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线春秋六十载山城嘹亮建设声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章梦晗 特约记者 周敏山城重庆,一座很难用单一色彩、单一词句去形容的城市。上世纪60年代,这里迎来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在这座云烟氤氲的城市,他们用青春、汗水勾勒出山间、梯坎浓墨重彩的模样“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重庆三线建设者后代与廉政瞭望 官察室记者分享自己与父母辈的经历时,总是会提到这句话。上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重庆地区三线建设规划小组成立,重庆地区三线建设的初步规划意见逐渐形成。结合重庆独特的地理地貌与资源情况,“靠山、分散、隐蔽”和专业化协作成为重庆地区三线建设的主要原则。如今
2、,踏入位于重庆巴南区长江畔的鱼洞大江厂片区,三线老厂的气息扑面而来,墙面斑驳的筒子楼,米灰色的墙砖,分铺四处的厂房,无不在诉说着一段“特殊过往”。这里曾经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大江工业,前身是散落在川渝大山深处的9家三线军工厂。1965年对于大江厂前厂长王书杰来说是一个印象极深的年份,这一年,他的父亲接到一份通知,三天后一声不响地离开了家人,将近一年的时间杳无音信。直到有一天,王书杰的母亲在齐齐哈尔收到一封来自重庆4405信箱的家书,才得知自己的丈夫已经去往大后方参与三线建设。上小学4年级的王书杰随即结束了自己在齐齐哈尔的童年生活,跟着母亲上了南下的火车。“一个车皮,一个星期。每家几条宽木板
3、,一个小板凳,再加几包行李,这就是当时全部的家当。”王书杰后来才听父亲回忆,一开始进山没有路,为了建设这些坐落于山间的兵工厂,建设者们骑着毛驴,用牲口驮、人力背也要将建设材料搬进山里。“一切都从零开始,人来了先建厂,住牛奶场、养鸡场、牛棚鸡棚,吃饭在露天坝坝。工程展开时边设计、边施工,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后面才慢慢有了邮局、商店、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一切就是为了实现当年设计、当年建厂、当年投产 的规划目标。”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三线建设二代、江津原国营永进机械厂退休干部何民权对三线建设者抱有极高的敬佩之情。退休之后,他持续对重庆,特别是江津的三线建设历史进行研究、走访与记录。
4、何民权还记得,1970年5月18日,13岁的自己被父亲领到大连照相馆,照相留念并告别。父亲告诉何民权,一家人即将离开大连造船厂,踏上去重庆江津之路。这段回忆成了何民重庆江津夏坝镇曾经的三线建设钢铁厂,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变迁。封面34权三线记忆的起点,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他见证了三线一代、二代穷尽一生的奉献,在现在的研究中更加深刻地体会着“三线人”公而忘私、不惧艰苦的创业精神。就在今年4月,全国首届“三线建设英模事迹研讨会”在江津区召开。何民权说,三线建设期间,先后有19家涉及不同行业的有独立编号的三线企业迁入江津境内,这使江津成为重庆三线建设最完整的缩影。其中船舶制造又造就了江津在整个三线
5、建设中的独特之处。据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以下简称“重庆地方志办”)公布的相关资料,重庆作为三线建设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从规模、投入、动员情况、行动效率以及职工积极性来看盛况空前。“三线建设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数以百万计的优秀建设者,不讲条件,不计得失,打起背包,立即出发,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重庆。”何民权说。重庆地方志办调研员司逸澈研究梳理后总结,仅从1964年到1966年2年时间,就有涉及煤炭、冶金、石油、化工、地质、交通等中央15个部的企事业单位从北京、上海、辽宁、广东等12个省市内迁到重庆地区,内迁职工达43488人。“当年第一批来重庆的三线建设者中,许多都是
6、当时各个行业精英,但是他们在祖国的号召下,义无反顾地投入建设,毫无怨言。”重庆红岩重型汽车博物馆内,展墙上挂着无数当年从全国各地来到重庆的专家、技术骨干的姓名,他们当中仅有一小部分留下了照片与故事,还有许多建设者没有留下记录,甚至没有姓名,只在历史长河中为祖国的建设默默添上自己的一片瓦。“困难越多越要干,干中才能出好汉”“它对三线建设时川汽厂生产重型车车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修这个进口的1300吨双动压床,我们专门成立了攻坚小组,持续半年都在想尽办法攻克技术难关,将它修复。”说话的是李斌,上世纪70年代,李斌追随父亲的脚步进入川汽厂冲压车间工作,成为了一名工人。站在红岩重型汽车博物馆广场的
7、东侧,李斌指着一个“庞然大物”对记者说,这就是当年自己参与修复的进口设备。李斌介绍,这台编号为N4E80*3.7的设备在当时被厂内工人称为1300吨压床,是川汽厂第二次技术革命攻克斯特尔项目时遇到的一个大难题。李斌所说的“川汽厂”就是上世纪60年代在大足建立的四川汽车制造厂。它是中国第一个重型汽车制造厂,对不少大足人来说,这里是他们青春的回忆。2021年,在重庆市原双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邱斌的倡导下,红岩重型汽车博物馆在大足双桥落成。李斌说,自己工作后,川汽厂为了优化生产,选择启用这台双动压床。“但要用的时候发现根本动不了。”李斌回忆,修复这台设备时,工程师们不断去查资料文献还有说明,
8、不断试验修改。自己在攻坚小组中担任设备员的角色,需要在这台三层楼高的设备上爬上爬下。川汽厂退休员工王维维的父亲王绍成曾是斯35封面特尔攻坚小组的一名工程师。在王维维的回忆中,搞技术的父亲有些沉默寡言,自己上二三年级时,父亲为了解决斯特尔的技术难题到杭州出差,自己的母亲生病,家里一片混乱父亲也无暇顾及。当时的邻居华伶俐与王维维年龄相仿,她回忆:“(技术)攻坚那段时间,我每次去她(王维维)家玩儿都能看到王叔叔放在桌子上的资料,有德语有法语,叔叔本来就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英语不是问题,后来我们才知道为了让这台设备能在半年内动起来,攻坚小组内的工程师都自学德语、法语,就是为了能够看懂图纸,找到修复设备
9、的突破口。后来设备成功运行,积累起的图纸有一米多厚。这台设备一直用到了90年代。”这些“三线建设二代”跟随父母的脚步来到四川,长大后成为三线厂的工作者,从儿时的外乡人,渐渐融入本地成为重庆人。“提到三线都说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前半句是说我们的父母辈,后半句说的是我们。但是我们觉得,三线建设者的敢干、肯拼、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的精神才是最宝贵的。”816工程建设者后代许志有给记者讲述了当时流传在816建设者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60年代,国家决定在涪陵白涛镇建立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为了保密,几万建设者进山后,就与外界切断联系。从此白涛的地名也随之从地图上消失。当时有一对兄弟,一个是
10、部队工程兵,一个在厂里工作。两人相隔不过5公里,但只能通过信件、电报联系。有一天兄弟俩在白涛镇上偶遇,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川汽厂“厂二代”叶权如今是大足红岩重型汽车博物馆的馆长。每次带人参观博物馆时,他觉得除了三线建设者艰苦创业的过程,最值得展示的部分就是影像中留下的建设者在厂房中埋头干事的瞬息。叶权告诉记者,在大足,三线建设者的奉献、团结、钻研、传承以及无私无畏为国付出的家国情怀令不少当地人动容。这里也是当地党员干部学习“三线精神”,进行党性教育的基地。就在记者到来的前几天,大足区纪委监委刚刚在这里开展了党员廉政教育 学习三线精神活动。大足区纪委监委宣传部干部王廷志深深被“三线人”不怕艰
11、苦、一心干事的精神所感染。“参观时被铣工胡永林 宁愿倒在机床旁,也不愿倒在病床上 的事迹震撼了。他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医生叮嘱他住院治疗,同志们也劝他多休息,但他白天拿着医生开的药回家,晚上又一个人回到车间,这种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是党员干部们需要身体力行的。”永传奋斗魂,敢闯新未来如今的大江厂历经多次改制,形成了大江科创城公司,该公司纪委书记唐龙飞认为,在当年的重庆三线建设厂,廉洁精神最“不言而喻”。大江厂二代,现大江科创城招商引资部周玉和回忆,在当时“三线人”的观念中,廉洁的概念朴素而真挚。“我们心里想的是 我是党的人,一切都要献给党和国家,没有什么思想工作,做这一切也不讲条件,
12、工厂的一切都是 公家 的,不能私拿一分一毫。”这样的观念被“三线人”不断发扬继承,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新的建设思潮。上世纪80年代,国际环境走向稳定,国家建设重点转向经济建设。远离城区、地处深山的三线工厂订单下降,难以维持,已不适合那时的发展模式。但“三线人”有的已经在这里生根,成长三代,重庆就像他们的家乡。如何生存,成了第一大问题。王书杰那时已经是厂干部,为了给厂里找出路,自己红岩重型汽车博物馆外的N4E80*3.7双动压床,上世纪70年代修复好后一直使用到90年代。(章梦晗/摄)36带领技术处到处调研。“技术处那时为了找订单,生产新产品,到处学技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是想做灭火器,但是我们什
13、么都不懂,厂里派我去宝鸡、西安还有天津调研。最后我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画图纸。但原料怎么来?我们没有碳烧,搞不来二氧化碳,最后只得放弃。我只能30块一公斤,把图纸卖了。”王书杰回忆,厂里在多次尝试中,做过收音机、缝纫机、打字机、座钟、液压支架,甚至还做过马掌,只是为了让厂里的员工有活做、有饭吃。转型过程对“三线人”来说是痛苦而艰难的,不只是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亟待改善。“我们9个厂在合并之前都在山中,各厂内部与外界沟通困难。我们的人太多,生活渐渐出现问题。我和几个干部几次到中央反映,最后中央决定将我们一起迁出到现在的鱼洞,建设新厂。”许志有现在已经是 816工程景区的一名工作人员。他介绍,81
14、6工程基地从1966年开始,经历8年打山洞,9年安装设备,先后投入6万多人参与建设。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但普通职工还要在这生活,转产迫在眉睫。“我们那时在诸多尝试中最终选择了化肥项目。经过90年代到现在的发展,转型后的企业已经是现在白涛镇千亿化工园区的骨干企业。现在开发这个景区,我能够来工作,其实也是圆我儿时的梦,圆现在还在这里生活的三线人 的家国梦。”何民权曾工作的国营永进机械厂在几次改制后成为了现在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的重庆齿轮箱有限公司,经过技术人员的尝试、公司的技术重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以研发和生产高、低速重载齿轮箱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也是船舶系统内唯一生产舰
15、船齿轮箱、联轴节、减振器的重点企业。“十三五”期间,还实现了大型舰船动力传动与推进装置的自主设计制造,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对推动大功率船舶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勇于创新技术,在不断的努力与尝试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们这些三线企业才能在发展中不断适应时代,焕发新生。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并不顺利,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永远支撑着 三线人 的建设情怀。”如今,何民权与地方合作,在2383厂老厂区内开辟了文化创意园,建设了三线记忆陈列馆。来自全国的游客进入山间,只为一睹816工程遗址的真容。在这里,有几十米挑高的幽森空洞、12层楼高如迷宫般错综复杂的地下空间,震撼着每一个前来参观的游客。而最让人铭记于心的,永远是三线精神在重庆绽放的光辉。(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姓名为化名)“816核工程”遗址反应堆。(章梦晗/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