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政治极化研究:一项系统性的考察_李新廷.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23296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极化研究:一项系统性的考察_李新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政治极化研究:一项系统性的考察_李新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政治极化研究:一项系统性的考察_李新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04政治理论与公共治理摘要21世纪以来,政治极化日益成为世界政治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并产生了广泛又深远的影响。国内外学术界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近年来开始在政治极化的概念及测量、源起及机制、影响及预测等认识上实现突破式发展:在政治极化的概念界定上实现了从传统流派到“关系和政治”的定义演进,相应的测量方法也开始由定量为主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转变;在政治极化的形成原因上开始反思已有的结构性、制度性与能动性的解释,提出了形成性裂痕基础上的“行动反应”机制的因果解释;在政治极化的影响上立足于政党体制的制度化、民主政治以及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等层面正负面作用的分析,开始预测政治极化的结果并提出预防与去

2、极化的机制。学术界虽然推进了对政治极化的认识,但是也必须跳出单纯的概念、测量、源起、机制及影响等解释,在方法驱动与理论驱动下进一步深化政治极化的学术研究,以回应现实政治的发展及其所遇到的挑战。关键词政治极化;形成性裂痕;行动者;策略;机制DOI编号10.14180/ki.1004-0544.2023.04.005中图分类号 D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23)04-0044-12作者简介:李新廷(1987),男,政治学博士,山东大学法学院(威海)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后。李新廷政治极化研究:一项系统性的考察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美国政治极化日趋激烈,尤其是特朗普任

3、内共和党持续右转,与左转后并未走向极端化的民主党之间形成了“非对等极化”局面,有学者甚至指出美国政治已经“超极化”1。两党在种族、宗教、堕胎、同性恋、以医改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政策等一系列议题上的立场愈加两极化,在国会内相互否决,几无合作空间与中间立场,跨党派投票在下降;两党的支持者互相视对方为敌人,选民阵营辨识度提高,呈现出明显的“红”“蓝”地理极化现象。国内外学术界对此的相关探讨与理论研究开始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国内学术界对美国政治极化的关注相对较晚,近年来相关研究开始起步并不断深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国内学术界关于政治极化的专著相对较少,目前中文专著主要有黄湘的

4、美国裂变:大历史转折点上的总统大选 和孙存良的 选举民主与美国政治极化研究 两本。同时,在中国知网上发表的相关论文逐渐增加。以“政党极化”为主题检索学术论文结果较少,2012年开始有相关文章发表,此后虽有增加但至今仍未超过11篇;而以“政治极化”为主题进行检索并剔除外文文献,可以发现论文数量增长趋势明显:2016年之前少于 10篇,20162019年维持在20篇左右,2020年开始增加到50篇以上,2022年达到87篇。二是研究范围较为集中。044以美国为典型案例,政治极化现象在建国时期及其后来的历史演进中一直反复出现,美国学者曾利用1879年至2011年美国国会议员的投票行为来衡量政治极化的

5、变迁,并认为今日的极化程度甚至是自 1879 年美国重建时期结束以来史上最高的。具体可参见:James MacGregor Burns.The Deadlockof Democracy:Four-Party Politics in America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67,p.24;Michael Barber,Nolan McCarty.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PolarizationC/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NegotiatingAgreement in P

6、olitics,2013,p.20.国内已有研究及译著主要聚焦美国政治极化与政党极化问题,仅有少量学术论文或译介涉及欧洲与我国台湾地区。其中,关于美国政治极化与政党极化的研究多从一般意义上进行宏观描述,也不乏对国会尤其是参议院与民主党等具体主体的关注。但总体来说,仍缺乏关于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极化的精细研究。三是研究深度由浅入深。虽然国内研究已触及美国政治、政党极化背后的制度、经济、精英与意识形态等结构性、行动者因素以及过程性阐释,但整体上停留于原因描述,缺乏极化的概念测量与形成机制的因果解释。不过,当前已有国内学者拓展了相关研究议题,除成因分析外,也开始关注政治极化中的妥协困境、民主衰退困境、

7、政党认同问题、种族问题、选举制度及其公正问题等。四是研究方法有待挖掘。国内关于政治极化的研究方法主要停留在描述性层面,方法论意识有待提升。目前已有学者利用“美国国家选举研究”(ANES)等相关数据展开实证分析,这或许将成为国内学界下一阶段的研究主流。国外学者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政治互动、社群生活贫瘠等引发的公民孤独感进行研究后认为,大众社会的兴起冲击社会稳定产生了政治极化的后果2(p423-439)。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对美国政治极化程度的关注日益走高,国外学术界在政治极化的概念、形成及其影响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政治衰败与民主危机的蔓延以及民粹主义的崛起,使

8、政治极化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促使相关研究转向:一是深化政治极化的研究内容。这体现在基于关系与政治角度对政治极化概念的新界定、对政治极化测量方式的思考、对“行动反应”解释机制的总结以及对政治极化的影响与预测的深刻分析等。二是扩展政治极化的研究范围与方法。这体现在美国学术界不仅聚焦于国内政治极化的研究,也将视野转向其他国家与地区并在国别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跨案例研究。这两种动向相互影响,推动了国外政治极化研究在理论与方法层面的进一步深化。政治极化现象由来已久,但21世纪以来其愈演愈烈直至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也成为影响民主政治发展与国家治理绩效的重要现实与理论问题。什么是政治极化?如何加以

9、衡量?为什么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出现政治极化?如何识别政治极化的形成机制?政治极化对民主政治与国家治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政治极化的未来演进是怎样的?本文在占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致力于追踪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政治极化概念、原因与影响等的理论化总结以及在案例比较方面的研究进展。二、政治极化的概念及测量明晰政治极化的概念并对其进行测量是展开政治极化研究的基础。政治极化是极化现象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同时又扩展至其他各个领域。尽管极化现象由来已久,但是对这一现象的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概念的界定及其程度的测量却是相对晚近的事情。在政治极化概念的研究中,首先形成的是概念界定的传统流派,近年来随着概念界

10、定的突破发展,关于其程度测量也形成了不同的方法。(一)定义政治极化极化概念是从两种不同的路径发展而来的:一是安东尼唐斯(Anthony Downs)的政党制度空间建模及其以政党数量来衡量政党制度分化程度的标准3;二是乔万尼 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在唐斯的意识形态空间基础上所提出的基于左右向度价值距离的政党体制划分标准及其竞争性政党045体制中的极化多党制与反体制政党研究4。在此基础上,研究美国政治的学者基思普尔(Keith T.Poole)和霍华德罗森塔尔(Howard Rosenthal)基于参议院议席分布所体现的两党温和派政治家逐渐消失的现象,提出美国政治体系在各个层面

11、已经极化这一观点5(p1061-1079)。由此,有关极化的讨论开始在立足于美国政治的基础上逐渐深入,并在21世纪形成了政治极化概念界定的传统流派,即聚焦于政党和候选人之间的意识形态距离。其中,彼得罗 尼沃拉(Pietro S.Nivola)和戴维 白瑞迪(David W.Brady)在其编著的 红蓝美国 中认为,美国的政治极化指的是两党阵营之间在意识形态和政策立场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同时各自内部的同一性越来越高6(p119-151)。安德鲁杰尔曼(Andrew Gelman)认为极化是互补但完全不同的信条,党派极化、舆论极化和议题联盟是政治极化的主要表现7(p113)。莫里斯 弗里纳(Mor

12、ris P.Fiorina)和塞缪尔艾布拉斯(Samuel J.Abrams)指出,字典中关于极化的标准定义强调对立或冲突的原则、观点,但是大多数学者都持有一种直观的观点,即认为极化是观测结果的双峰分布8(p563-588)。而诺兰麦卡蒂(Nolan McCarty)在对美国政治极化不断深化的研究中给出了更清晰的界定,即“极化是指政治分化为政治自由派与政治保守派两个对立的阵营”9(p8),这也代表了政治极化概念界定传统流派的核心观点。国内有学者在上述研究尤其是诺兰麦卡蒂的研究基础上引入价值中立的伦理尺度,从而将政治极化定义为包括民众和政治精英在内的人们在意识形态、政党归属、公共政策等政治领域内

13、分歧日益增强的客观状态,并指出政治极化是一种动态趋势,关于它的评估始终是一种相对性的程度比较,不涉及“好与坏”的价值判断10(p1-25,212)。这一界定虽强调价值中立,但仍属于传统流派的定义方式。近年来,随着对政治极化认识的深化,相关研究也开始超越美国的个案考察进行比较分析,学术界由此实现了对传统流派概念界定的突破发展。美国学者詹妮弗 麦考伊(Jennifer McCoy)等提出了政治极化概念界定的新方向,不再着重于距离而强调政治极化内在的关系性质及其工具性政治用途。他们认为,政治极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社会正常的多样性差异越来越多地沿着单一维度排列,跨领域的差异得以加强,人们越来

14、越多地用“我们”和“他们”来感知与描述政治及社会11(p16-42)。遵循这一方向,穆拉特萨默尔(MuratSomer)和詹妮弗 麦考伊正式提出了一个“关系和政治”的政治极化定义12(p13-14)。首先,政治极化具有内在的关系性质。极化是行动者或群体间的分化现象,必然涉及其间的关系问题。政治极化的关键不在于产生分化且日益扩大的差异,而在于不同行动者或群体如何解释和利用这种差异来对待其他群体并形成“我们”与“他们”的对立看法。同样,其他行动者或群体如何应对前一群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治极化的形成以及对政治极化本质的认识。正是在关系性质的角度下,才会有学者将与之相关的民粹主义

15、现象视为一种特定的、被广泛使用的极化政治的子类型。这是因为,民粹主义试图通过调整“精英”与“人民”之间的差异来简化政治。其次,政治极化具有深刻的政治性质。政治极化的关系概念使极化不仅仅存在于政党政治当中,也延伸至日常社会关系领域。在“我们”与“他们”、“精英”与“人民”的话语互动中,政治身份变得无所不包13(p236-243)。这也表明了政治极化概念之政治性质的复杂性,它与政策、变革和转型等权力和统治的相关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也与同辈群体、邻里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等日常社会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于宏观层面而言,政治极化往往是行动者用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一种政治策略。“当代的政治极化往往始于一个以前不团

16、结或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在政治上团结起来,并被动员起来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意识形态或制度目标。”11(p18)于微观层面而言,政治极化在许多政治性质的机制中蓬勃发展,并从正式政治领域扩展到社会关系领域: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被排除在社会和政治权力结构之外的恐惧以及对群体里权力、安全和等级的担忧中识别政治极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利益、道德,甚至是“奥巴马是否出生在美国”等一系列的争辩中感受到立场的分立以及保持中046间与温和立场的成本12(p13-14)。(二)测量政治极化传统流派的定义方式强调两大群体的差异性尤其是意识形态距离,因而衡量其政治极化的程度往往聚焦于差异性的距离,而对差异性距离的测量又离不开政治极化的主体与内容。政治极化可以体现为大众极化、精英极化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极化,也可以体现为诸如美国选举中存在的红蓝州之间的地理极化;政治极化也可以体现为不同政策议题、意识形态等内容之间的对立。如果大众之间存在极化,可以通过观察民意分布,形成从正态分布向双峰分布变动的定量测量,或可以采用一套意识形态的综合指标来测量其价值向度上的位置。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这种分布即呈现为持有特定信念的个体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