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江学术YANGTZE RIVER ACADEMIC2023年第3 期(总第7 9 期)2023 No.3(Serial No.79)脉经三则脉象词析论高婉瑜(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台湾高雄8 0 2 0 1)摘要:人体的脉象变化众多,难以一一言述,为了克服表述难题,晋王叔和脉经用了2 0 多个重言词描写脉象状况,崔锡章中医要籍重言研究曾做讨论,但还有许多脉象词有待商摊。比如对“浑浑革革”“弊弊绰绰”两组短语与“脾死藏”一条的词语,可作如下辨析及释义:“浑浑”表乱义,“革革”有急义;“弊弊”是脉象疲弱状,“绰绰”有缓慢义。“脾死藏”一条的断句应是“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革,如覆杯,挚状如摇者,
2、死。”依照脉象,原“浮之脉大缓”应作“浮之大坚”。“按之中”有误,应作“按之革”。“絮絮”是“挚挚”的通假,表急切貌。关键词:脉经脉象词“浑浑革革”“弊弊绰绰”“脾死藏”DOI:10.19866/ki.cjxs.2023.03.011晋王叔和(2 1 0?一2 5 8?)的脉经是现存最早的脉学著作,记载各种脉形、脉象、脉证,确立脉象的基本标准,是魏晋最具代表性之医书之一。由于脉象是抽象的概念,王叔和曾运用2 0 多个重言词进行描述,崔锡章中医要籍重言研究曾研究过该书1 0 个重言词。本文讨论崔锡章未谈过的脉象词,包括“浑浑革革”“弊绰绰”两短语与“脾死藏”一条之词语及意义。材料方面,脉经有1
3、0 卷9 7 篇文章,宋代林亿等人曾做整理、校注,熙宁元年(1 0 6 8)刊行大字本,是后代所有脉经刊本的祖本。目前宋刊本已佚。本文用的本子是沈炎南脉经校注,该书底本是明代影刻南宋何大任本,辅以陈钦铭的脉经新解、严石林与李正华脉经,引文只附页数,不再赞注。一、释“浑浑革革”脉经卷一迟疾短长杂脉法:“浑浑革革,作者简介:高婉瑜(1 9 7 7 一),女,台湾高雄人,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史、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崔锡章:中医要籍重言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1 0 6 一1 2 5 页。沈炎南:脉经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0 1 3 年版。陈钦铭:脉经新解
4、,台湾北县:中国医学研究所1 9 9 5 年版。严石林、李正华:脉经,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8 年版。(唐)王冰注,(宋)高保衡、(宋)林亿等校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明)王肯堂辑录,(明)吴勉学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民国十二年(1 9 2 3)北京中医社修补清光绪间江阴朱文震刊本,第2 页。(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清嘉庆2 0 年经韵楼刊本),台北:黎明文化1 9 7 4 年版,第5 5 5 页。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此段文字出自素问卷五脉要精微论篇:“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根据王冰注:“浑浑言脉气浊
5、乱也。革至者,谓脉来弦而大,实而长也。如涌泉者,言脉汨泪,但出而不返也。绵绵言微微似有,而不甚应手也。如弦绝者,言脉卒断,如弦之绝去也。”“浑浑”解为混乱,“脉来弦而大,实而长”为革脉的脉象,奇怪的是,革脉脉象与脉经所述“涌泉”之状不同,可见王冰之言不无疑问。沈炎南脉经校注:“盛大急速貌。浑通滚,引集韵卷五混:滚,大水流貌,或作浑。浑浑,盛大貌。革,集韵卷十职:急也。革革,急速貌。”(第2 3 页)沈炎南未说明“革”为何有急之义,由上可知,王冰、沈炎南两人之说有别。脉经的“浑浑革革”所指为何?“浑”,本义是大水混流的声音,说文解字水部:“浑,涵流声也。”引申出混浊之义,见老子十五章:“敦兮其若
6、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117长江学术2023年第3 期浊。”严石林、李正华脉经将“浑”视为“滚”的通假,故有盛大义。(第6 3 页)但是,通假之说流于曲折。参考医部全录所收黄帝素问,引马之言“气浑浑而浊乱,其革至如涌泉,出而不返”,张志聪云“言血脉受邪而内乱,如涌泉也”。两人对“浑浑”的解释相近,指浊乱之义。笔者认为“浑浑”之义可从马所说“涌泉”之喻来理解,说文解字水部:“涌,滕也。”涌泉的形象强调“水向上腾冒而出”之状,以水之腾冒、腾涌状比喻脉象,因此,“浑浑”描述混乱的状态。再者,水既腾涌,亦有急速之状,此与“革脉”不同,故“革”“革革”与革脉无涉,而是指急速之义。革即是,集韵职韵:“,
7、说文:急也。或作革。”礼记檀弓上:“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郑玄注:“革,急也。”元刊玉篇革部:“,急也。亦作函。”故知或作革、巫函。统而言之,“浑浑革革”之“浑浑”取乱义“革”即,指急义,故可与“涌泉”的隐喻相符。汉语大词典虽提过“革”(ji)通“呕”,指危急。但是该典收的“革革”做象声词,汉语叠字词词典的“革革”是当形声词,故两典均解作拟声词,而不是急速义。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则未收“革革”一词,三典均有漏收之处。二、释“弊弊绰绰”脉经卷一迟疾短长杂脉法:“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弊”,严石林与李正华未做解释,沈炎南脉经校注解为:“素问作绵绵二
8、字,可参。弊,通蔽。弊,隐蔽貌。”(第2 3 页)“弊弊”,汉语大词典解为辛苦疲惫貌,汉语叠字词词典解为辛苦经营貌,陈钦铭脉经新解解为经营貌。(第79页)笔者认为沈炎南将“”视为“蔽”通假,稍嫌曲折。因为不须借由通假,“弊”的意义即可作解。其次,沈炎南所谓脉象“隐蔽”,不够准确。隐蔽的意思是隐藏、遮掩,脉象隐藏或遮掩,即是找不到脉象,没有脉象,文中提到“其去如弦绝者”,表示尚有脉象,只是“犹如”弦绝,因此用“隐蔽”作解,有失准确。再次,两词典所谓“辛苦疲惫”“辛苦经营”,均颇费解,辛苦疲惫、辛苦经营的主语是有生名词,不适用于抽象名词(脉象)。单音词“弊”有疲困义,见诸葛亮出师表:“益州罢,此诚
9、危急存亡之秋也。”双音词“弊弊 亦有疲困义,见庄子逍遥游:“世蕲乎乱,熟弊弊焉以天下为事。”笔者认为脉经“弊弊”描写的是脉象“疲弱”状,与前揭“浑浑”(混乱)是广义的相对,亦与后述之喻“如弦绝者”吻合,脉象疲弱犹如弓弦断绝。“绰绰”,沈炎南脉经校注:“绰绰,缓慢貌。尔雅释训:绰绰、爱爱,缓也。”(第2 3 页)陈钦铭脉经新解解为“宽也”(第7 9 页)。笔者认为宽之义过于笼统,不易理解,相对来说沈说更准确,查说文解字素部:“绰,缓也。”根据尔雅,双音节“绰绰”亦有缓慢义,脉象速度缓慢正与前揭“革革”(急速)相对。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未收“弊弊”“绰绰”二词,建议可补收。(周)李耳撰,(魏)王
10、弼注:老子道德经,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第1 3 页。(清)陈梦雷等编:医部全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9 8 8 一1 9 9 1 年版,第1 6 1 页。(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清嘉庆2 0 年经韵楼刊本),台北:黎明文化1 9 7 4 年版,第5 5 4 页。(宋)丁度等:集韵,上海图书馆藏述古堂景宋钞本,第7 5 9 页。(清)阮元审定,(清)卢宣旬校:重刊宋本礼记注疏附校勘记,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清嘉庆二十年(1 8 1 5)南昌府学刊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 9 6 5 年版,第1 1 7 页。(宋)陈彭年等编:大广益会玉篇(建德周氏藏元刊本),四部丛
11、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2 9 年版,第3 7 9 页。孙继万:汉语叠字词词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9 5、1 6 页。(三国)诸葛亮:出师表,(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6 7 1 页。(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第3 0 页。118高婉瑜:脉经三则脉象词析论“缓”一作坚。素问曾对脾死脏的脉象做过解释,三、释“脾死藏”之条脉经卷三脾胃部第三:“脾死脏,浮之脉大缓,按之中,如覆杯,絮絮状如摇者,死。”本段引自张机(1 5 0 一2 1 9
12、)的金匮要略方论卷中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两相对照,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一是断句有误,一是字词与释义,具体是:作“缓”或作“坚”“脉”字之有无、“中”字的认定、“絮絮(洁洁)之义。断句方面,脉经(第3 8 页)、沈炎南的脉经校注(第6 5 页)均作“脾死脏,浮之脉大缓,按之中如覆杯,絮状如摇者死”,李克光的金匮要略(第3 0 2 页)作“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陈志昇等人比对五脏(肝、心、脾、胃、肾)死脉的行文格式,有固定的模式,即“X死脏,浮之,按之,如,死。”其说具有参考价值。笔者认为浮之是浮取脉,按之是沈取脉,若依照金
13、匮要略方论,“按之”后面有漏字,而脉经作“按之中如覆杯”,语义费解。“按之 是主谓小句,指沈取的脉象,后应点断,“如覆杯”是形容前句之脉形。“絮絮状如摇者死”的“絮絮”应下属,与“状”之间不宜点断,此为判断句,主语“絮絮状如摇者”与断语“死”之间可点断。根据前引金匮要略方论,作“浮之大坚”,且金要略方论所载之肝、心、肺、肾的死藏(脏),均作“浮之”,而非“浮之脉”。“浮之,按之”格式相对,可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提到见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五平人气象论篇:“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日脾死。”注云:“乌喙、鸟距言锐坚也,水流、屋漏言其至也,水流谓平至不鼓,
14、屋漏谓时动复住。”可知脾死的脉象为坚硬象,节奏快慢不均。再者,本草品汇精要续集脉诀四言举要卷上之真脏脉注:“脾绝之脉,如雀之啄木,频啄数下,而少一停止也。又如屋漏之水,其数勺勺,一顷而一滴。又如流水去而不返之象,又如杯水倾覆之状,此皆脾绝之脉也。”脾绝之脉特征是锐利、短暂、坚硬,节奏急快,戛然而止。综上,脾死脉不是缓慢之象,故“浮之大缓”应改为“浮之大坚”较贴合实况。“按之”的常见的版本作“中”,陈志昇等主张口为“革”,因为革脉脉象与脾死脏相仿。根据脉经卷一脉形状指下秘决:“革脉,有似沈伏,实大而长微弦。”又金匮要略方论卷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减则为寒,则为虚,虚
15、寒相搏,此名为革。”陈志昇等认为革脉是脉、弦脉的合体脉,有浮取弦坚的表面张力,又有按之中空虚内部不足的型态,符合“外表坚硬而中空,如覆杯之形”。然而,陈志昇等未提出推论之过程,可再补充。笔者认为字形上,古文字“革”与“中”不相似;语音上,两字声音亦不近。再参照脉象叙述,脾死藏与革脉的脉象状况较接近,革脉内的弦脉特征如张弓,趋于浮紧,脉特征是浮大、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与脾死之“浮之大坚”“覆杯”的状况相似。(汉)张机:金要略方论,(明)王肯堂辑录,(明)吴勉学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民国十二年(1 9 2 3)北京中医社修补清光绪间江阴朱文震刊本,第2 页。(晋)王叔和:脉经,香港:商务印书馆
16、1 9 6 1 年版,第3 8 页;沈炎南主编:脉经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0 1 3 年版,第6 5 页。李克光主编:金匮要略,台北:知音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0 2 页。陈志昇、蔡金川、许伟宸、张永明:金匮要略)五脏死脉条文厘定与阐释,台湾中医医学杂志2 0 1 4 年第2 期。(唐)王冰注,(宋)高保衡、(宋)林亿等校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明)王肯堂辑录,(明)吴勉学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民国十二年(1 9 2 3)北京中医社修补清光绪间江阴朱文震刊本,第1 6 一1 7 页。(明)刘文泰等撰,(清)王道纯、(清)江兆元等续纂: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御制本草品汇精要,清康熙四十年进呈写本,第3 8 页。119长江学术2023年第3 期据此,故从陈志昇等之说。“絮”作何解,亦是一难。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絮絮”作“洁洁”。另有异文是“絮絮状如摇者死”作“藜藜状如炙肉”,两句的语义已经不同,不在此赘言。目前所见的本子或批注不是作“絮絮”,就是作“洁洁”,语义至少有四解。一是高章明洁,见御纂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五藏风寒积聚病证并治的注:“按之状如覆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