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民俗学日常生活研究的路径与方向_邓苗.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7050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学日常生活研究的路径与方向_邓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民俗学日常生活研究的路径与方向_邓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民俗学日常生活研究的路径与方向_邓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4 卷第 1 期2023 年 3 月摘要:民俗学日常生活的研究经由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到民俗学的生活世界理论,再到民俗学的民俗生活和日常生活理论,其间经历了不断的逻辑转换和思维跳跃,经由民俗学学科的集体努力,民俗学实现了由民俗生活向日常生活的过渡。民俗学转向日常生活一方面暗合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与民俗生活的现代性密切联系在一起。从关注以乡村为空间的日常生活到关注都市化的民俗生活,进而实现民俗学研究的城乡并重,是民俗学面对中国社会现实最重要的学术选择。关键词:民俗学;日常生活;现代性;都市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3)1014407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

2、项目“北京民间手工艺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批准号:21YTB018)、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以山西的历史人物传说为中心的民间传说资源与新时代乡村现代化研究”(批准号:18CSH044)、北京联合大学科研项目“艺术助力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邓苗,男,陕西洋县人,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民俗学博士,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等研究。民俗学日常生活研究的路径与方向邓苗(北京联合大学,北京100101)日常生活研究是当代中国民俗学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经由这一路径,民俗学研究重心实现了从民俗之“俗”到民俗之“民”的转变,田野调查开

3、始成为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但是日常生活并不仅仅是朝向传统、乡村的,同时也是朝向现代生活、都市的,因此,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关注中国民众的现代生活,在都市和乡村共同营造的社会语境中关注民众最普遍的民俗生活,是民俗学从传统之学走向现代之学的必由之路。一、日常生活研究的民俗学路径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是包括社会学、美学、哲学、历史学、文化批评在内的许多人文社会学科共同关注的议题,但是民俗学的日常生活研究却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是关注点的差异,另一方面是这一研究对于学科造成的影响的差异。就前一个方面而言,其他学科关注的日常生活或者是超越具体可感的微观现实的理性思辨1,或者关注的是与高雅文

4、化、高雅艺术相对的现实领域、通俗文化2,而民俗学关注的却是本质意义上的生活的具体表现,更明确地说,是具有模式化、传承性和地域性的生活细节、生活实践和琐碎的生活事件。而且,这一路径也与民俗学的学科本位密切联系在一起,因为民俗学的立身之本就是将自己定位于关注淹没在历史背后的无数匿名的、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大众,虽然有许多学科强调民众的重要性,但是只有在民俗学当中,普通民众真正地走向了前台、中心和焦点的位置。在“官民”“国家个体”“上层文化下层文化”“大传统小传统”等成对并举同时也具有一定对立意涵的学术概念当中,民俗学从来都是以弱势的、大多数最普通的社会大众为关注点,不论是从早期的农民还是到后来的劳动人

5、民乃至新时期以来的全民,民俗学的立场从来都是站在国家、精英对面的普通人。因此,当民俗学将自己的视野朝向普通民众经常进行的、模式化的、任何人都伸手可及的现实生活时,恰恰是在另一个意义上The Path and Direction of Daily Life Research of FolkloreDENG MiaoAbstract:Daily life study of folklore goes through Husserls life world theory to folklore life world theory,and then to folklore folk life andd

6、aily life theory.During this period,it has experienced continuous 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thinking jump.Through the whole efforts ofall folklore scholar,folklore has come the transition true from folk life to daily life.On the one hand,it coincides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ofcontemporary China,on

7、the other hand,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dernity of folk life.The most important academic choice for folklorein the face of Chinese social reality i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aily life with rural space to the folk life with urbanization,so as to realizethe study of folklore in both urban and ru

8、ral areas.Keywords:Folklore;Daily life;Modernity;Metropolis144DOI:10.15899/ki.1005-5681.2023.01.020对于自己以往所坚持的民众立场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俗学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更加具有其内在的学科优势。而从日常生活研究之于学科的影响来说,其他学科与民俗学同样不可同日而语。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日常生活只是该学科关注的一个领域、一派思想、一种路径,但是对民俗学而言,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却使民俗学发生了范式转向,这种转向对学科的发展是根本性的,因而其影响也深远,日常生活研究改造了民俗学,赋予了民俗学新的生命力

9、。但是民俗学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却并不是直接的,或者说民俗学转向日常生活研究经历了一个内在的逻辑转换。(一)从民间文化到民俗生活民俗学转向日常生活研究是高丙中最先提出的。在此之前,民俗学的主要研究范式是注重对材料的记录和描写,同时,民俗被定位于传统的、具有一定历史积淀的文化遗留物,这导致民俗学被其他学科诟病为一种“记录描述之学”“简单罗列材料”的学问,学术水平不高,对于社会的意义停留在保存优秀的传统文化层面,同时遗留物倾向的民俗学又使人们将民俗学定位于过去的口头传统和老旧物什,在这一语境中,民俗学研究的对象被界定为与精英文化相对的“民间文化”。虽然在特定的年代,民俗学作为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对发动群

10、众、凝聚意识形态、确立国家的人民性,以及全球化时代保存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过独特的历史作用,但是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民俗学研究范式如果不发生大的变革整个学科就只能没落乃至最终消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高丙中总结了长期以来民俗学学科所遵循的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指出其中的问题所在,并进而尖锐地提出,我们究竟是坚持一种死去的、老旧的文化观的民俗事象范式还是从中国社会的现实出发,将民俗当作一种活生生的、民众正在操演的、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日常生活。他指出,一旦我们改换了思路,将民俗当作一种现实的、正在发生的民俗生活,那么我们就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民俗,将民俗当作具有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的,具有鲜活的社会生命

11、力的生活整体。3在此基础上,他大胆地引入著名社会理论家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并通过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分析指出,民俗学应该将生活世界当作自己天然的学术领域和学科位置所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是思辨性的学术理论,也是一种抽象的社会哲学思想,虽然这一理论跟民俗学具有内在的学术契合点,但是从作为哲学的现象学到具体研究领域的民俗学,其间还是具有一定的学术张力。因此,高丙中在分析生活世界理论和民俗学之间的学术相关性之后,在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民俗生活”的概念。高丙中将以往民俗学所普遍习用的“民间文化”过渡为生活世界理论基础上的“生活文化”,并对“民俗”的概念重新定义,即民俗是一种具有普遍模式

12、的生活文化。在这种民俗观的基础上他提出民俗生活是“用普遍模式建构的活动过程”。4可以看出,他在这个概念中强调的是民俗生活的模式化。显然,这里的模式化与以往民俗学所大力宣扬的传承性具有很大的连带关系,只有模式化的东西才可以进行不断传承,但是用模式化这个概念表达出另外一种意思,即为许多人所习以为常的、不断重复的性质,同时,也有一种内在的认同蕴含其间。高丙中认为,这种民俗模式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一种生活属性,即民俗模式是已经完成的,具有开放性,同时还在等待新的再一次的重复的。由此,高丙中用新的“(生活世界)民俗生活”的学术范式实现了对以往的以事象记录和描述为主要范式的民俗学研究路径的超越,这种范式为民

13、俗学研究走向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分析和与其他学科之间学术对话打开了广阔的学术之门,更重要的是,这一范式使民俗学研究开始走向民俗之“俗”背后的民俗之“民”,真正注意到民俗背后的复杂多样的肉眼不可见的文化事实,因为这些隐藏在具体可见的民俗表象背后的文化事实都是附着于具体的民俗之“民”的,而且比表露在外的民俗之“俗”更加复杂多样。这一范式将民俗之“民”置于一个超越于民俗之“俗”的地位,从而使民俗学转入对具体文化事象背后的“人”的多样性的挖掘。当然,同时值得指出的是,对于民俗之“民”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对于民俗之“俗”的舍弃,因为民俗之“俗”是民俗学的立身之本,民俗之“俗”使无差别的民众成为多样性的“十里不

14、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俗之“民”,同时,民俗之“民”是附着于民俗之“俗”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民俗之“俗”是附着于民俗之“民”的,因为没有民俗之“民”就没有民俗之“俗”,民俗之“民”创造了民俗之“俗”,并且通过自己的操演赋予民俗之“俗”以生命力。高丙中虽然最先提出“(生活世界)民俗生活”的概念,并且已完成从理论思辨的生活世界到具体可感的民俗生活的过渡,但是民俗学从民俗生活到日常生活的过渡并没有完成,更多的工作是后来的整个学科集体参与完成的结果。(二)从民俗生活到日常生活既然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是民俗生活,而民俗生活又是民众正在不断操演的,那么,要了解民俗生活,理解民俗产生、演变和传承的社会机制就必

15、须人类学研究145第 34 卷第 1 期2023 年 3 月要深入到民众鲜活的生活世界当中去,不能再是以往蜻蜓点水式或者走马看花式的采风,而必须去成为民众的一分子,去参与、体验、共情、感受。这样,民俗学的研究方式也就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革命的手段就是将原来的以文本为中心(脱离民众生活的、超离田野现场的)的搜集整理转变为以田野为中心的深入研究对象生活当中进行大量长时间的观察、访谈、体验和感受的田野研究,更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参与观察实现对于田野现场的深度理解、感受和体悟,将学术问题建立在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从而赋予民俗学一种真正的人民性、社会性和现实性。事实上,当我们真正深入田野之后,我们就

16、会发现生活世界是具有主观性的、多样性的,这种由社会个体所界定的“有限意义域”是特殊的,具有内在张力5。大约与此同时,刘铁梁认为“村落是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明确表示应该以村落为单位进行深入的个案调查6。此后,刘铁梁身体力行,组织实施了多次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出版了一系列民俗文化志,并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调查报告写作理念。7以田野调查为主要方法的研究理念开始逐渐在民俗学中成为主流,而民俗学界在21世纪初期对于表演理论、民族志诗学和口头程式理论等西方民俗学理论的译介更是助推田野调查在民间文学研究中的盛行,此后,田野调查范式成为民俗学研究的主流范式。实际上,由于“生活世界”和“日常生活”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似性,导致许多人将“生活世界”简单地等同于“日常生活”,或者认为“生活世界”就是“日常生活”。对此,周福岩引用舒尔茨和Heller的理论指出,生活世界是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生活世界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前者是科学的,后者则具有包括反思性的和能动性在内的一系列性质。8户晓辉虽然也同意生活世界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差异,但是他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理解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