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雪芹研究 年第 期作品文化从应制和应试谈元春省亲诗邓 芳【提 要】元春省亲一回中元春和众姊妹及宝玉都作了诗参与写诗者八人共写诗十一首 其中元、迎、探、惜四人作七绝宝钗和李纨作七律黛玉作五律宝玉作了由元春命题并限定诗体的五律四首 宝钗以七律应制是她守礼守分的表现水平上刻意藏拙也符合她的老练世故 想大展奇才的黛玉学习王维五律的以山水诗之法应制看似胡乱应景实则是才高者的举重若轻 宝玉被元春寄予科举厚望因而被要求作四首应试五律其中宝玉自作的三首均符合应试诗规范刻画殆尽却不是好诗只有黛玉代作的一首因跳出了应试诗的限制遂成佳篇 这些诗作的内容和诗体选择不仅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有力地塑造了人物也反映
2、出应制诗和应试诗的诗学背景【关键词】元春省亲 应制诗 应试诗红楼梦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元春省亲游幸大观园后作诗一首也命众姊妹和宝玉都作了诗 本次参与写诗者八人写诗十一首 关于元春省亲诗学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多散见于红楼梦诗词注释及解读、宝黛元春等相关人物研究、小说情节及探佚研究等少见专题讨论 笔者认为关于这些诗仍存在不少有待探究的问题例如为什么都是奉元春之命作诗但众人诗部分脂本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并未分开为方便起见后文将元春省亲众人作诗之内容统一称为第十八回 本文所引原文均据清曹雪芹著清无名氏续清程伟元、清高鹗整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
3、版社 年版该本以庚辰本为底本 所引脂批均出自法陈庆浩辑校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增订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年版 因引文较多后文不再一一标注从应制和应试谈元春省亲诗 体各异?为什么李纨和三春的诗体不同而与宝钗相同?黛玉和宝钗的诗都受到了元春的称赞谁的更好?元春对众姊妹没有限定诗体为什么单独要求宝玉作五言律?黛玉代宝玉作的诗为什么比宝玉自作的三首更受元春喜爱?本文拟从应制诗和应试诗的角度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点浅见也希望对元春省亲诗的研究能成为我们理解红楼梦人物与情节的一个参考一 明清时期的“七律以应制”和宝钗诗关于元春省亲诗有学者指出“宝玉和众姊妹奉元春之命为大观园诸景赋诗也可以看作是写清代臣僚们奉
4、皇帝之命而作应制诗的情景的一种假托”其实不仅清代有应制诗君臣唱和甚至可以追溯到尚书中舜与皋陶的唱和而魏晋以来便已有应制诗一体在初盛唐臻于完备至清代经久不衰 应制诗是指奉帝王及后妃、太子、王侯等之命或为了附和皇帝及皇室的需要而作的赞颂型诗歌它可以是对帝王诗作的奉和也可以是奉君王后妃之命而作的诗歌还包括与帝妃王侯和朝堂活动相关的诗在元春省亲诗中元春先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三春也各作一首七绝李纨和宝钗作七律黛玉作五律宝玉则是元春指定的五律四首 除去宝玉指定诗体的情况不同之外其余七首都是典型的应制奉和诗 但是在诗体上三春与元春的相同而李纨、宝钗和黛玉则与元春不同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这与明清人对“应制正宗”的
5、理解有关 在拙文论红楼梦第十八回探春和李纨诗的归属中笔者结合初盛唐七律的形成过程和写作情况以及明代到清代前期诗论家对七律“正体”和“变体”的理解指出在曹雪芹的时代论诗者最为推崇的七律典范多为初盛唐应制诗“七律以应制”是当时人的一个共识 因此元春省亲诗中一个看似不合理的现象便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众人眼里“不善作”、也常常自称“不会作诗”的李纨竟写出一首难度较高的七律而“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探春却写了一首浅俗如大白话的七绝 程乙本大概觉得这两首诗不符合人物设定将原文改为探春写七律李纨勉强凑成一绝 这一修改也得到一些学者的赞同 但笔者以为守礼的李纨作七律以应制可谓“得体”也符合其家学教养和克己复礼的性
6、格 而三春为元春的自家姐妹四春一体探春和迎春惜春一样跟着元春亦步亦趋作七绝也合情合理且探春刻意作坏诗为元春陪衬正是她身为元春的庶出妹妹的乖觉精明的表现 这看蔡义江:大观园与宣南文化红楼梦学刊 年第 辑 曹雪芹研究 年第 期似与人物设定不合的诗作背后实则有诗歌发展史和明清诗学理论的背景更是曹雪芹通过写诗对李纨和探春进行的高明刻画本文还想对前文做一点补充 一般来说在君臣唱和的应制中唱和的臣僚应该与帝后王公的原诗保持诗体相同 作为应制正宗的初盛唐大量君臣唱和诗就是如此武后石淙是七律体臣僚的十六首便均以七律唱和中宗立春日游苑迎春用七律奉和之作七首也都是七律中宗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为五律奉和的二十余首也
7、为五律 不过这只是在君主先唱、臣僚“奉和”的情况下 对于非唱和型也就是那些奉命而作或者自发而作的赞颂诗则没有诗体上的限制五律、七律、七绝等各体在初盛唐兼而有之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这种非唱和型的应制诗往往较多采用七律一体 例如明初著名诗人、被明清诗论家视为唐音典范的林鸿其一生诗作颇丰兼工各体但在他“三十为礼官制作多述因”的在京为礼官时期写了许多为后世称道的应制诗其主要体裁就是七律如春日游东苑应制春日陪车驾幸蒋山应制四首早朝等被众多诗论家赞为“唐音鸣盛”他也有甘露应制等长篇五排应制诗但数量少于七律 其他诗体如五律、七绝等则完全不用于应制 不难看出身为礼官的林鸿对应制诗体有严格的选择标准七律为首选长篇
8、五排次之其他诗体则不选那七绝呢?从明清应制诗的整体上看七律一体最多七绝在数量上逊于七律但并非不能用于应制 然而粗观明清的应制七绝以组诗的形式出现的情况比较多例如台阁体代表人物杨士奇在两千余首诗中七绝多达八百余首其中也有不少应制诗但不少都以组诗的形式出现如侍从海子飞放应制五首侍游西苑应制九首扈从巡边至宣府往还杂诗十首等 据笔者检索在明代以“应制”为题的八十首七言绝句中有近九成是组诗形式 这大概是因为应制诗以雍容典重、雅正庄严为美学追求而绝句篇幅短小要在四句中完成起承转合也容易跳跃和急促且不太能用工稳的对句达成整丽的效果缺乏七律在篇幅、结构、声律、对仗上天然具备的和缓从容、雅正工整的优势 明清诗人
9、以多篇七绝合为组诗来应制确实能一定程度弥补绝句短小的不足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相反单独一首七绝用于应制则难免显出单薄仓促 其详见拙文论红楼梦第十八回探春和李纨诗的归属曹雪芹研究 年第 期明林鸿:送黄玄之入京见鸣盛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由于学界对明清应制诗的研究极少也比较难统计明清应制诗的整体数量和诗体分布情况笔者仅以“应制”为条件检索明诗诗题结果为七律 首五律 首、五排 首和七绝 首还有少数古体 当然诗题中有“应制”的仅仅是应制诗中的一小部分不过明代应制诗各诗体的数量差异也大致可窥从应制和应试谈元春省亲诗 实初盛唐的李峤、宋之问、沈佺期和张说等也用七绝写过应制诗但数量较少更缺乏名篇所以在明清时期七
10、绝未能像七律那样成为应制之正体也是有道理的回看元春省亲诗元春本人作的是一首七绝要求诸姐妹“各题一匾一诗随才之长短亦暂吟成不可因我微才所缚”就是让众姊妹不必非要遵照自己的诗体 对三春来说元春虽是贵妃毕竟是自家姐妹以“唱和”来应之并无不妥 且她们或是真的才浅或是小心藏拙七绝短小比起七律更容易凑成所以三春跟着元春作七绝合情合理而李纨和宝钗与元春的关系比三春要远又都是极为恪守礼制之人她们的理解是奉贵妃圣谕作诗便以应制之正体的七律来“奉命应制”对她们来说正是得“体”的表现李纨诗笔者另文已有论述本文想讨论一下宝钗诗 宝钗与李纨一样是恪守礼制之人 刘姥姥进大观园说了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11、众人都笑得失了态 没笑的除了捉弄刘姥姥的凤姐鸳鸯就只有李纨和宝钗了这很耐人寻味 究其缘由恐怕她们二人一方面觉得刘姥姥的话粗鄙属于“非礼勿听”的范畴一方面可能也觉得大庭广众中大笑是失仪、失礼的 众人笑得越是纵情就越见出这二人的“克己复礼”而对礼制的恪守宝钗比李纨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和湘云商讨诗题她要劝“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黛玉酒令上说了两句西厢记牡丹亭的词她要劝“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宝琴新编怀古诗大家都称奇道妙她却说“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就是嫌后两首关涉西厢牡丹 可见宝钗的守礼确实到了“胶柱鼓瑟矫揉造作”的程度就连李纨都不赞同表示宝琴那两首诗“无妨只管留
12、着”如果说李纨的恪守礼制是家学影响以及被寡居身份所拘那么宝钗则比李纨更多了一种“守分从时”的自觉 她常吃的冷香丸用到春夏秋冬应时的四时之花与节气完全同步的雨露霜雪便是一切从时守矩、遵循章法的象征为的是克服胎里带来的热毒即章法规范之外的一切感性和热情她在元春省亲时作七律应制不仅体现了她的“守礼”还体现了她的“守分”: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有人指出此诗受明代“台阁体”的影响笔者以为不妨再向前溯源此诗明显有向初盛唐七律应制学习的痕迹 首先语言上“帝城”“华日”“祥云”“柳”“莺”“文风”周寅宾:论黛玉宝钗的
13、诗学观点与明清诗歌流派的关系红楼梦学刊 年第 辑 曹雪芹研究 年第 期“宸游”“孝化”“隆”“睿”“仙”“彩笔”等用语在唐代应制诗中便已常见 其次章法上第一二句“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这如同天眼一般俯瞰的视点正是对初盛唐应制诗开篇之法的学习 如李峤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马怀素奉和人日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日宇千门平旦开天容万象列昭回”张说侍宴隆庆池应制“灵池月满直城限黻帐天临御路开”等初盛唐七律应制诗的开头就常用这种想象中的居高视点例子不胜枚举 其三结构上七律应制的“三段式”是初盛唐以来奠定的基本形式 具体来说就是首联点题说明时间地点中间或两联都
14、写景或一联写景、一联写场面或人物活动和景物描写相间尾联表明颂圣、赞美和自谦 以明清论家评为应制第一的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为例:“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方东树评“起二句先以山川将长安宫阙大势定其方位此亦擒题之命脉法也 三四贴题中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五六贴春望、贴雨中收奉和圣制字”就指出了它是典型的擒题、阐释、收结的“三段式”结构 宝钗的应制诗也是非常典型的三段:开篇擒题写明大观园的位置颔联颈联具体描述再以奉和应制之旨及颂圣自谦收尾 也就是说以明清人奉为典范的初盛唐七律应制诗为
15、标准宝钗的这首诗无论语言、章法还是结构都称得上十分规范不过由于应制诗的内容和结构都很固定很容易写得千人一面初盛唐的一些优秀的应制诗作往往在“三段式”中“阐释”部分即第二、三联的写景、场面和人物活动的部分里彰显个人才华 仍以上引王维诗为例颔联“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在皇家威仪中透露出春的繁荣颈联“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更写出了高耸的帝城如凌空出云人间万家列于雨中春树之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盛世气象被诗人的大手笔描绘得淋漓尽致 当然我们不能以王维的水平来苛求宝钗的诗但是能写出“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等好句的宝钗其真实水平应该是在“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
16、孝化应隆归省时”这种套语之上的这四句完全符合应制规范:一联写景一联写人物活动 但问题在于其写景非常概念朱栋:唐代应制诗语言特点探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清方东树著汪绍楹点校:昭昧詹言 卷一六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从应制和应试谈元春省亲诗 化例如同样写“柳”王维“銮舆迥出千门柳”写出了銮舆穿过垂柳夹道的重重宫门的画面皇家威严中透露着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宝钗的“高柳喜迁莺出谷”就形不成一个生动的现实画面只有象征意义至于颈联写人物活动就更为抽象“文风”与“孝化”只是颂圣套语不是具体活动 我们读了这四句诗也无法想象出大观园的景色或者元春夜宴的活动因为它没有提供任何真实的场面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更缺乏“诗传画意”的艺术追求好的应制诗固然应当形式精工缜密辞藻雍容典雅 这些宝钗诗都做到了但如果没有中间二联写景的鲜明和写人物活动的生动就会是千篇一律、平庸无奇的初盛唐应制佳作无不在中间二联出彩如张说侍宴隆庆池应制、苏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等等明清诗话里不乏对这些诗中间二联的赏析和赞誉 博学的宝钗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但她却只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