难单独完成。对此,绝大部分总包企业会在承接项目以后将相关工作以招投标的形式转交给分包企业进行实时,自身仅派出技作者简介:汪力,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研究方向:工程造价。收稿日期:2022-09-09;修回日期:202
5、3-06-12。摘要:阐述BIM采用三维建模技术,将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各种参数和信息进行数据化展示,探讨建筑工程中设备安装现状、BIM技术的优点、BIM技术在建筑设备安装管理中的应用。关键词:三维建模,数据化展示,BIM技术。中图分类号:TU85文章编号:1000-0755(2023)06-0194-02文献引用格式:汪力.BIM技术在建筑设备安装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23,52(06):194-195.BIM技术在建筑设备安装管理中的应用汪力(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浙江 314003)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at BIM adopts 3D mode
6、ling technology to display various parameters and information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a data way,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quipment installation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the advantages of BIM technology,and the 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construction equipment installation ma
7、nagement.Index Terms 3D modeling,data display,BIM technology.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Construction Equipment Installation ManagementWANG Li(Jiax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School,Zhejiang 314003,China.)Application 创新应用电子技术 第 52 卷 第 6 期(总第 559 期)2023 年 6 月 195成效2。(3)具有多元化的用途。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具有极其广泛
8、和多方面的用途和作用,除了上文提及的三维模型搭建和可视化报表展示之外,其还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用途:一是能够更加详细和科学地展示设备安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管线碰撞和冲突问题,让设计者能够进行优化和改进;二是其可以通过系统模拟和出具碰撞检测报告,并利用系统快速计算并得出结构性能分析报告和工程量计算表。一方面为设备安装的工作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能够让监管部门及时获取精确的工程数据和信息。(4)虚拟仿真模拟。此外,BIM技术要得到有效的应用,就需要保证其输入至建模的工程数据信息必须准确和完整。为了提升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项目设计人员和管理者可以在BIM建模功能的辅助下,依据
9、各种录入参数对施工项目的建筑方案进行仿真模拟,根据得到的模拟结果观察和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同时,方案也能够模拟项目工程进度计划,管理者可以将其与真实的施工进度进行比对和参照,加强对于施工进度的管理。2 BIM技术在建筑设备安装管理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设计环节中的BIM技术应用。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实施应用,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提升项目施工的工作效率,改善施工质量;同时也可以加强对于建筑设备安装工作中各个流程环节的管控,让施工人员能够对设备管线进行更加完善的检查,发现潜在的风险,避免出现管线碰撞等问题。此外,在确保设备安装到位,管线之间不存在碰撞可能性的前提下,同步出
10、具相应的检测报告,对设备安装质量进行分析和报告,并根据报告结果采取进一步的优化措施,从而显著提升建筑设备安装的交付质量。在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中,设备安装工作能否到位主要依靠相关工作人员的经验和熟练程度,很多时候其工作成效难以量化和追踪。而随着建筑工程的复杂程度日益提高,项目设备安装的种类越来越多,难免出现疏漏或者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使得工程最终的实际施工效果无法与最初的设计方案和思路相匹配。通过加大对BIM技术的应用程度,(1)可以让设计人员清晰的展示和梳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想法,将其有效传递给每一个施工人员知晓,确保工程施工质量;(2)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全方面考虑和模拟项目的整体施工情况
11、,而不像传统项目设计一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了解项目全貌,从而有效提升了设计工作的精确度和完整性,在缩短设计工期的同时,也提高了设计图案的交付质量;(3)现代建筑项目的开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通过BIM技术的使用,设计人员能够在设计规划中的过程中就预先考虑和安排每一个环节的相应工作和所需资源,确定相关工作人员和部门的工作职责,提高工作协同性,促进工作效率。加强管件预制中的BIM技术应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预制工作是指在施工之前对各种安装管件进行提前加工和制作,从而让施工人员可以在现场快速使用各种制备好的管件进行设备安装,提高工作效率。通过BIM技术的使用,(1)可以将需要预制的管件信息
12、录入到系统之中,结合施工环境对其应用效果进行模拟和检查,确保所需的管件质量需要工程需要;(2)能够将通过检验的管件信息直接输出为设计图样,并提交给对应的工厂进行加工和制作,进而减少工厂返工的可能性,从而有效控制项目成本支出。进行模拟施工中的BIM技术应用。为了节省项目施工时间,提高施工质量,施工企业就需要依靠BIM技术搭建项目三维模型,尽可能录入足够精确的参数和信息,对施工的流程和项目结构进行仿真模拟,然后对输出的仿真模型结果安排专业设计和施工人员进行分析和检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根据结果对施工环节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于设备安装工作来说,三维模型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可以对管线的布局
13、和安装进行模拟,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管线安装的顺序,改进存在的不足之处,避免出现拆除重装的情况。通过BIM技术应用做好进度管理。对于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其项目进度管理主要通过进度图或者是表格进行跟踪管理的,其存在着反馈不及时、展示形式不直观等方面的缺点,对于很多管理者而言,依靠进度图进行工期管理的难度相对较高,很多时候难以实现对项目的精细化管控。3 结语施工企业管理者应当积极引入和推广BIM技术,借助其应用加强对于建筑设备安装的管理,提升安装实施效果,减少线路碰撞等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对于项目工期的进度管理,为建筑设备安装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保障。参考文献1 张睿奕.基于BIM的建筑设备运行维护可视化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2 田盼雨,卢楠.BIM技术在建筑设备工程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1):192-193.3 武群.设备安装中的成本控制与BIM技术运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8(02):224.4 王锋.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21):32-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