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说《山洪》的革命集体记忆建构_王宗峰.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0944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5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山洪》的革命集体记忆建构_王宗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说《山洪》的革命集体记忆建构_王宗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说《山洪》的革命集体记忆建构_王宗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集体记忆视域下的中国现代革命文学思潮研究”(编号:)、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革命集体记忆书写史况研究”(编号:)和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革命集体记忆书写史况研究”(编号:)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宗峰(),男,安徽濉溪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尹姗姗(),女,安徽滁州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第 卷第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月 文学文化小说 山洪 的革命集体记忆建构王宗峰,尹姗姗(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摘要:作为一部较早描写革命的作品,吴

2、组缃小说 山洪 通过朴素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的生活和农民的思想转变,体现了早期革命文学集体记忆建构的试验性特征。从 山洪 的创作出发,分析文本所建构的主要内容,可以管窥中国早期革命文学集体记忆建构的发展历程。关键词:革命文学;集体记忆;山洪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集体记忆是指特定时空内的群体形成的共同记忆。莫里斯哈布瓦赫在 论集体记忆 中指出:“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意识形态生产者通过有意识的行为来创作并加固群体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和对某种身份的认同,而集体认同的一个作用是强化集体记忆。人们生活在集体的框架中,作为个体对一些事件的记忆会逐渐被同化。在此过程中,个体不同的记忆会逐

3、渐淡化,并随时间的推移被集体所认同的意识所同化,并且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形成集体稳定的文化意识形态。作为记忆研究的新起点,集体记忆最早在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等领域展开研究,直到 世纪 年代才逐步在人文学科领域形成一些系统的理论。关于中国早期革命文学集体记忆建构的研究,方维保教授在 红色意义的生成 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 中指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之后,左翼 一般是指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同情工农革命的政治活动。”到了 世纪 年代末期和 年代,这个概念渐渐被普遍运用于社会文化的范畴,指称一些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有关或者同情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活动。因此,他总结得出:“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左翼

4、 的本质就是 革命,当然 左翼 也就成为 革命 的代名词。”进入 世纪 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运动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以蒋光慈、成仿吾为代表的左翼创作社和太阳社的作家、理论家开始着手批判传统写实主义 “五四新文学”,而提倡类似于苏联唯物辩证法创作的“新写实主义”。这种被称为“革命文学”的早期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以左翼作家为主要创作群体。在创作内容上,发端于 世纪 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带有知识分子的浪漫主义气息,瞿秋白称之为“革命的罗曼蒂克”,唐弢将之概括为“知识分子往往是开始向往革命、参加革命,但当革命受挫折时即颓丧幻灭”。这种带有浪漫主义气息的“知识分子”革命

5、文学也包括“革命恋爱”的情节模式。这种风气到了 世纪 年代初就得到了大规模的批判和匡正,年月趁华汉(阳翰笙)地泉 再版之际,左翼批评家分别为之作序,总结早期革命文学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集体性的批判和反思并由此开始形成的一些“话语规则”正是早期革命文学集体记忆建构的体现。也就是说,中国现代文学对革命集体记忆的建构在 世纪 年代末萌发,在 世纪 年代“左翼时期”开始有意识的探索,在 年毛泽东发表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 讲话)后获得了理论指导并明确了发展方向。围绕 讲话 展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时至今日,评论界对 讲话 前革命文学集体记忆建构的探讨尚不充分。本文以 山洪 这部革命文

6、学作品为DOI:10.16279/34-1214/z.2023.01.002例,对中国现代集体记忆建构的内容和历程展开探讨。山洪 文本的生成 年,吴组缃出生于安徽泾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年起,离家先后进入宣城省立第八中学、芜湖省立第五中学读书,年在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 发 表 第 一 部 作 品 不 幸 的 小 草。年,安徽省立第五中学改组,吴组缃又先后到南京私立新民中学、上海私立持志大学上学,在 学生杂志 上发表短稿。年月,妇女杂志 上刊出其小说 鸢飞鱼跃。年结婚后停学在家,年月复学持志大学,停学其间曾在茂林村养正小学担任教员,历时一年半。年前后,吴组缃家境落败,其父郁郁而终。年月,吴组缃进

7、入清华大学经济系读书,年经人介绍转入中文系,毕业后又进入清华研究院学习。在清华读书期间,吴组缃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并在 年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和“反帝同盟”两个进步组织。吴组缃早期的一些作品,如:年的 鸢飞鱼跃,年的 离家的前夜 菉竹山房 等,都以农村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青年的精神压迫和肉体摧残为主题,并在这个主题的创作上逐步圆熟。年春,茅盾发表了长篇小说 子夜,给吴组缃的创作转型带来了重要启示。年月,在北平 文艺月报 创刊号上刊载了吴组缃 新书介绍 子夜 (目录为 评茅盾子夜),他高度评价了 子夜 通过上海这个“总爆发口”来照见整个黑暗沉沦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思想价值,同时,肯定

8、了茅盾严密正确的态度与高明的艺术手腕相结合上展现的艺术魅力。之后,吴组缃创作了 一千八百担 天下太平 樊家铺 等一系列极具洞察力的社会剖析性作品,以速写式的文风,真实有力地表现了 世纪 年代中国农村急剧破产、动荡不安的局势。年夏,吴组缃在清华研究院就读期间,由于在一篇论文中贬斥骈体文得到了 分的成绩,以分之差失去研究生津贴。吴组缃随即弃学,年月起,担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师和秘书,曾随同冯玉祥在第三战区、第一战区参与抗日工作。年月,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以下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吴组缃积极参与并被选为理事。应“文协”编者邀约,吴组缃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鸭嘴涝 创作于 年,年开始在“文协”会刊 抗战

9、文艺 上连载。年月出版单行本,因多方反映书名“生僻”,作者曾计划改名为 惊蛰,后接受总编老舍先生的建议改为 山洪。山洪 描写了青年农民章三官在现实环境的推动和新四军政治工作的影响下由保守落后逐步走向革命进步的思想转变过程,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朴素自然的人物形象得到一致好评。山洪 文本的试验性特征作为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第一次直接描写革命主体的成长和民族意识觉醒的作品,吴组缃在 山洪 的创作中体现出了早期集体记忆建构的试验性特征,体现为结构上的不稳定和艺术上的不完整。小说最初创作时分为上下部,年,人民文学 重版时取消上下部的区分,代之以章节序号。但小说前后部分在故事内容、叙事风格和人物塑造上都有较

10、大差异。上半部分从农村劳作写起,围绕农民的生活展开,勾勒出鸭嘴涝这个小山村的风土人情,为主要人物的塑造埋下了很多伏笔,暗示了章三官等人的成长和“四狗子”的逃避。这些伏笔在下半部分却大多落空,鸭嘴涝热火朝天地“搞游击”,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同时,主要人物的成长与转变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缺乏实践与考验,最终未能达到成熟。这种结构上的“不稳定”与艺术上的“不完整”首先是约稿这一创作契机所致。由国共两党及其他各方联合成立的“文协”,作为抗战时期全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机构之一,其会刊自然是国共双方争相抢占的舆论阵地。作为理事成员,吴组缃接受了“编者先生之约”,来为 抗战文艺 创作一部反映抗战背景下农村和农

11、民生产生活情况的小说。为了更加全面地描绘时代面貌、展现革命的进程,他选择了用长篇的体裁来进行创作。但学者方锡德在吴组缃与茅盾的书信中发现,他从 世纪 年代创作 山洪 之前,便计划创作一篇从经济角度进行社会剖析的长篇小说,名为 绿野人家。他在 年上海星群出版社重印 山洪 时所作的 新版题记 中声明“自己对这个本子和它的题材已经兴味索然”后,他在 年与曹禺的通信中探讨了剧本 绿野人家 的创作,到了 世纪 年代,文艺报 报道作家的创作计划时,吴组缃又重提这部作品,但创作始终没有完成。从时间上来看,绿野人家 的创作计划“包裹”着 山洪 的诞生和修订,而 山洪 则是作者计划之外的“任务”。其次,是早期革

12、命文学创作理念的不明确。虽然革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作为一部早期革命文学作品,贯穿其中的创作理念依然存在着概念化倾向。当时中国革命文学的创作尚属发端,革命文学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第期创作的理念也处于作者自发探索的阶段。虽然中国的作家们从 世纪 年代末就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来,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来探讨中国文艺,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解决革命文学与普罗大众的关系的,是毛泽东 年在延安发表的 讲话。讲话 中指出,“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革命的文艺“为什么人”“如何为”的问题,是结合中国革命

13、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此之前,吴组缃 山洪 虽然在对农村农民的描写中基本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创作理论,在农村物质生产过程,即劳动和由其决定的社会关系中去观察革命、揭示革命发展的规律性,但由于创作在前的缘故,吴组缃未能够在 讲话 的指导下,真正把握革命文学的创作与广大人民的关系。这也是 山洪 的创作既没有摆脱知识分子的审视目光,也没有找准受众群体的原因。山洪 集体记忆建构的主要内容小说 山洪 对抗战主题的揭示和对早期革命集体记忆的书写 是从 一 个“黄 山 山 脉 里 的 小 村庄”鸭嘴涝写起的,小说中对鸭嘴涝“居民全都姓章”的设定是中国传统宗族制度的缩影,也是对文本背景的

14、简化 将复杂的环境浓缩到一姓之中。小说从宗族的外在崩塌,即难以服众的保长掌管村中事务写到内在精神的瓦解,以东老爹为代表的老年人,以双全官、章三官为代表的中年人和以寿官为代表的年轻人都逐渐完成了思想的觉醒和转变,展现出封建阶级的逐渐消亡与革命阶级的日益壮大,并由此投射出革命所取得的进展和民主思想的传播。在 山洪 中所体现出来的对革命集体记忆所建构的内容可提炼为以下几方面:劳动正义作为农民,首要任务就是劳动。正如 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一书中,蔡翔在 劳动或者劳动乌托邦的叙述 一章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乃至本土化的过程中,“劳动价值论”中劳动行为的主体逐渐从宽泛的概念演

15、变为以劳工为主的无产阶级。年月日发表的 青年运动的方向 讲演中明确提出,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主力军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对革命主体力量的明确,使中国革命的方向明确了,道路开阔了 只有紧密联系工农,才能实现革命的胜利。哈布瓦赫对集体记忆的研究呈现为一种“现在中心观”,他相信“现代的一代人是通过把自己的现在与自己所建构的过去对置起来而意识到自身的”,他认为“过去”是一种社会性建构,这种社会性建构,如果不是全部,那么,也是主要由现在的关注所塑造的。也就是说,这一观点给我们如此启示:吴组缃 山洪 中对农民形象的建构因素也有当时农村开展抗战的社会现实,文本中主要以农民思想转变为线索。小说的

16、开头便对主角章三官的勤劳能干进行了交代:“他的能干在村上是很有名气的:缫丝、剥蛾茧,他有出众的手艺到河岸上打绿头野鸭,从没有空手回来过。”可见,作者对农民这一身份有着某种内在要求和期待,体现为对其劳动本职的认可和强调。在小说前半段中,主人公章三官始终没有停止劳动,从舂米到种地养蚕,从开河捕鱼到打猎种菜。他无疑是一个传统小农经济下任劳任怨的农民形象,但和传统农民有所不同的是,他因为处在战争和革命的年代,接触过一些新思想,而产生了一些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是其思想实现转变的重要基础。小说中还塑造了许许多多像三官一样热爱土地和劳动的人们,但也描写了“四狗子”这样游手好闲、贪赌成性的无赖。对于不爱劳动的人,作者借着主角的心理描写,对他们进行了直接贬低和批判 虽然与同样关心国事的“四狗子”有些话可谈,但章三官内心看不上他的游手好闲和无赖。后来“四狗子”为逃避抽丁而逃离家乡并且很可能做了汉奸,这样一些本来值得展开来谈的内容却被作者一笔带过,可看出主人公乃至文本背后作者的不屑一顾。爱劳动的本质是一种对农民身份的强烈认同,这种认同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传播有关,直接联系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想象与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