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0 2 3年1月 第1 6卷 第1期 d o i:1 0.1 5 9 6 2/j.c n k i.t o u r i s m f o r u m.2 0 2 3 0 1 0 0 2h t t p:/g l l y l t.c b p t.c n k i.n e t【思辨争鸣】编者按:我国旅游学科经过四十多年的探索和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旅游学科诞生背景的多元化,学科逻辑与框架不鲜明、基础理论缺乏、知识外溢与原创性不明显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旅游学科地位的提升,加上最近几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在招生、就业等多重困境下,旅游学者的学科认同危机愈发严峻,身份焦虑问题愈发突出。“旅游一代”(T
2、 o u r i s m G e n e r a t i o n)是伴随着我国旅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而形成的学者群体。相较于由传统学科介入旅游研究的学者,“旅游一代”以旅游学科为核心来思考研究问题,既习惯于用独特学科视角来研究与分析旅游现象,又能根据研究需求,采用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方法阐释研究问题。这种研究方式具有更好的研究连贯性,但由于缺乏传统学科的系统训练,常常被学界所诟病。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旅游一代”已经是我国旅游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主力军。“旅游一代”的学科归属和学科认同,对旅游学科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旅游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又影响学者的学科归属和学科认同。基于这种判断,2 0
3、 2 2年1 0月下旬1 1月中旬,旅游论坛 编辑部发起主题为“旅游一代 与旅游学科发展”的专题学者对话活动,邀请了5位本科阶段到博士阶段均接受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年龄均在4 0岁以下的“旅游一代”青年学者,结合其自身科研和教学经历,分享他们关于学科归属、学科认同与旅游学科建设的思考。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参与本次活动的5位年轻学者一致同意,共同对所发表的内容承担第一作者责任;第二,考虑到学者代际过渡性问题,本次对话活动特别委托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白凯教授为召集人和主持人。学科归属、学科认同与旅游学科建设 “旅游一代 与旅游学科发展”专题学者对话录郑丹妮1,李春晓2,于赫尧3,杨 旸4
4、,陈钢华5,白 凯6(1.复旦大学 旅游学系,上海 2 0 0 4 3 3;2.南开大学 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 3 0 0 3 5 0;3.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接待业管理系,宾州大学园1 6 8 0 2;4.美国天普大学 体育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费城 1 9 1 2 2;5.中山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 珠海 5 1 9 0 8 2;6.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 西安7 1 0 1 1 9)关键词 旅游研究;学科归属;学科认同;“旅游一代”;青年学者 中图分类号 F 5 9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3 7 8 4(2 0 2 3)0 1-0 0 1 2-1 5 基
5、金项目 本次对话活动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恣纵背后:基于元需求的旅游消费行为及供给改革对策构建路径研究”(7 2 0 7 4 1 2 6)、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数字文旅体验的文化共情与旅游亲社会行为影响研究:心理距离视角”(2 1 Y J C Z H 2 4 1)、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元宇宙视域下数字文旅体验与开发策略研究”(2 2 P J C 0 2 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尺度流动型旅行者情感体验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机制”(4 1 9 7 1 1 7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北工程典型生态环境优化区域自然的社会建构研究”(4 2 0 7 1 1 8 6)等基金
6、项目的资助。收稿日期2 0 2 2-1 2-1 6;修回日期2 0 2 3-0 1-1 2 作者简介 郑丹妮(1 9 8 4-),女,浙江兰溪人,博士,复旦大学旅游学系青年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文旅、医学旅游等,E-m a i l:z d n f u d a n.e d u.c n;李春晓(1 9 8 5-),女,湖北大悟人,博士,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决策行为、旅游特殊性,E-m a i l:l i.c h u n x i a o h o t m a i l.c o m;于赫尧(1 9 9 0-),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博士,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接待业管理系助理教授
7、,主要研究方向为餐饮业组织行为等;E-m a i l:h v y 5 0 9 5p s u.e d u;杨旸(1 9 8 5-),男,江西南昌人,博士,美国天普大学体育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旅游时空数据分析模型与方法等,E-m a i l:d i a s y a n g g m a i l.c o m;陈钢华(1 9 8 5-),男,湖南新化人,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者行为、目的地营销与管理、度假区开发与管理,E-m a i l:g a n g h u a c h e n 0 3 1 11 2 6.c o m;白凯(1 9 7 4-),男,
8、陕西西安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行为与目的地开发、文化地理等,E-m a i l:b k s h a a n x i 1 6 3.c o m。21 白白凯凯:在这里,特别感谢 旅游论坛 编辑部组织搭建的这次对话交流机会,同时也感谢5位青年学者接受邀请,共同探讨旅游学科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旅游一代 与旅游学科发展”。青年学者是旅游学科的新生力量,是未来旅游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主力军,对旅游学科的发展有着关键作用,而旅游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又影响着学者的学科归属和学科认同。我们先请复旦大学的郑丹妮老师谈谈对于“旅游一代”的学科归属与学科认同的看法
9、。郑郑丹丹妮妮:好的。近年来,旅游学科发展、旅游学科的归属与认同等问题引发了诸多学者的讨论与思考。“旅游一代”(T o u r i s m G e n e r a t i o n)被视为旅游学术共同体的代际“传承者”与新生力量,且在推动一级学科建设、深化旅游研究、提高专业认同的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期待。何谓“旅游一代”?以往学者往往将从本科阶段到博士阶段均接受“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学者称为“旅游一代”。但未提及“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并通过跨学科学习拿到非“旅游管理”博士学位的学者。在探讨学科归属与认同问题时,是否需要用更广泛、包容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旅游一代”?我认为,本
10、科阶段以“旅游”为母学科的学生均可被称为“旅游一代”,其学术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旅游学科的训练,也接受了多元学科的知识普及。在探讨旅游学术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让更广泛的“旅游一代”参与,发挥建立学科归属与认同的作用。鉴于旅游学科的复杂性,构建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对明确学科归属、提升旅游学科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相较于从传统学科介入旅游研究的学者,“旅游一代”更倾向于以研究旅游问题为出发点,既习惯于用独特学科视角来研究与分析旅游现象,又能根据研究需要,采用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方法阐释研究问题。虽然这种缺乏传统学科系统训练的研究方式常常被学界所诟病,但其具有更好的研究连贯性,能以旅游学科为核心来思考研
11、究问题。目前,旅游学科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未形成独特鲜明的学科逻辑与框架、旅游基础理论缺乏、知识外溢与原创性不明显等。如何发挥学术兼容性,通过旅游与跨学科视角来提升学术创新,是“旅游一代”需要思考与努力的方向。此外,“旅游一代”需要明确旅游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不应将旅游学科视为某一传统学科的分支,而应从旅游知识生产过程中跳出传统母学科思维。最为重要的是,“旅游一代”应该怀有更远大的抱负与科研信仰,创造与其他学科“平等对话”的平台与科学观点。“旅游研究能做什么?它能改变世界!”这是我在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A n n a l s o f T o u r i s m R e s e a
12、 r c h主编S a r a D o l n i c a r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旅游是最能触及大众日常生活的产业,涉及超过1 4亿的国际游客、全世界十分之一的就业人口。试想如果你的研究能切实地改善偏远地区居民的生活,减少游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创造更多的就业与收入,传承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改善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增进国家之间的理解与团结或许,你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我最近在和医学领域的专家开展合作,旨在从旅游的视角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疾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的健康与生活。我们团队今年(2 0 2 2年,编者注)发 表在T o u r i s m M a n a g e m e
13、n t的研究成 果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旅游对痴呆症的干预治疗 获得了2 0 0多家国内外媒体的报道,收到了诸多来自医学界学者、患者家属的来信与关切。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深深感受到了旅游研究所能带来的巨大潜力与价值。我们旅游学者应该建立这样的学科自信,用旅游思维去解决社会面临的难题,做更多能“出圈”、能引起社会关注的研究,提升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切实贡献。白白凯凯:感谢郑老师的发言。我想,“旅游一代”都应该建立将旅游作为母学科的学科自信与学科认同,与其他学科平等对话,扩大旅游学科对其他研究领域的影响。下面也请李春晓老师谈一谈,你对于旅游学科发展的认识。李李春春晓晓:5年前,
14、我们专业的一个本科生跑来问我。她说,老师,我们很迷茫,咱们专业的同学好像基础管理学没有商学院的同学扎实,英语又不如外语学院的同学好,那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我们的专业优势又在哪里呢?作为一个本硕博全部都是第一志愿选择了旅游管理的“旅游一代”,我被她的问题问住了,一时间好像有很多的答案可以解31郑丹妮等:学科归属、学科认同与旅游学科建设 思辨争鸣释自己的选择和坚持,又好像这些答案都无法直击要害地回答她的灵魂拷问。于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关于旅游特殊性的思考和学术探索之路。我希望有一天我们专业的孩子可以不再迷茫,可以在他们毕业的时候带着一份深深的学科认同与专业自信去闯荡世界。我曾很认真地思考:
15、一门学科的独特性到底来自哪里?我感觉不同学科的魅力就体现在它们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差异性视角上。不同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更加偏重对于人类社会或个体的解读与思考,正如经济学多从成本与收益的思维视角探讨如何实现性价比更高,法学多从权利与义务的思维视角研究如何实现最大化的自由,市场营销学多从供给与需求的思维视角思考如何更好地创造价值与传递价值。因为学科内部拥有独立、连续的思维视角和统一、明确的研究目标,不同的学科可以围绕自身独特的视角和共同的目标去建立、发展和完善学科的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这种独特性形成了天然的学科门槛与学科魅力,不仅可以让本学科的学者以实现学科目标为判断宗旨不断地思辨、交流、争
16、论与进步,也可以让其他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思维视角中汲取养料,从而更好地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而当前旅游学科的发展面临着2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是大量旅游问题的理论视角往往来自研究学者的母学科,如心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缺乏独特的、专属于“旅游人”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旅游研究”难免流于借别人的理论来分析旅游问题的层面,对于旅游学科自身的思维方式发展与理论体系构建作用甚微。旅游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的缺失使得旅游学科虽枝叶交叉,但树干却“营养不良”,给人留下了“上手快”“门槛低”“易嫁接”“易产出”的刻板印象,缺乏向其他学科进行理论输出与知识外溢的能力。旅游学想要发展、旅游学科想要进步,就需要意识到现存问题的严重性,明确自身的独特性和研究任务,进而形成旅游学独立的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二是旅游学科的学术共同体缺乏统一的、明确的学科研究目标,往往单打独斗,无法形成合力。近年来,旅游学者一再强调找寻根本一致的“共核”的必要性。正如谢彦君老师指出的:“共核是联结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纽带,是解决不可通约性的有力武器;可以在保留原有学科研究范式特色的同时扩大研究成果对旅游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凸显研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