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须弥与昆仑:佛教神话宇宙观的中国化_沈婉婷.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1643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1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须弥与昆仑:佛教神话宇宙观的中国化_沈婉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须弥与昆仑:佛教神话宇宙观的中国化_沈婉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须弥与昆仑:佛教神话宇宙观的中国化_沈婉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第期 年 月 须弥与昆仑:佛教神话宇宙观的中国化沈婉婷,刘宗迪 摘要源自古印度的神话宇宙观经佛教继承并改造,随佛教东传流入中土。因印度须弥宇宙观与中国昆仑宇宙观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一些僧人译经时采用“格义”法,将须弥或阿耨达山译为昆仑山。唐宋时期,佛教发展壮大,将宇宙观作为塑造自身神圣与优越的利器,指昆仑山为天竺须弥山,须弥中心说一度取代昆仑中心说,重构了华夏中心的世界观。明清时期佛教宇宙观加入了堪舆成分。佛教宇宙观亦对清代西北地理学有较大影响。关键词宇宙观;佛教;须弥;昆仑 作者简介沈婉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邮编:。刘宗迪,

2、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邮编:。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世界很多民族的神话中都有宇宙山的观念,即以一座高山作为世界的中心,这座山位于大地中央,上与天相通,诸神和巫师由此上下于天地之间。中国神话中的昆仑山、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都是此种宇宙山。佛教东传,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印度神话宇宙观随之传入中国。那么,来自印度的须弥宇宙观与中国本土的昆仑宇宙观在相遇后,会发生怎样的文化反应呢?有关这个问题前人有所关注,但专门的研究尚不多见。方立天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依据中国僧人编纂的 经律异相 法苑珠林 法界安立图等著作论述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学说,总结了中国佛教宇宙结构论的信仰特征和思维特色,

3、但作者未对佛教宇宙观的渊源进行追溯,也未明确佛教宇宙观传入中国后发生的变化。吕建福 佛教世界观对中国古代地理中心观念的影响论述了佛教传入后佛教世界观与中国昆仑中心说的结合及其对中国人 的 地理知识 与地理 学 发 展 的 影 响;孙 健 圣山重塑:中古以降佛教须弥山世界与西域地理意象认为,佛教传入后须弥山传说承接了 山海经昆仑的神异传统,形成了西域的地理意向,他关注和探讨的重点在于地理学对佛教神话地理的排斥与接纳。以上研究重在分析中国化的佛教宇宙观的影响,对佛教宇宙观的文化渊源及其中国化的具体过程论述较少。有鉴于此,本文将依据印度文献追溯佛教须弥宇宙观的渊源,并着重分析不同时期佛教宇宙观中国化

4、的过程与特点。一、印度须弥宇宙观的源流佛教神话宇宙观是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念,但这并非佛教的创造,其产生远要早于佛教的诞生。所谓“须弥”,即梵语 的音译,须弥神话就是印度的创世神话,它来自古印度人民对世界的认识和想象。这些对家园、远方、神灵的认知和想象,如同所有的神话一般,由人们口口相传、代代传颂。在讲述与传承中这个想象世界被不断建构、丰富。吠陀时代,古印度人已有对世界创造的不同构想,主要分为物质创世论和神创世论。物质创世论方立天: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宗教学研究,年第期。吕建福:佛教世界观对中国古代地理中心观念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孙健:圣山重塑:中古以降佛教

5、须弥山世界与西域地理意象,地域文化研究,年第期。印度宇宙山,英语将之梵语音译为 ,是山的本名,前缀 表示好、伟大、美丽等意。须弥是泛印度的宇宙模型,为古印度人民所共享,除了佛教外,在婆罗门教、耆那教和印度教的宇宙图示中也存在。在中国早期的佛经翻译,多被音译为“须弥山”,亦有译作“苏迷卢山”“须弥楼山”等,意译则多译为“妙高山”,又有“好光山”“安明山”“善高山”等译法。金克木等译 摩诃婆罗多时音译为“弥卢”,或称“大弥卢山”。认为宇宙来自水中孕育的“宇宙胎藏”,“孕育期满、迸发出胎,乾坤立定”,本原是地、水、火、风的集合体。神创世论中,一种古老的说法为远古巨人站立在天地间,身体化为空、天、地三

6、界与日、月、风、雷、火等自然现象;另一种说法为神格化的天地或婆楼那、因陀罗等至高神分开天地、支撑天地,这类创世论中出现的天柱要素,可能就是须弥山的雏形。到史诗时代,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宇宙观糅合了不同的创世论,已发展得非常完善和宏大,史诗 摩诃婆罗多中保存了关于这一宇宙观的早期记述。史诗“和平篇”中借大仙人为婆罗堕辽的讲述呈现了世界的创造过程,天神摩那萨创造万物,首先创造了“大”“空”,进而依次产生了水、火、风,火与风结合产生了地。摩那萨创造的神圣莲花中产生了梵天,梵天的身体化为山、大地、海洋、天空、河流和一切众生。可见 摩诃婆罗多中的创世论融合了物质创世与神创世论,融汇了至高神创世说、巨人尸体化

7、生说与卵生说。“毗湿摩篇”则借臣子全胜为持国王的讲述介绍了须弥山及周围世界的情况。须弥山是“圆形的金山”,外观“华光万丈,一片灿烂”,“犹如灿烂的朝阳和无烟的火焰”;高“八万四千由旬”,广“一万六千由旬”;周围围绕着“跋德罗湿婆洲、计都摩罗洲、赡部洲和圣洁的住地北俱卢洲”;上面居住着印度文化中最为显赫的神灵,“梵天、楼陀罗和众神之王帝释天,聚在一起,举行各种祭祀,布施许多礼物”;“太阳,月亮和星星,还有风,永远向右绕着弥卢山行走”;须弥还被认为是印度重要的河流恒河的发源地,上面蕴藏着无数珍宝;靠近须弥山的赡部洲上有一种神树善见的果汁,围绕须弥山流淌,人喝了这种果汁永远快乐、不会衰老,这即是长生

8、不死药。这些特征说明须弥山是古印度文化中的宇宙山,是天柱,是大地中心。摩诃婆罗多主要反映的是婆罗门教的文化和观念,也被印度教奉为经典,但须弥山神话体现的世界图景与宇宙观念是古印度人民所共享的。印度的其他宗教也将须弥宇宙观应用于自己宗教世界的建构,如耆那教,认为“喜马拉雅山脉中最巍峨的独立山峰是梅卢,山顶上负载着梵天的天国。它起着三界中轴的作用,所有天体都围绕它运转”,这些大洲、大海“皆是环状”,大地“其中央属赡部洲,广袤为百千由旬,以麦若山为脐”,日月星辰“在人世间永远围绕着麦若山向右行。时间即用它们来区分”,瑏瑡“梅卢”“麦若”为 的不同音译,亦即 摩诃婆罗多中的宇宙山,也是佛教所说的须弥山

9、。佛教也吸纳大量印度原始宗教和神话内容,在原有须弥宇宙的基础上扩建自己的世界。相较 摩诃婆罗多中须弥世界主要构成是高山和大河,呈沈婉婷,刘宗迪须弥与昆仑:佛教神话宇宙观的中国化巫白慧:梨俱吠陀神曲选,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 页。“彼之胸脯,生成月亮;彼之眼睛,显出太阳;口中吐出,雷神火天;气息呼出,伐尤风神。从彼肚脐,产生空界;多从彼头顶;展现天界;从彼两耳,产出方位;如是构成,诸有世界”(梨俱吠陀第 卷第 曲第 颂,载于 梨俱吠陀神曲选,第 页)。天地神“他创造天地二界,滋养着万物。他伟大的智慧测出了天界与地界,以不朽的柱子稳固了苍天与大地”(梨俱吠陀第卷第 曲第节,载于林太:梨俱吠陀精读

10、,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婆楼那“依彼大威德,众生获知觉,亦缘彼主持,宇宙分乾坤;穹苍广无际,繁星耀其间;二者及大地,俱因彼展开”(梨俱吠陀第卷第 曲第节,载于 梨俱吠陀神曲选,第 页)。因陀罗“大地震动时,彼使之稳定;群山跃起时,彼令其歇息;丈量二世界,扩充更宽广。尘世人须知支撑天界者,唯此因陀罗!”(梨俱吠陀第卷第 曲第节,载于 梨俱吠陀神曲选,第 页)。摩诃婆罗多意为“伟大的婆罗多后裔”,主要内容是叙述婆罗多族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之间大战的故事。印度传统说法认为,史诗的作者是毗耶娑,但 摩诃婆罗多的形成时间相当长,据学者研究成书时间大约为公元前世纪至世纪,不应是出于个人的创作,

11、而是集体创作,反映古印度人民对古代神话的记忆与创作。印度毗耶娑:摩诃婆罗多(五),黄宝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 页。印度毗耶娑:摩诃婆罗多(一),金克木、赵国华、席毕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 页。印度毗耶娑:摩诃婆罗多(三),黄宝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 页。印度毗耶娑:摩诃婆罗多(三),黄宝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 页。英韦罗尼卡艾恩斯:印度神话,孙士海、王镛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年,第 页。瑏瑡 印度乌玛斯伐蒂:谛义证得经,方广錩译,载于 藏外佛教文献,年,第 、页。现一种单一、原始、自然的状态,佛经中须弥世界则更多由人工建

12、造,更加繁复。一方面由于佛教自身的世界观念,另一方面或出于佛教沿袭吠陀等古代文献的创作传承方式,创造经典最早亦是口头传习,为了便于记忆,便有意重复文本,造成佛教宇宙广大而繁复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佛教建造的世界天上有天、山外有山,宫廷楼阁重重叠叠。剥去其繁琐而重复的辞藻,须弥世界的核心结构以须弥山为中心,纵向上,须弥山分为海下与海上两部分,海下部分于海底与金轮相接,海上部分高达天际与天相接,上有三十三重天;平面上,大地被海水包围,以须弥山为中心分布有四大部洲,其外有重重环形铁围山,每两重山之间为环形大海,一般为“七山八海”或“九山八海”的环形同心圆结构,最外围的铁围山外即是地狱,所有这些构成一

13、个小千世界。在宏观上,体现为世上总共有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七山八海”的须弥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三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三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全部的世界。二、佛教宇宙观传入中国佛教的传播与佛教思想的宣扬很大程度上依靠佛经翻译,而中国人正是通过汉译佛经了解了带有印度特色的佛教宇宙观。最早开始进行佛经汉译的当属汉桓帝、灵帝时代,安息的安世高和月氏的支娄迦谶,二人译经众多。在支娄迦谶所译 阿阇世王经中,有“用诸法故、无所不得故。譬若三千大千剎土,含受百亿国土、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大海,尽入三千大千”,道出佛教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观。在其 道行般若经中有“譬如须弥山巅以忉利天为庄饰

14、”,反映佛教宇宙山须弥山上有天的特点。由于上述经文主旨与须弥宇宙观无关,因此经文只零星提及须弥世界的一些特征。随着后世译经增多,中国人才了解了更丰满、具体的须弥世界。须弥世界观出现在很多早期汉译佛典中,如西晋译 大楼炭经,东晋译 增壹阿含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后秦译 大智度论 长阿含经世记经,南朝译 善见律毗婆沙 立世阿毗昙论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隋代译 起世经 起世因本经,唐代译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瑜伽师地论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宋代译 顶生王因缘经。可以发现,完整的须弥神话宇宙观从西晋起,就不断出现在汉译佛经中。分布经文涵盖佛教三藏的经部

15、、律部及论部,其中以阿含部的经文居多。阿含部的 长阿含经是已知系统记述须弥世界构造的最古老佛经,第四部分 世记经吸取了须弥山神话宇宙观,在此基础上建构佛教的宗教世界。该经介绍佛教须弥世界的构成、毁灭与再造,描述世界构造从宏观到微观,最为丰富、具体。其中,又以其隋代异译本 起世经 起世因本经所述最系统全面,翻译较为精妙。佛典中须弥世界观的具体内容详见后文表“昆仑宇宙观与须弥宇宙观的对比表”所列。随着佛经汉译增多,中国人了解了更多的佛教思想,中国的佛教信徒、僧人也开始整合佛教文献,阐发经义,著书立说,并在书中系统介绍了须弥宇宙观。论及须弥宇宙观的中土佛教文献有南朝梁 世界记 释迦谱 经律异相,隋代

16、 大乘义章,唐代 大唐西域记 释迦方志 释迦氏谱 法苑珠林 北山录 俱舍论记 俱舍论颂疏论本 俱舍论颂疏记 大乘入道次第开决 瑜伽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年第期黄宝生:语言和文学 中印古代文化传统比较,外国文学评论,年第期。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册第 经 阿阇世王经,第 页。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册第 经 道行般若经,第 页。此处所列为包含较完整须弥宇宙观的汉译佛典,译经年代依据 大正新修大藏经。此外存在大量只零星涉及须弥世界某些特征的汉译佛经,篇幅所限,不作列举。长阿含经世记经最早的汉译版本是由西晋僧人法立和法炬共同翻译的节译本 大楼炭经。后该经又几经翻译,后秦时,罽宾译经大师佛陀耶舍与竺佛念翻译了整部 长阿含经。再至隋代,印度僧人阇那崛多与达摩笈多又先后翻译了此经,前者新题 起世经,后者题名 起世因本经。世界记已散佚,目录及序文辑入僧佑编纂的 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据吕建福 佛教世界观对中国古代地理中心观念的影响,该书为中土编纂佛教世界观经文的第一部专书。地论略纂 瑜伽论记,后唐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