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招生并轨背景下的非全日制研...生形势及政策变化与改革建议_葛昊.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23844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生并轨背景下的非全日制研...生形势及政策变化与改革建议_葛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招生并轨背景下的非全日制研...生形势及政策变化与改革建议_葛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招生并轨背景下的非全日制研...生形势及政策变化与改革建议_葛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卷 第1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3(22)1招生并轨背景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形势及政策变化与改革建议葛 昊 张 群【内容摘要】在全日制及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考试并轨后,以近年来招生录取情况,结合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切身体会,阐述了改革 年以来非全日制招生中面临的困境和实际矛盾;反思非全日制招生困境的诸多现象、成因、特点;进而论述了调整计划分配模式、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招考模式分阶段考核等继续改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的措施。【关键词】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并轨;招考模式【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三五”课题(考试招生专项)“统一标准

2、背景下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考现状及改革研究”(编号:)成果。【作者简介】葛昊(),女,江苏灌云人,南京林业大学讲师,博士生在读;研究方向:研究生招生张群,南京林业大学 国家取消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统一组织实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实行并轨招生已有 年时间,非全日制研究生统一招考在探索及改革过程中逐渐趋于科学化、规范化。事实证明,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招考模式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及社会发展需求,对于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发展终身教育十分必要,但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考依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及困难。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政策变化与调整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概念在 年第一次被提出,

3、但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生事物。统一的招生录取政策首先落地,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后续管理,教育部提出在后续培养及毕业过程中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年间,国家陆续出台并修订了相关招生及其他政策文件,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录取、培养、就业等政策给予详细说明和调整。年,教育部发文要求:所有调剂考生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进行。教育部强调学习方式改变也属调剂,须由考生亲自在调剂系统完成确认待录取。同年 月,教育部专门召开会议,明确规定所有招生单位须严格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的规定执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这一政策。年

4、起,教育部要求招生单位在网上报名期间对报考非全日制且非在职非定向的考生,做好政策宣讲和风险提示工作。接着,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从法律、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各地行政部门等多方要求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权益的保护及支持,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这一系列政策引导性文件是在摸索中不断改进完善的,然而,就目前非全日制招生录取及就业形势而言,非全日制招生并轨改革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二、对当前统一招考模

5、式制度的反思(一)实际招收录取的非全日制考生是否为目标生源。从考生报考角度而言,非全日制研究生并不局限于往届或应届生,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目标生源应当主要锁定为有固定工作的在职人员。在职人员对所处行业的职业规划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渴望通过读研完善知识储备,提升能力,拓宽职业边界,提高薪资待遇和职场地位,成就动机较强。但他们同时也肩负着社会、家庭以及学习等多方压力,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尤为突出。有学者认为现在的非全日制生源“隐形失衡”,主要表现为在统一考试、统一划线的招考方式下,在职考生上线率远低于应届考生,造成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严重不足。此外,近年非全日制录取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调剂录取的应届生和

6、一直备考未找工作的往届生,这些考生只是为了有学上而将就业的困难推到日后,并非目标生源。(二)招生单位统一划线的要求与复试比例的矛盾如何解决。相较于 年以前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统考对于非全日制考生来说,难度提高,录取率低。一志愿上线生源严重不足,此处的上线不仅是指国家线,还指招生单位划定的专业分数线,大量一志愿非全日制考生不能入围原报考院校相关专业的复试。而招生单位的难题在于:划定统一的复试分数线时,既要考虑到能够将达到国家线要求的非全日制考生划入复试范围内,又要保证入围的全日制研究生复试比例可控,最终统一分数线的结果是只能达到分数上的机械公平。年至今,社会上仍有部分群体不理解全

7、日制与非全日制统一划线这一政策,甚至认为是高校2023年第22卷 第1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故意提高分数线摒除在职定向考生。长此以往,真正有求学需求的人员得不到提升,在职人员考研积极性遭受打击;而录取的部分应届学生不能适应非全日制培养方式,这一矛盾将愈发加剧社会学历矛盾,影响学习型社会建设。(三)非全日制研究生招收专业减少如何继续满足宽领域学习通道。招生单位对于非全日制招生专业的设置多为专业硕士,少有学术硕士,这主要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最终培养目标相关。而近年来,江苏省各高校非全日制招生专业不断减少;且就全国报考情况而言,一志愿报考

8、非全日制考生大多集中在人文社科、经管等领域,概因工科要考数学,其他学科有很强的专业性知识要求,统考初试难度系数大。但因招生困难、录取人数少、开课成本高等种种原因,招生单位对于难以成一定规模招生的非全专业只能予以缩招乃至停招。社会和时代最迫切需要的是“懂技术的管理者”,而多类别、宽领域的继续学习提升的通道却逐渐变窄。倘若非全日制招生专业继续减少,终身学习通道收窄,那么无论对于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型研发制造行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四)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遭受就业歧视这一局面如何破。年 月 日往届生报名研考第一天,“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的新闻就窜上了微博热搜前三,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虽然非全日

9、制研究生招生已满 年,但广大社会人士对于非全日制学历仍持怀疑态度,认为非全日制学历“低人一等”。笔者曾对 年录取的第一届非全日制研究生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的学生认为并轨招生录取并能够真正提高在职人员学历学位证书的含金量。然而从近年社会热议的话题及就业部门的反馈则发现当初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前景过于乐观。社会全体缺乏对统筹并轨招生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的基本认知,这种集体的低认可度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及后续发展十分不利。社会舆论的发酵进一步加剧了考生的担忧,同时也对社会上的误解愤懑不平。与我国情况相反,美、英、日三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不断发展,基本已步入成熟稳定阶段,对于非全日制学历认可度普

10、遍都高于国内。倘若我国非全日制学历一直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日后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将囿于困境,寸步难行。三、改变非全招生难现状的建议(一)从政府、教育部层面出发。招生计划不宜一味收紧。国家现行的非全日制招生计划分配采取的是收紧、压缩的计划管理模式,下达非全招生计划数一般按照各高校上一年度实际录取数拟定。招生单位在录取中总是想完成所有计划数,因为一旦未完成就会影响学校下一年度乃至今后的非全招生规模。但这一计划分配模式并不适宜所有高校的发展,招生单位进退两难。国家对于非全招生计划可进行规范的动态调整、流动管理,且调整方案要便于操作,易于实现。非全日制招生计划数可由招生单位主动申报,教育相关管理部门对学

11、校的学科特色、办学力量、师资规模进行评估,然后确定该单位的计划申报数是否符合招生单位的发展情况,给予招生单位以计划弹性,维持一定专业规模。改进招考模式,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发挥招生单位的主体作用。研究生招考是研究生教育诸环节的开始,也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入口关。教育部在坚持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录取标准的大前提下应逐步改进初试招考方式。各级部门对目前研考初试的效率都颇有争议,近年来,研考报名人数激增,但实际有效考生人数却大打折扣,非全的弃考率尤其高。招生单位及各考点在初试阶段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及精力,从组织考试角度而言,招考效率低下。教育部在坚持同等录取标准的大前提下应逐步改进初试招考方式。施行

12、“资格考试”与“专业考试”分段式考核。第一阶段考核 门统考科目,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合格线者方可报名下一阶段招生单位专业考试。“资格考试”为统考及学科门类联考知识综合,达到“资格考核”合格的成绩在 年内有效。“资格考试”通过者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业及工作,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技能。第二阶段由招生单位进行“专业考试”,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重点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由各招生单位统筹控制,在保证公平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招生单位的主体作用,达到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二)从招生单位角度而言,要发展特色,动态调

13、整非全日制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非全日制招生计划分配应发挥招生单位特色专业优势,合理分配。白丽新在统筹非全招生政策之初提出“做好调研、论证,结合国家导向、社会需求、自身实际、考生意愿、培养力量、学科规划、经济效益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分配招生计划”。无论是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还是高水平特色型大学,都需要结合自身学科分布的突出优势、鲜明特色进行办学。对于一些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生源充足的专业,可以调整招生结构,只招收非全日制。同时,非全的招生规模须适应招生单位相关专业的办学条件,招生单位对于非全的招生自主也要自律,尤其对于招生计划分配要实行动态调整。目前在非全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中,全体社会成员都存在一个共

14、识就是把饼烙大对自己一定有利无害,实际上“饼大无害论”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学校、二级学院乃至相关学科专业的师资人数、办学力量以及培养能力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超出能力范围招收了大量单一学科的非全日制考生,后果将不堪设想。各就业相关部门要将年度就业真实情况迅速反馈,以便招生单位及时调整非全日制招生政策。不少调剂非全日制录取的应届学生只是“为读研而找工作”,甚至实际并未就业,这部分调剂录取考生仅仅是出于还未做好人生规划,暂时不想就业的目的。对于此类考生,在进入非全复试考核环节前,招生单位要对其充分说明本单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学费、奖助学金等情况,确保学生在确定调剂录取前理性选择。录取后,还应

15、在培养中及时跟进学生的真实就业情况。如果发现其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差别过大,则应引导这部分学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或者调整学习研究方向。在招生及培养中一旦发现某专业招收的非全日制学生与相关行业不能很好地交融,互相促进,那么要及时评估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卷 第1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3(22)1实际情况,对于下一年度的非全日制招生更要审慎决策。引导社会资源规范参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成本共担、多方共赢。教育成本共担以及如何实现是目前非全日制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教育资源有限,主要由学生个人负担学费及未来几年的生活成本。招生单位可以引进生产

16、实践合作单位规范参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及培养。于学生而言,入学即就业,学生与企业共同成长,更加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且能尽早把握行业前景;于用人单位而言,为学生提供住宿、学费及其他优惠条件有利于学生安心学习、工作并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级人才;对于招生单位而言,三方共同招生培养可以加深产学研合作,提高培养质量,真正实现科研院所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且由于经济负担减轻,非全日制研究生边工作边学习的体验感良好,从长远来看,用人单位通过参与招生及培养环节更加了解国家目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考政策;非全日制研究生通过企业、招生单位得到更高的培养质量,从而形成业界良好的口碑,扭转目前社会层面对统筹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的误解。(三)从社会角度出发,要用全新的视角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用人单位应秉持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社会上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文凭的效力是否等同于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如全日制这种观点纯属误会和偏见。相较于统考并轨前的在职研究生,导师对统招后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质量评价颇高,录取考生的学习能力、专业素质、论文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