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个民族社区的节事活动与仪...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_朱雅雯.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18113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民族社区的节事活动与仪...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_朱雅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个民族社区的节事活动与仪...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_朱雅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个民族社区的节事活动与仪...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_朱雅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3 年第 1 期 JournalofGuangdongPolytechnicNormalUniversity No.1,2023一个民族社区的节事活动与仪式研究基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朱雅雯(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民族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摘要:节庆与仪式研究是人类学学科重要的研究议题。甘南州夏河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属于安多地区的地理范围,社区居民以藏族为主体,深受藏传佛教影响。毛兰木法会和萨噶达瓦节的案例,探讨了社区各类节事活动的仪式过程、参与体验与文化象征意义,进一步丰富仪式研究的相关理论。同时,该社区属于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其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

2、宗教色彩的文化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游览,展现出仪式过程中看与被看的主客互动,以及现代性与仪式过程的互动关系。关键词:仪式过程;旅游;现代性中图分类号:F5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764(2023)01-0059-08收稿日期:2022-10-20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项目“以中国式现代化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GPN UZDJSO1)。作者简介:朱雅雯,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师。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信众来此朝圣观光。该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境内,海拔 2800 多米,气候高寒

3、干燥、常年缺氧,属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安多地区范围,藏族、回族、汉族等民族在此杂居,为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区域。社区中保存了大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仪式,在拉卜楞旅游热潮的带动之下,呈现出多文化之间交流的碰撞与火花。如何看待该社区的诸多仪式活动与人群体验、现代转型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从人类学的仪式研究传统谈起。一、仪式研究的人类学传统人类学在学科诞生之初专注于对于异文化的追寻,而仪式的异质性和高辨识度总是能轻易勾起人类学学者的兴奋神经。早期的研究中泰 勒(2005)1、弗 雷 泽(2008)2等 人 就 开 始注意到仪式行为,被归类为“神话仪式”学派,关注宗教性的表达。直到仪式研究着眼于内部意义和

4、社会关系时,给予了仪式研究直接的推进,主要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和马林诺夫斯基(彭兆 荣,2002)3。涂 尔 干 提 出 了 著 名 的“神 圣/世俗”的二元对立以及信仰和仪式的分别4,而马林诺夫斯基则用一套功能论调引领了研究的潮流。之后,人类学的关注点开始转到了仪式过程,范热内普和特纳的研究成为里程碑式的研究范式。范热内普认为宇宙受到周期性的控制,而这种控制也反映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人生的一些重要阶段通过仪式联结过渡5,对于通过仪式这一特殊时刻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同质性,他归纳出“分隔过渡聚合”的三阶段论。范热内普以极强的语言天赋为基础,梳理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生命过程。他认为每个通过仪式都会历经以下

5、几个阶段:阈限前礼仪,即与先前世界相分离的阶段;阈限礼仪,即在边缘世界中举行的各类活动,为进入新阶段作准备;阈限后DOI:10.13408/ki.gjsxb.2023.01.008朱雅雯:一个民族社区的节事活动与仪式研究第 1 期60礼仪,即通过仪式后融入到新世界的阶段。在三阶段论之后,特纳在仪式方面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他强调仪式过程的意义并凸显了英国社会人类学的传统,在恩登布人地区的各类仪式活动的研究基础上深化了范热内普对于仪式的讨论,认为存在四个阶段:分离、阈限、聚合和交融。分离阶段是指从原有处境中脱离的 过 程,阈 限(liminal)阶 段 是 从 本 民 族 文 化的一个领域中通过,

6、这个领域并不具备之前的特点;聚合阶段代表了仪式完成,重新获得相对稳定的状态;交融阶段达成社会生活的辩证承接6。特纳提出的“分离阈限聚合”的模式也受到了极大的认可和追捧。在此,我们看到仪式中的三组对应关系:分隔过渡聚合分化阈限再整合结构反结构再结构这三组对应关系展现了仪式活动的重要过程,几乎成为所有仪式活动并行不悖的规律。另外,特纳极大地拓展了阈限的概念,并使用了一个专门的拉丁文词汇“communitas”来进行阐释,常常被翻译为“交融”“共同体”“公共域”或者“共睦态”,包括存在性交融、规范性交融和空想性交融几种不同类别6。在特纳看来,交融是真实的社会喜剧 social drama 的表达,在

7、“交融”阶段,通常呈现为反结构化的动态表演过程,特征是同质化、平等性及无差别。其他学者对于阈限的概念也讨论颇多。总之,仪式过程呈现了这种结构性的问题。在 以 往 的 研 究 中,人 类 学 对 于 仪 式 的 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的几个维度展开,从功能主义 的 视 角 来 分 析 仪 式 的 功 能 与 意 义(菅 志 翔,20077,李建宗,20088);仪式活动背后的国家话语(何明/陶琳,20079,高丙中,200110);仪式活动体现的权力阶序关系(刘锦春,200511,索端智,200812);仪式活动的象征符号意义(王建民,200713)。已有研究对于仪式的关注集中在意义生产与符号话语的

8、层面,本文拟从仪式参与和现代转型的角度切入,来阐析安多藏族地区在旅游热潮的影响下的仪式过程与意涵。拉卜楞有着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仪式活动却并未带来更多的旅游观光。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本文将重点讨论毛兰木法会的仪式过程,从现代性的角度呈现旅游体验、旅游吸引与仪式活动之间的互动。二、拉卜楞(Labrangtemple)及其旅游发展(一)拉卜楞寺的发展拉卜楞寺建立于 1709 年,旧称扎西崎寺,与青海塔尔寺、西藏的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并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占地面积 86 万平方米。寺主为嘉木样活佛,根本施主为蒙古亲王,另外还包括八大堪布、四大赛赤和六大扎仓。拉卜楞寺在发展过程

9、中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吸收周边的属寺,成为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在历史和当今都拥有较高的宗教地位,成为信众朝圣的重要寺院。拉卜楞寺带动了整个夏河县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拉卜楞寺,就没有今日夏河的快速发展。对于夏河当地人而言,拉卜楞寺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夏河人对此十分自豪,认为出生在夏河是件很有福报的事情,可以日日转果拉积累功德,又可以依靠寺院发展自身。拉卜楞寺的宗教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被认为拥有最多的藏文典籍,有着完备的宗教教育体系,是很多安多地区僧人出家的首选。在拉卜楞寺正式出家,需要接受严格的考核,名额十分有限,也是无上的荣誉。(二)拉卜楞旅游热拉卜楞旅游热的兴起与

10、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以及异文化的吸引等因素相关,加上夏河地区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触手可及的旅游藏语,学院的意思。藏语,寺院转经的意思。朱雅雯:一个民族社区的节事活动与仪式研究第 1 期61目的地。拉卜楞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可以分为两个要素,宗教吸引力和对藏文化的异域想象。拉卜楞寺的游客当中,一类是宗教朝圣型的游客,有很大一批人是前来朝拜,同时具有观光性质的宗教游览,大部分来自于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区的藏族信众,他们前来拉卜楞寺一方面是宗教朝圣,一方面是观光游览;另外一类游客是藏文化体验型的游客,大部分来自于周边省份汉族地区,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体验藏族文化,感受不同的宗教氛围。夏河地区平均海拔 2

11、900 米,相对于青藏高原而言,气候条件较为和缓,游客的接受度也相对较高,因而很多身体条件不适应高原的人群会选择夏河为旅游地。20 世纪 80 年代寺院刚刚对外开放的时候,拉卜楞地区就有大批的外国人前来观光。当地人对此引以为豪,认为夏河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和旅游价值。直到 90 年代中后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逐渐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拉卜楞人民早已是见过大世面的“城里人”。夏河虽为县城,但因为拉卜楞寺的宗教影响力和声望,夏河人民自诩为藏族当中最“文明”的城里人。国内拉卜楞旅游热最初兴起的时候以团队旅游为主,以兰州为主要的游客来源,有大批单位或旅行社组织旅游团前来旅游观光;大约从2010 年左右开始,

12、团队旅游模式转入了家庭自驾游。据当地村民介绍,旅游大巴的数量较以往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小型家用汽车。家庭游在线路选择上更为机动,自驾游的兴起也带动了拉卜楞周边的旅游产业发展,但由于猎奇心理的降低和旅游产品的低回购特性,拉卜楞的旅游热度也逐渐减低。(三)拉卜楞地区仪式活动概述钟玉英认为藏传佛教仪式,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巫术、禁忌、献祭、祈祷四大类,包含有大量占卜、献供、布施、叩拜、祈愿等仪式活动14,同时有各类宗教节日与人生礼仪贯穿个体生命的始终。拉卜楞寺作为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习俗,其宗教仪式也具有很大的影响范围。其主要的节日有:正月初五贡唐仓活佛讲经,正月

13、初八的放生节,正月十三至十六的毛兰木法会,二月初七送瘟神,三月十五时轮金刚法会,四月十五萨嘎达瓦节,六月辩经大会,七月初八说法会,九月二十九喜金刚法会,十月二十五燃灯节,还有不定期举行的各类灌顶法会、讲经法会等。该社区有大量的仪式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寺院为核心具有宗教性质的仪式活动、社区范围内的大型节日活动以及家庭为单位的小型 仪 式。笔 者 于 2015 年 8 月 至 2016 年 8 月在拉卜楞寺周边村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期间曾多次参与当地的各类节庆与仪式活动。下面将以毛兰木法会和萨噶达瓦节为例,通过仪式过程来看仪式参与与文化内涵。三、拉卜楞地区的节庆仪式活动(一)毛兰木法会

14、毛兰木法会每年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信众前来朝拜,其主要仪式活动集中于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分别是正月十三的晒佛节,正月十四的法舞表演,正月十五的酥油花展和正月十六的强巴佛转寺。2016 年的农历新年,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这次的仪式活动。晒佛节当天,需要将存放于闻思学院的唐卡画像抬到贡唐宝塔后晒佛台那里晾晒,供信众膜拜瞻仰。这一段路程需要有几十位阿克共同抬着巨大的唐卡佛像,一路上都有很多人簇拥着前进。9:53,寺院乐队奏乐响起,吹响白海螺,僧人们整理好衣着将佛像唐卡从大经堂二楼右侧门请出,从大经堂门前走过,绕过僧舍,经过大夏河上的木桥,大约 10:10 左右队伍就到达了晒佛台。此时山脚下已经聚集了数万

15、名信众。10:25,晒佛前的最后准备:两队仪仗队分列于两侧,阿克们将唐卡横放在晒佛台的最高处,再经由两侧分别站立于晒佛台的顶部和左右两侧,将卷好的唐卡一点点的由顶部慢慢放下,在晒佛台上铺平铺好。10:50,揭开唐卡遮盖的黄色帷布,从中间分 为 两 部 分,两 侧 的 阿 卡 将 黄 布 向 上 拉 开,卷藏语,叔叔的意思,为当地人对于僧人的尊称。朱雅雯:一个民族社区的节事活动与仪式研究第 1 期62起。此时有很多信众开始下跪叩头,向前敬献哈达,里面都卷着供奉的钱财。11:10,阿克们将黄色帷布放下,盖好佛像,并由上至下将佛像卷好唐卡。11:30,仪仗队以及众人护送唐卡返回大经堂,晒佛仪式结束。

16、正月十四的法舞活动在闻思学院大经堂前面的小广场举行。一大早整个闻思学院都在进行法舞表演的准备工作,安置各类器物及用具。由各个村落选派的人组成的枪手队,在法舞场地旁边集结。11:00,乐队出场,法舞正式开始。负责奏乐 的 僧 人 们 带 着 各 类 乐 器 就 坐 于 大 经 堂 的 右侧,之后开始法舞表演。法舞表演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宗教故事的讲述,比如米拉日巴劝法等,并传达出各类宗教仪轨的内容。表演分为不同的场依次进行,上午进行到 13:00 左右结束,表演者和观众都做暂时的休整,然后继续开始表演,直至 15:10 结束,参与法舞表演和奏乐的僧人短暂休息后离场。15:20,在法舞表演者和枪手队的带领下,人们跟随前往寺院外围送走不干净不吉利的朵 玛。15:40,队伍到达寺院外围村落。此时鞭炮响起,人们欢呼着举行烧朵玛的仪式。15:50,表演者返回大经堂广场,依次跳舞离场。16:30,法舞表演全部结束。正月十五的酥油花展则是在晚间进行。下午由各个扎仓负责开始布置酥油花的展品,将制 作 完 成 的 一 块 块 展 品 用 钢 丝 穿 好 拼 接 成 正片,安装好吊灯,晚间的时候供大家顶礼膜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