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家的偃兵思想及其流变_乔松林.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81392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家的偃兵思想及其流变_乔松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名家的偃兵思想及其流变_乔松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名家的偃兵思想及其流变_乔松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史 学 月 刊 2 0 2 3年 第8期名家的偃兵思想及其流变*乔 松 林 何 磊 摘 要名家偃兵论是期望国家间以外交为主要手段平息战争,达到战略平衡,最终实现天下无兵的和平局面的一种战争观念。其反对一切对外战争的基本理念,区别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非战”思想。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宋钘、尹文和公孙龙从名实论、正名论出发,结合“去尊”“合同异”道家“无为”、墨家“尚利”“离坚白”思想,确定了以偃兵为核心的外交手段劝解统治者,以实现天下无兵的政治理想。偃兵既是具体的军事和外交手段,也是长远的政治理想。同时期,庄子、墨子赞同有条件的偃兵,管子 吕氏春秋则完全反对,并指出偃兵论具有空洞性,不能适应当时天

2、下统一的历史大势。再结合诸侯国在偃兵实践上的失败以及西周“毁兵”葬俗、周公“偃五兵”、春秋中期“弭兵会盟”的发展情况,可知名家偃兵论走向消亡有其必然性。关键词春秋战国;偃兵思想;名家;墨子;庄子 中图分类号K 0 9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 5 8 3 0 2 1 4(2 0 2 3)0 8 0 0 1 6 1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展开频繁战争,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情况。对此,思想界涌现出异彩纷呈的战争观念,“非战”就是其中的一种,并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和讨论。在仁、礼思想的指导下,孔子提倡“慎战”,反对争霸战争;孟子有感于战争的残酷,反对诸侯间的不

3、义战争;墨子提出“非攻”,反对违背天理和民意的战争。与儒家、墨家相似,名家基于其哲学理念也提出了以偃兵论为核心的“非战”思想。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名家偃兵论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名家理论多“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过分注重抽象哲学的特点使得学人很容易忽略其中蕴含的政治理念。第二,受到传统研究方向的影响。自汉代开始,学者们就集中于对名家哲学理念的讨论,近代中国学界引入西方逻辑学、符号学概念后更加重了这一趋势。特别是进入2 0世纪以来,“为了建构起足以和西方文明相匹敌的逻辑体系,学者只重视逻辑意义上的、知识论意义上的 名,甚至曲解伦理意义上的、政治意

4、义上的 名,将其当知识论、逻辑学材料来使用,这使名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出现方向性的错误,不顾 名家 所生存的思想史环境,偏离了思想史的实态”。关注偃兵论者,通常将偃兵看作春秋战国时期“非战”思想的一类,认为其具有普遍性,并没有将其与具体的思想家联系起来。即便谈到名家偃兵,也仅仅将其看作墨家“非攻”的衍生理论,忽视了偃兵实际具有的独立含义以及在当时围绕偃兵产生的其他思考。且研究多以 吕氏春秋 为依据,围6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法家建构史研究”(2 0 C Z S 0 7 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卷七 离娄下,北京:中华书局2 0 1 6年版,第2 8 8页。司马迁:史记

5、卷一三 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 9 6 3年版,第3 2 9 1页。参见胡适:先秦名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9年版;虞愚:中国名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2年版;林铭钧、曾祥云:名辩学新探,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 0 0 0年版;朱前鸿:先秦名家四子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5年版;冯友兰著,赵复三译:中国哲学简史,北京:中华书局2 0 1 5年版。以上学者均将名家思想与西方逻辑学或符号学相联系。曹峰:中国古代“名”的政治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7年版,第2 0页。参见张新:中国名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 9 9 6年版,第5 65

6、 7页;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长沙:岳麓书社2 0 1 0年版,第1 8 8页;谷中信一:理想主义的现实窘境 墨家非攻思想在大一统中的式微,谷中信一著,孙佩霞译: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8年版,第4 2 24 3 8页;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济南:齐鲁书社1 9 8 0年版,第1 4 61 4 8页。绕义兵思想展开,将偃兵看作义兵对立面的存在。实际上偃兵与名家学派的关系十分密切。偃兵论不仅是名家代表人物共同的政治理念,而且与他们的哲学思想联系紧密。本文以偃兵为中心,从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出发,以其他涉及偃兵的学派为参照,进一步考察名家偃兵思想的内涵及流变过程

7、。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 名家偃兵论的出现战争观念是伴随着战争实践而出现的,“中国军事思想萌芽于夏商时期,初步成型于西周时期,渐趋成熟和繁荣于春秋战国时期”。偃兵论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战争思想的一种。“偃”在 说文解字 中被解释为“僵”,即倒地之意,故训汇纂 总结“偃”还有“安、息、止、匿”等多种意思,因此,偃兵本意就是停止作战。如 管子兵法 强调用兵需要“三官”,其中第三官是“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制(利)兵也,所以偃兵也”。立兵、制兵、偃兵都是针对旗的作用来说的,将领可以用旗控制军队,偃兵即军队停止前进。除此之外,偃兵也可以指不主动发起战争、解除军事武装、彻底结束战争等。如 逸周

8、书武称 在“定天下”的部分谈道:“百姓咸服,偃兵兴德,夷厥险阻,以毁其服,四方畏服,奄有天下:武之定也。”偃兵在这里是减少战争,追求和平的意思。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与偃兵相近的词汇还有“偃武”“偃革”“寝兵”“禁攻”等,就像高瑞泉所说:“人们既可以用单一的字或词来表达一个观念,也可以用若干不同的字或词来表达同一个观念。”上述所举案例属于对历史的一种客观记录,与当时的思想家并无联系。这是因为偃兵在春秋战国时期“如同 爱民 这一概念可以说并不是特定某一学派的主张”。因此,只有当偃兵出现在特定情境中,由不同思想家提出时,才会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内涵,这时偃兵就变成了偃兵论。作为一种战争观念,偃兵论与变化

9、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商周时期,国家统治具有神权色彩,“帝”“天”是贵族以及平民阶层的信仰,战争的合理性和正义性也来源于此。比如西周的统治者就扮演着“天”的“代言人”角色,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因此,当时没有产生更多关于战争的观念。进入春秋时代以后,当时“人们普遍崇尚和遵循西周延续下来的 军礼 传统”,导致当时的“战争并不以杀伤为事,也不以灭国为目的,只求维持国际势力的均衡”。战争整体所造成的影响较小,所以关于战争合理性和正义性的思考也没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直到春秋中后期,随着战争形势发生变化,关于战争的讨论才逐渐丰富。这一时期,战争目的开始转为争霸、兼并乃至灭国,无论是战争的影响力还是残酷性

10、都明显上升。孟子将其描述为“春秋无义战”。同时,士阶层的兴起又促进个体意识和理性精神的萌发。因此,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展开了对战争的思考,比如儒家强调“仁义之师”,墨家主张“非攻”,法家倾向“以战止战”。如果仅从支持或反对战争的角度来看,“非战”观念在当时较为流行,儒家、墨家都包含有这种特点,偃兵论也是如此。冯友兰就认为“大约战国之时,战事既多而烈,非兵之说甚盛。故孟子反对战争,公孙龙亦主张偃兵,71参见王子今:秦始皇议定“帝号”与执政合法性宣传,人文杂志2 0 1 6年第2期,第7 48 2页;孙闻博:“并天下”:秦统一的历史定位与政治表述 以上古大一统帝王世系为背景,史学月刊2 0 1 8年第

11、9期,第2 73 6页;管宗昌:与“义兵”主张之比较,汕头大学学报2 0 2 0年第8期,第8 08 5页。张明、于井尧编著: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 上,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6年版,第4页。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年版,第3 8 1页。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3年版,第1 3 9页。赵守正:管子通解,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 9 8 9年版,第2 4 0页。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年版,第9 5页。参见高瑞泉:词汇:

12、中国观念史研究的进路,学术月刊2 0 2 1年第5期,第1 9页。谷中信一:理想主义的现实窘境 墨家非攻思想在大一统中的式微,谷中信一著,孙佩霞译: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第4 2 8页。黄朴民:先秦战争观的道德仁义与事功利益冲突,邓晓宝主编:强国之略(国家利益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 0 1 4年版,第9 3页。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1 6年版,第1 0页。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卷一四 尽心下,第3 7 2页。此自是当时之一种普遍潮流”。但冯友兰没有考虑到不同学派由于理论内核的不同,即便同属“非战”阵营,其思想也是不同的。与其他思想学派相比,名家与偃兵的

13、联系更为紧密。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孙龙都明确提到偃兵论,宋钘和尹文提出的禁攻寝兵论与偃兵论也具有相似的思想内涵。其中,惠施提出的偃兵论最早,然后是宋钘、尹文、公孙龙。名家偃兵思想中“名实之辩”的部分明显区别于其他“非战”思想。而惠施提出的“合同异”和“去尊”,宋钘、尹文思想中具有的道、墨思想,公孙龙坚持的“离坚白”等进一步丰富了名家偃兵论的思想内核。这也是名家偃兵论与其他“非战”思想的根本不同。总之,名家偃兵论是在春秋战国秩序混乱时代下的产物,是“非战”思想的一种,却又与其他学派相区别,拥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涵。二 名家偃兵论的思想内涵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宋钘、尹文和公孙龙都支持偃兵,

14、由于其思想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得他们的偃兵论具有了相应的共识和分歧。1.惠施偃兵论:“合同异”下的政治理念 韩非子 和 战国策 直接记载了惠施偃兵论的内容,主要围绕公元前3 2 2年张仪游说魏惠王与秦、韩连横的事件展开。韩非子 载:“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战国策 载:“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惠施欲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人多为张子于王所。”魏王面对张仪所说三国联合进攻齐、楚的有利形势,没有听从惠施利用魏、齐、楚结盟对抗秦、韩以达到实力均衡,避免战争的偃兵之

15、策。惠施提出偃兵是因为看到了战争对于魏国发展的不利影响。对内来看,公元前3 2 3年,魏国刚刚在襄陵(今山西平阳襄陵)败于楚国,国力受损,很难展开新的战争。对外来看,一旦秦、韩、魏三国成功击败齐、楚,原有实力本就超越韩、魏的秦国,战后必然会更强,这对于魏国的未来发展不利。据此看,偃兵首先是惠施基于战争形势提出的一种军事策略。以上分析并不是凭空猜测,可以与惠施更早时期提出并成功实现的“徐州相王”联系起来。在马陵之战中,魏国被齐国击败,国力大损,但魏惠王并不甘心,企图与齐国再起刀兵,于是向惠施询问意见。惠施认为战败的魏国尚无“守战之备”,不能够强行攻击齐国。对此,他提出“变服折节而朝齐”的计策,认

16、为魏惠王应该主动尊齐威王为王。当时的另一强国楚国也有争霸之心,面对这样的情况,必然不能接受,如果魏王“游人而合其斗,则楚必伐齐”,那么就达到了报复齐国的目的。魏王权衡之下,选择听取惠施的意见。虽然惠施此次劝谏中没有直接提议偃兵,但从结果来看,“相王”实现了魏齐两国的停战。郭沫若对此评价说:“他(惠施)的政治家的色彩,不外是当时的纵横捭阖之流。以敌攻敌,敷衍一时,并没有甚么伟大深远的政策。”侯外庐等人认为,“很少有人注意惠施是张仪的最大政敌,是所谓 合纵政策 的实际组织者”。这些评价从军事角度正确地分析了惠施偃兵论,但并未提及偃兵与他个人思想的联系。结合“去尊”与“合同异”的理念可以更好地理解惠施偃兵的思想基础。吕氏春秋 中记有匡章与惠施关于这两者的讨论。匡章对惠施推崇“去尊”,但对魏“王齐王”的行为表示疑问:“公之学去尊,今8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1年版,第2 1 1页。虽然在 汉书艺文志 中宋钘被归于小说家,学术界对其思想学派的划分也多有争议,但在宋钘思想具有名家特征这一点上没有太多异议(参见高华平:先秦名家及楚国名辩思潮考,哲学研究2 0 1 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