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EIJINGDANGSHI北京党史 2023 年 1 期BEIJINGDANGSHI*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项目“李大钊牺牲过程考辨”(项目号:20STA020)、安徽省教育厅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资助重点项目“胡绳学派 与中共党史研究”(项目号:gxbjZD2020033)的阶段性成果。文章修改过程中得到侯且岸教授的指点和帮助,谨致谢忱。在关于 新潮 的研究中,有的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评析,有的从专题研究的角度进行审视,还有的从社团史的角度进行探究。代表性论文有张静如:重读新潮,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第4期;危明星:新潮同人的哲学关切与新文化运动的衍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
2、1年第12期;徐木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社团类型与功能的历史考察,北京党史2009年第3期;等等。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58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2卷,第379页。李大钊在 新潮 所发三篇文章论析汪兵新潮社是五四时期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在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指导与帮助下创办的一个社团。新潮社以出版 新潮杂志为主要活动,逐渐在青年中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学界对 新潮 历史地位和重要影响等课题的研究已取得丰富的成果,为进一步认知 新潮 杂志和新潮社提供了基本的学术视角和文本资料。不过,若从李大钊研究
3、的角度来看,目前还缺少李大钊与 新潮 关系的专门性学术成果。事实上,李大钊不仅积极关心与支持新潮社的发展,还在 新潮 上发表了三篇重要文章,即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 青年厌世自杀问题。总体来看,这三篇文章大致凸显了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轨迹,既深刻展现李大钊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问题的,也表明李大钊在不断关注和寻求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基于此,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这三篇文章所体现的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一、关于 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一般认为,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是两种对立的政治思潮,但以自由、民主、独立为内在要求的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理想目标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
4、李大钊在阐述民族主义的问题时,就曾论述过世界大同的实现途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当人们还普遍迷惑于所谓“公理战胜强权”的时候,李大钊指出,一战的胜利不是“公理”对“强权”的胜利,认为这次大战的真正原因是两个资本帝国主义集团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是“为自己国内资本家一阶级谋利益”。1919年1月1日,李大钊在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 一文中,再次揭示日本“倡大亚细亚主义”的欺骗性。1919年2月1日,李大钊在 新潮 第1卷第2号上发表 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 一文,阐明未来理想社会应该成为“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摘要 五四时期,社团活动在中国迎来了第二次高潮。其中,新潮社及其所办 新潮 杂志在当
5、时的青年中和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李大钊积极关心与支持新潮社的发展,并在 新潮 上发表了三篇文章,即 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 青年厌世自杀问题。这三篇文章大致凸显了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轨迹,既深刻展现李大钊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问题的,也表明李大钊在不断关注和寻求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关键词 李大钊;新潮;唯物史观;思想史中图分类号D2-0;K0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1798(2023)-01-0021-05名家主持 党的思想理论史研究21北京党史 2023 年 1 期放”相结合的新组织。李大钊指出:“中欧的社会革命一经发动,世界的社会组织都有改变的趋势,
6、为应世界的生活的必要,这国际组织、世界组织,是刻不容缓了。”李大钊还从互助的角度来论述世界联邦的思想,认为那些处在被压迫的阶级应该依靠互助的精神,联合起来形成团结一致的精神。同时,他也看到民主解放和联合对于建立世界联邦的重要性。“人民对于国家要求解放,地方对于中央要求解放,殖民地对于本国要求解放,弱小民族对于强大民族要求解放,农夫对于地主要求解放,工人对于资本家要求解放,妇女对于男子要求解放,子弟对于亲长要求解放。”这些解放的运动都是平民主义的解放运动,而民主主义、联治主义都是这条线上的记号。没有联治的组织,平民政治必不可能成功,而联邦主义是平民主义的另一种形态。那些被社会主义所不许的种种屈服
7、与统治的关系均被废除,用事务的管理来代替人的管理。因此,李大钊设想的是世界联邦,是“人类全体所馨香祷祝的世界大同”。在此基础上,李大钊发表 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 一文,第一次提出“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此后,在 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一文中,李大钊又提出“中华民族无产阶级化”的观点,为实现民族独立探索指明了方向。二、关于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人生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及目标、人生道路的选择,也决定人们的具体行为模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五四时期,针对旧道德束缚人们心灵、
8、禁锢人们思想所造成的蒙昧状态,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个性解放,要求对中国的旧伦理道德重新进行估量和审视。李大钊于1919年12月1日在 新潮 第2卷第2号发表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 一文,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述伦理道德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不仅提出自己研究道德问题的四个疑问,即:“第一问,道德是甚么东西?第二问,道德的内容是永久不变的,还是常常变化的?第三问,道德有没有新旧?第四问,道德与物质是怎样的关系?”而且重点批判了“道德不变”“道德复古”“道德无用”等谬论。关于道德的起源和产生问题,李大钊认为:“人类的道德心不是超自然的,也不是神赐的,乃是社会的本能。这社会的本能,也不是人类特
9、有的,乃是动物界所同有的。”“人类的道德,从人类还不过是一种群居的动物时代,就是还没有进化到现今的人类时代,既已存在。”道德问题又是怎样出现的呢?李大钊指出:“人类为抵抗他的环境,适应他的周围,维持他的生存,不能不靠着多数的协力,群合的互助,去征服自然。这协力互助的精神,这道德心,这社会的本能,是能够使人类进步的,而且随着人类的进步,他的内容也益为发达。”“道德这个东西不是超自然的东西,不是超物质以上的东西,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他的本原不在天神的宠赐,也不在圣贤的经传,实在我们人间的动物的地上的生活之中。他的基础就是自然,就是物质,就是生活的要求。简单一句话,道德就是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
10、之社会的本能。”针对“道德不变”的观点,李大钊鲜明地指出:“一代圣贤的经训格言,断断不是万世不变的法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2卷,第399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2卷,第395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2卷,第400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2卷,第459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92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3卷,第129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3卷,第131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3卷,第132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3卷,第
11、132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3卷,第133页。名家主持 党的思想理论史研究22BEIJINGDANGSHI北京党史 2023 年 1 期BEIJINGDANGSHI则。什么圣道,什么王法,什么纲常,什么名教,都可以随着生活的变动、社会的要求而有所变革,且是必然的变革。”针对“道德复古”的观点,李大钊则引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旨,指出:“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构造物质既常有变动,精神的构造也就随着变动。”此外,在考察宗教与哲学、风俗与习惯、政策与主义的变动后,李大钊认为它们都是“随着经济情形的变动为转移”,并总结指出:“道
12、德既是社会的本能,那就适应生活的变动,随着社会的需要,因时因地而有变动。”“道德既是因时因地而常有变动,那么道德就也有新旧的问题发生。”“物质上,道德上,均没有复旧的道理!”关于“道德无用”的观点,李大钊强调指出:“这新发生的新生活、新社会必然要求一种适应他的新道德出来,新道德的发生就是社会的本能的变化,断断不能遏抑的。”李大钊进而指出:“宇宙进化的大路,只是一个健行不息的长流,只有前进,没有反顾;只有开新,没有复旧;有时旧的毁灭,新的再兴。”“道德是精神现象的一种,精神现象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既不复旧,道德断无单独复旧的道理;物质既须急于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因为物质与精神是一体的,因为道德
13、的要求是适应物质上社会的要求而成的。”在李大钊看来,新的社会制度必将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新的道德必将取代旧的道德,这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历史发展规律。加深对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 的理解,需要与李大钊的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联系起来思考。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文中,李大钊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质内容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等。然而,长期以来,学界习惯于以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来界定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即从本本出发,而不是从实践出发来动态地分析理论,更不是从认识论角度观察问题。李大钊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就是用“思辨”的态度来对待这“为世界改造
14、原动的学说”。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文中提出,“马克思的书卷帙浩繁,学理深晦”,尤其是 资本论 三卷。“我们对于 马克思主义 的研究,虽然极其贫弱”,但要做到“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中,有点正确的解释”。三、关于 青年厌世自杀问题新潮 对于人生观探讨的一大亮点,就是关注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自杀等。1919年12月,新潮 第2卷第2号集中刊发三篇讨论自杀问题的评论文章,即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的 北大学生林德扬自杀问题、北京大学学生罗家伦的 是青年自杀还是社会杀青年 和李大钊的 青年厌世自杀问题。蒋梦麟在文章中认为:自杀是自示其弱,是不道德的,也是社会的“一个大罪恶”。他疾呼:“
15、新人生观一时不能造成的。过渡时代终有许多困难和失望的事,这是一定要经过的。困难是成功的路,开辟一个新天地,终要遇着许多荆棘。我们终需用大刀阔斧斩开一条路,为后人造幸福,万莫灰心。新生活不是望空能得到的。”罗家伦的文章分析北大学生林德扬自杀的原因,认为:“我们这班青年,第一应当奋斗,积极去改革现状,化这可厌的世为不可厌的世。若是奋斗得精疲力尽,智绝谋穷,再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作了,而于此世仍无一丝一毫的补助,然后自杀林君的自杀,原来不是自己杀自己,乃是社会杀了他。社会一时不能彻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3卷,第145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3卷,第134页。中国李大钊研究
16、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3卷,第145146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3卷,第146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3卷,第146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3卷,第140141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3卷,第1、2页。蒋梦麟:北大学生林德扬自杀问题,新潮 第2卷第2号,1919年12月。名家主持 党的思想理论史研究23北京党史 2023 年 1 期底的变革,恐怕热心的青年,将要一个一个的自杀干净啊!社会早麻木不仁了!”对现实社会问题保持敏感和关注的李大钊,实际上已发表一系列有关自杀问题的文章。1913年的 原杀(暗杀与自杀),是他第一次讨论当时的自杀问题;19151919年间发表的 厌世心与自觉心 北京的“华严”新自杀季节 一个自杀的青年 等,是他继续研究自杀问题的成果;1919年和1922年先后写成的 青年厌世自杀问题 和 论自杀,则是他对青年自杀这个社会问题更为深入的探讨。其中,李大钊在 新潮 发表的 青年厌世自杀问题 一文,不仅分析了选择自杀问题的人种、生理、年龄和婚姻等原因,也分析了青年自杀的动机、方法和场所等因素。李大钊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