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度32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中央在“三农”领域的重大政策创新,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未来一段时间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具有广泛扎实的现实基础,符合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需要进一步研究、谋划、贯彻落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具有良好人居环境,能满足农民物质消费需求和精神生活追求,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协调发展的农村,是美丽宜居乡村的“升级版”。其中“和”更突出地体现在提升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与建设策略文/张永江周鸿刘韵秋
2、张爱民郭云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Livable and Employable Eountryside摘 要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文章分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和其建设的五个基本点,指出强化基础条件建设、公共服务便民、人居环境改善、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有效治理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五个关键领域;在研究谋划、统筹推进、政策下沉、发动群众上下功夫,确保乡村建设不走偏不变样、各项举措落细落实落到位等是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着力点。根据上述内容,提出
3、国家层面建立一个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协作机制,组织一批深入基层、实践和群众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调研,开展一批突出务实、管用并好用的高层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研究,设立一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项的建议。关键词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振兴;人居环境;乡村治理;二十大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上,体现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美”更侧重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现代化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扎实基础,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
4、提出是逐步演进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与美丽中国的理念相适应,是国家层面提出的新部署。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专门部署“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经过多年的努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国已建设5万多个美丽宜居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更加沉稳。党的二十大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就是在以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
5、,面向新发展阶段作出的新部署,是政策继承、实践延续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符合乡村未来发展趋势,是把握规律主动担当的顺势而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社会分工更加趋向高效率,部分农村出现一定的衰落现象,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空心化”现象也一定程度在乡村客观存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就是顺应客观规律,考虑不同类党的二十大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就是在以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面向新发展阶段作出的新部署,是政策继承、
6、实践延续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DOI:10.14026/ki.0253-9705.2022.24.00933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50 No.24 2022型、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需求、不同发展趋势的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重点补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的短板,突破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瓶颈,强化乡风文明建设,营造农民身份认同感的氛围,促进邻里乡亲和睦相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各要素环环相扣,是系统设计和整体谋划的建设单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内涵上包括“宜居”的因素、“宜业”的因素、“和美”的因素,需要统筹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富民乡
7、村产业发展,打造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宜居乡村,重塑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的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因此,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个整体的建设单元,相关建设内容应该是整体谋划、全面推进,既要在以往建设基础上升级换代、再创新高,又要适应各方需求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不应互相割裂、有所偏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把握好各部分之间的对接关系,促进各个部分统筹协调、相互支撑,形成系统化的提升,使农村真正地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3。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集中展示强农惠农政策的效力,是各方合力推进的平台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部门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启动实施乡村振兴
8、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因此,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应有之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就是对标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各部门、各条线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乡村,形成合力,在新的历史阶段逐步打造现代化的乡村生活形态。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五个基本点在系统领会、准确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丰富内涵与外延的同时,应从建设的本质要求、乡村特色和建设时序中,找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顺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举措,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平台抓手,作为实现农
9、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切口4。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以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为主攻目标对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在点上突破。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基本公共服务、人才配备等方面优先保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展,通过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优化乡村治理体系、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开发乡村多元价值,让农民的生活条件跟上现代化生活步伐。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以为农民而建、让农民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农民打造宜居宜业和美家园,持续改善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培育文明乡风。首先要尊重农民意愿,建设成什么样、怎
10、么建,要农民说了算,以满足农民的物质、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以宜居宜业和美为标准,目的是让农民过上满意的幸福生活。同时,注重农民参与,无论在规划设计,还是项目实施、后期管护等各个环节,号召大量的农民尤其是年轻人积极参与建设乡村,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文条件,促进更多农民勤劳致富,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持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以突出乡味、体现乡韵为特色所在村庄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村庄风貌各具特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能简单照搬城市做法,不能千村一面。需要立足乡村地域特征,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科学合理规
11、划农村生产、生活的空间布局和设施建设;需要保留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赓续红色文化、传承农耕文明、保留民族特色等,发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乡村自然资源增值,促进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让乡村文明展现出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5。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以统筹推进、分区施策为工作策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领会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坚持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整体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坚持上下衔接和分层推进。乡村
12、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顶层设计的落实、落细、落地,分层分解责任,确定任务分工、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机制等,形成上下联动、分级建设的良好局面。要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推进。深度34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推进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以循序渐进、注重质量为基本态度纵观农业农村建设发展历史进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发展阶段中的一种高级形态。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既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做到循序渐进,从容推进;又要以时不我待的状态、勤奋认真的作风,有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坚持数量服从质量、
13、进度服从实效,遵循规律;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乡村建设历史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五个关键领域当前,乡村建设行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国95%以上的村庄已开展清洁行动,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地见效,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31元,实际增长9.7%6;各地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但各地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发展不平衡、群众参与性不高、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群众精神文化比较匮乏、不良风气和陈规陋
14、习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必须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逐步解决,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村具备更好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农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强化基础条件建设,铺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底色一是城乡互通。坚持城乡共建共享、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差距。二是乡村为先。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乡村水利、公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养老、体育、文化等的公共服务场所建设,着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往自然村(组)覆盖、往户延伸。三是建管并重。健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建
15、立管护公示制度,不断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切实把公共基础设施建好、用好、管好、维护好,确保设施发挥实效。强化公共服务便民,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成色一是普及普惠。加快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二是聚焦短板。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兜底性、普惠性公共服务事项,进一步优化投入、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村级综合。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把握好各部分之间的对接关系,促进各个部分统筹协调、相互支撑35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6、Vol.50 No.24 2022梳理和公开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制定村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及代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优化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依法简化行政执法办事流程。强化人居环境改善,增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亮色深 入 实 施 农 村 人 居 环 境 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7,坚持“有序推进、分类推进、因地制宜推进”原则,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分区域、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改善村庄公共环境。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强化乡风文明建设,凸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特色一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建设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文化设施,把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更好地对接起来,做到真正有用。二是尊重村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加强农耕文化、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传承,推进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